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研究

2020-12-17汪艾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教育新时代

摘 要 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求,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养成,通过对法治思维基本概念的梳理,对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养成存在不足的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法治思维 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依法治国驶入法治建设的快车道。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大会主题,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时代,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出要增强全民的法治素养。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视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已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大学生在校时期正好是他们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养成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化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法治思维的定义与内涵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作为一个思维体系,法治思维包括“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的内容。“知”是指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这是法治思维的前提;“情”指对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这是法治思维的心理基础;“意”指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这是法治思维的概念基础;“信”指要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信仰,这是法治思维的信念基础;“行”指法治思维指导下的法治实践,这是法治思维的最终落脚点。

2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不足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在摸索中不断前行,期间有挫折、有失误,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随着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基本形成,公民的法治素质不断提升,这些都为法治思维养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法治的缺失,到法治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等法治教育飞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国家层面推行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其重要地位已经确立;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课为主的课程体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整体大大提升;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以及法律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重要职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当真正遇到需要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时,会面临法律知识掌握不足,法律实践运用能力差等问题,不能完全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还有部分大学生游离于法律领域之外,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甚至出现以身试法的悲剧。这些都说明,法治意识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初步确立,但相对于国家的法治化建设对高素质合格公民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提升和加强。主要表现在:

2.1法律知识涵有量有限

当前多数大学生法律知识获取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接受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是来源于各类宣传媒体。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单一,不具有系统性。而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维养成的主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内容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是相当枯燥、晦涩难懂的,课程的理论性强,加上教师缺乏相应司法经验,很难把这门课讲的生动易懂,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取,首先表现在大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法律条例,但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在头脑中很难形成完整的法律框架体系;其次表现在大学生对实体法的了解浮于表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如药某某事件、复旦林某某投毒案等。这类典型案件的本身说明:一方面大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环境相对单纯,遇到的法律事件少,因此不重视法治学习或者在遇到自身的权益受損时,才会想到法律的重要性而去被动学法;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掌握的还不全面,更缺乏实践应用的机会,所以很难形成法治思维。

2.2法治思维认同感欠佳

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对法治课程不重视,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度不高,法治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应有的实践和训练,距离真正形成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差距还很远。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法治素养至关重要,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法治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将法治思维传授给大学生。目前,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主体,有专职教师、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辅导员和少数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从学科背景来看,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主,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极少参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因学科专业不同,只能是单纯的填鸭式理论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法律专业知识普遍不足,在授课时,法律基础部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2.3大学生法治理解与运用能力不足

一方面,大学生法治思维意识不到位。从宪法到各类规章制度,都应当成为大学生合理维权的武器,但往往许多大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遇事不仅不能运用法治思维处理纠纷矛盾,甚至演变为直接肢体冲突,结果人财物受损。另一方面,由于法治知识获取途径单一,法治知识基础欠缺不全面,在运用法律知识上存在盲区,“不知法不懂法”成为许多大学生遇事的短板。比如学生在校外遇到交通事故,因为缺少道路交通法规等相关知识,遇事不知所措,不能正确自行处置,其合法权益也无法保障。

3加强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有效路径

法治思维养成的目标是培养人们以“知”、“情”为基础的自觉守法意识,知法懂法的法治情感,最终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为实现这一目的,需从以下方面努力:

3.1利用好新媒体的宣传作用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教材更新不及时,内容单一,借助新媒体的高效性,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及时将全社会的法治资讯热点、理论成果等,向学生呈现,激发学生探讨兴趣,使高校法治教育“活起来”。注重新媒体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一天中许多时间都游走在网络之间,大可将朋友圈或微博的推文、点赞等互动形式,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教育效果就更容易实现。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新媒体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对象的限制,高校法治教育可开拓网络教育新领地,引进网络平台、名家讲师等,让大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法治知识讲授。

3.2完善高校法治教育模式

现阶段的高校法治教育,多以大课堂的基础知识“灌输”教师照本宣科的方式,实现效果甚差。应当结合传统模式,采用情景演绎方式教学,将学生带入模拟案件,由环境激发学生体验,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法治知识,实现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与教师在案件中交流互动。提升师资力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业对口的法学专业教师,从事法治基础教育,能够提升法治思维培育的专业化水平,弥补法律基础课程专业性不足;从社会上选聘知识理论深厚的法学专家或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从事法治教学工作,作为外聘教师或兼职教师,开设法治公选课或法律讲座,做为法律基础课的有益补充;再就是对现有的从事法治思维培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他们有机会到法治部门进行实践锻炼,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加强法学專业素养,提高整个师资教育水平,转变教育理念,增强法治思维培育的效果。

3.3丰富法治教育实践形式

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的落脚点是应用,法治思维教育应当与他们的自身维权和社会维权实践紧密相结合,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和提升。实践中,大学生上当受骗、被诱骗、被胁迫、被侵害,甚至是被强迫去做违法乃至犯罪的事情也就不是什么稀罕情形了。大学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生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党团员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关注身边的权利所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党团员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积极运用自身的权利,通过这些具体而直接的法律运用实践来增强大学生对法治的体悟和依赖,拓展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维权实践,从而进一步形成法治思维。

作者简介:汪艾玲(1981.03-)女,汉族,湖北仙桃人,本科,仙桃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参考文献

[1] 赖怡芳.大学生法治实践的价值导向与模式初探[J].法制博览,2018(12).

[2] 杜珊珊.善用法治思维与方式化解社会矛盾[J].法制与社会,2018(01).

[3] 赵建国,孙结才.论法治思维及其培养[J].铜陵学院学报,2017(01).

[4] 郭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05).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法治教育新时代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