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之若此”译文小议
2020-12-17赵海军
赵海军
摘 要 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一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文中的“求闻之若此”语句译文进行辨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首先提出把“求闻之若此”译为“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妥,是误译、错译;接着从文言句式角度辨析并阐明了“求闻之若此”的合理翻译,然后直接求证《穿井得一人》的出处《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最后提出该论文的观点。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广大语文学科爱好者、众多的初中学生提供一定的借鉴。由于笔者学识尚浅,如有分析不当之处,敬请相关专家、学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正。
关键词 “求闻之若此”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译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求闻之若此”这个语句源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而作为该句的译文“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则源自该版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作为从教多年,一直在初中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把“求闻之若此”译为“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妥,是误译、错译。因其出自《教师教学用书》,如此译文会左右误导教师授课,进而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主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缘于此,笔者试做小文予以拨正。
通过阅读《教师教学用书》我们发现,该书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语句译成“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应是因循“之”字定语后置句式,进而将该句译成了“寻到的消息如此”。笔者认为此种译文太过于拘泥文言句法了,“求闻之若此”应该当作状语后置来翻译,其中“求”作探求、探知、求证解,“闻”名词,所听到的传闻。“若此”译作像这样,前提放于句首。如此,该句就可译为“如此这样(像这样)地探求、探知、求证所听到(来)的传闻”。有人会反驳说“之”字用法没有作状语后置的,笔者认为“求闻之若此”句中的“之”字无实义,可有可无。如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即有“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句被译为“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像这样去寻找掉进水里的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此种翻译即是将“若此”作状语前提了。如此,将“求闻之若此”句中“之”字去掉,该句译文则与“求剑若此”相同亦无不可,且并未影响句意。
以上笔者从文言句式角度辨析并阐明了“求闻之若此”的合理翻译,下面更可直接求证《穿井得一人》的出处《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第一,张双棣译注版将“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能:疑为“闻”字误用)一句翻译为“对传闻如果这样不得法地寻根究底,就不如没有听到。”第二,方勇主编、刘生良评注版则将“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能:贤能。毕沅以为“能”为“闻”之误,可供参考。)一句翻译为“如果寻求贤能也像这样得之于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传闻。”尽管两例译文不尽相同,但两例译文都可视为将“若此”作状语。第三,《线装经典》编委会版把“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为“像这样去探听传闻,不如不去探听”,该版译文则完全认证了笔者如前的辨析和阐释。成为支撑本文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材料和论据。
以上从文言句式和版本互校两个方面对“求闻之若此”一句的译文加以拨正,笔者认为“如此这样(像这样)地求证所听到(来)的传闻”近于正解,故为小文,望方家指正。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把“求闻之若此”译为“寻到的消息如此”是误译、错译。而且出自《教师教学用书》,如此译文会左右误导教师授课,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主旨的正确理解,甚至可能误导其对语文学习的思路。基于多重考虑,笔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整理和分析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并进行多方求证,对“求闻之若此”的译文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通过这种方式对初中语文教学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版)[M].人民教育出版,2016:125.
[2] 教师教学用书(第1版)[M].人民教育出版,2016:293.
[3] 吕氏春秋(第1版)[M].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中華书局,2016:154+241-243.
[4] 方勇.吕氏春秋(第1版)[M].刘生良评注.商务印书馆,2015:434+718.
[5] 《线装经典》编委会.吕氏春秋(第1版)[M].云南出版社,2017:104+148.
[6] 陆玖.吕氏春秋(第1版)[M].中华书局,201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