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方法初探
2020-12-17徐竹棉
摘 要:依法治国是高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重要方法。大学必须满足时代的要求,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建立法制,促进依法治校体制形成,满足高校法制建设的要求,为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做出贡献。
关键词:道德素质;法治素养;高等学校
近年来,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党和国家为了实现法治的构建和培养国民法治素质,提供了政策支援和物质保障。在党中央的相关文件指导下,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事实上,大学生的法制素养的培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大学生法治素质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素质培养地位独立性不强
提高大学生的法制素养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并使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就必须认清“依法治国”的形势。目前,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成长状况不容乐观,缺乏相对独立性,使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薄弱。从学科定位来看,培育法治素质的学科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大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力度,实际效果不明显。目前,有关部门并没有把法制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一个主题,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培养在年级的编制、课时的分配、教材的编写等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机构设置上,培养法治素质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大学都有德育教育实验室,没有专门培养法治素质发展的培训或实验室。
(二)法治素质培养理念偏颇
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而且要进行包括法律知识、法治认知、法律理念等在内的综合教育,帮助大学生逐步养成用法治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目前,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和相关专业教师都存在教育理念的偏差,对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法治综合素养无法有效提升。因而,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综合素质,应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学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升其法律认知能力及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关键点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使其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但是现今很多高校的法律素质发展已经偏离了这一要求,只是提供一般的法律常识供学生学习,直接影响了学生法治素质培养效果。
(三)法治素质培养内容体系化不足
法治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也是影响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法律的培养涉及理论知识,法律概念,法律精神,法律思想。只有利用全面系统的法治教育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建立从点到面的法律知识体系,帮助其提升法治意识。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上述基本要素并未包含在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中,其培养内容也不是系统全面的。首先,法治素质培育的内容还不够清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许多大学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理论内容不够详尽、具体,使得教育缺乏有力依据。再者,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密切相关。根据中共中央的教育要求,法治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相符,不能脱离现实,因而,法治教学内容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但是,现今的法治教学内容却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地域、专业、个性的差异性,这给许多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带来了不良的培养效果,并且带来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少知识储备之间的强烈反差”。
(四)法治教育手段单一老旧
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效果的重要工具,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法治培养将获得更好的结果。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单一,这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教育手段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有以下表现:法治教育主要通过理论课程进行,并且进行社会实践课堂活动和社区活动来进行法制素质的培养正在实行的有校园广播电视等为载体,进行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法治素质培训的主要途径。它在掌握法治的基本知识和形成法治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应该继续实行,但是仅有课堂教育,而且由于相关的法治文化缺失、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教育无法对大学生法治素养产生全面影响,所以其有效性自然而然的打了折扣。
二、產生法治素质培养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法文化的消极影响
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小农经济,以礼俗宗法为底蕴,以面子社会、关系社会、熟人社会为表征,所以人们喜欢“人治”。这种以人的情感来分配资源的方法将尽其所能来偿还人情,维持人的情感,偿还人的情感并以潜在的规则处理事情。人类社会的人情工作原则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律观念的现代规则。这对大学生接受法治素质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部分教育者的法治素质不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法治培训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和辅导员。前者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法治培训,后者主要通过日常教育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法制培训。实事求是的说,这两个群体的法治素养都有一定的问题。首先,辅导员的法制素养很低,但是辅导员是最能接触和影响大学生的群体,其法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法治素养培训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师法治素养较低,近年来有大量的新教师具有非法律专业背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更新不及时,仍然缺乏一些法律思想和法律认可,因此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通常仅限于教材。有些甚至将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作为学生上课的自学内容,大大降低了法制培训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对法治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对加强或削弱大学生法治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不利因素已经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形成了负面影响。缺乏民主和平等的家庭氛围,许多父母经常在其教育观念中忽略对子女进行法治培训的规则。父母的法律认可薄弱。如果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尊重并信任法律,他们将自觉遵守基本规则和生活准则,有意识地协调和规范其思想和行为,家庭拥有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法治的认识。
三、解决大学生法治素质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首先,高校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的校园法治制度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寻。其次,法治制度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规律且可实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与其他相关的法治制度有机结合,保证法律法规的健全完整性。再者,必须通过立法加强对在校人员的规范性管理力度。明确学校教职工的权利和义务,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制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依法开展管理学校工作。最后,法规制度的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公平公正,致力于师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学术发展自由实现,以便充分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逐步形成学生尊重、信任、推崇法律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二)建立表达机制
高校的基本工作是培养人才,是学校的管理者在领导者的指导下,依法培养符合未来工作质量需求的人才,使学生满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因而,学生必须了解高校办学宗旨,以主人翁姿态为高校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而高校应该为学生参与到校园法治建设中来提供宽松的环境,建立健全表达机制,让其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例如,构建灵活的学生会议系统,开放的学校事务系统和定期的溝通系统,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大学准备了通畅的沟通渠道,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和参与的渠道。学生可以批评和倾听建议,因为学生可以在学校中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建议可以发挥作用,学生的参与可以提高他的热情,对于培养法治素质是有效果的,也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人精神,使大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理性和法治。
(三)培育法治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因而,为使学生养成法治观念,高校必须营造遵法、敬法、守法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有所觉悟。首先,高校应该根据法律法规制定学校章程,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校园规章制度,构建全校师生都无法越界的制度框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校园规章制度必须具备科学民主的法律精神。其次,大学生是校园学习的主体,在校园规章制度制定和应用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该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让其以匿名信件、民主投票等方式发表个人想法。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参与到校园规章制度制定就可以更加深刻了解立法的初衷和必要性,从而形成法治观念,以后更加自觉的追求有意识的文明规则。
四、结语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高校满足时代的要求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拥有法制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需要对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同时还伴随着法制的建立和推进。制度化的发展,也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满足法治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文瑾.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研究[J].长江丛刊,2017,(5):191.
[2] 龚素瓅,徐佳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50-52.
[3] 刘正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要点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1):11-15.
[4] 左秋明.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177-178.
[5] 王一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88-89.
[6] 翟权.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下旬,2015,(11):176.
作者简介:徐竹棉(1977-),女,河南济源人,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