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常化的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
2020-12-17丁国文
丁国文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诸多问题,年轻干部必须在经常化的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为了摸清基层一线情况,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通过调研提出“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路子;在宁德工作期间,以建立“四下基层”制度开局,两年期间走遍了9县100多个乡镇,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在福建工作期间,6年7下晋江,先后66次到福清市调研,其中19次现场办公,解决了茅草房户搬迁和连家船民上岸等重要民生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用了半年时间马不停蹄深入调研,提出浙江发展“八八战略”,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以身作则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经常性开展调研,历练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逐渐提高发现问题、把握规律的能力。
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离不开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下功夫查找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下功夫发现基层的有益探索,下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精准把脉、精确制导,为方案制定接地气、攒底气。
基层群众的火热实践是改革的源头活水。改革开放之初,群众中大规模发生的一些生产经营活动,虽然超出当时法律法规,但也有一定合情合理性,反映了群众需求,堵之可能无功,疏之可能有效。找到利益平衡点,往往就找到了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40多年来,很多改革就是把一些群众在做但于法无据的事情变成了合法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搞改革,务必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尤其是对一些已经普遍存在的合理不合法现象,要在深入研判相关风险的基础上,及时把需求合理、成熟成型的纳入改革轨道。
改革大有可为,关键是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坚决贯彻党中央精神,把准改革方向、目标、原则,提高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另一头是结合地方实际,摸清下情民意。改革方案落地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逐层细化,精准有效,改什么、怎么改都要根据实际来,不能一刀切。特别是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改革,要把抓改革落实同做群众工作结合起来,讲究方式方法,确保群众得实惠。对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加强引导,让新生事物健康成长,让发展新动能加速壯大。
改革推进到今天,要把重点更多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发现问题要准,解决问题要实。现在,基层反映改革文件多,针对的是那些缺乏调查研究、不深入实际、空洞无物的文件,许多针对性强、含金量足的文件,基层是拍手叫好、抢抓落实的。我们制定改革方案,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出的改革举措要直击问题要害,实现精确改革。行文也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直接说要干什么、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