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桑植民歌在当代的发展创新浅论

2020-12-17谌晓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发展创新新时代

谌晓

摘  要:有着“民歌之乡”美誉之称的桑植,隶属旅游胜地、风景优美的张家界。桑植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蕴含着当地丰厚的人文底蕴、历史悠久。同时,处于多民族杂居的桑植民歌也有一定的交融性,这点也说明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对铸牢“中华民族一家亲”意识提供了有效资源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部时代的变迁,民间音乐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文化特质也会默默地发生改变。要想扭转这种情况,人们需要提高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艺术价值、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并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助其发展创新。本文首先对桑植民歌这种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分析,最后提出推动其发展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桑植民歌;新时代;发展创新

桑植民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据史籍记载,五代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桑植即以农业为主,音乐来源于生活,桑植人们为了战胜自然,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很多动听的旋律,桑植民歌当中蕴含了丰富的桑植民间文化及桑植人民的精神操守。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中西方多元流行音乐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这种民间歌曲,觉得跟不上时代,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桑植民歌作为民间音乐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样下去将会失去她耀眼的光辉。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断层,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实际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紧跟时代的步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推动其创新发展,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桑植民歌的魅力,进而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因此,本文展开桑植民歌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探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桑植民歌形成的背景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各族文化珍品都是无法比较的”。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都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桑植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桑植民歌文化艺术多姿多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在劳作耕耘中创造了大量的劳动歌曲,许多民俗活动亦靠歌声来进行,如婚丧节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绪;许多社会交往也是以歌声为媒介,如交朋结友、谈情说爱,大多都是从歌中开始,从而形成了桑植民歌的形式多样和内容的丰富多彩。桑植民歌的形成也与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独特的地理区域,影响着民间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迁,并给予其丰富的养料,记录着该地区人们的喜怒哀乐,聚集当地的民俗特色,表述各族人民精神的民间歌曲,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桑植民歌的艺术价值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国家,传统民间音乐也是自古至今发展源远流长。第一,桑植民歌完美地展现了桑植地区多民族人民融合所拥有的民族精神。通过对桑植民歌的种类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包含了号子、山歌、小调、花灯调、革命民歌、薅草锣鼓、风俗仪式歌等多种类型,完整地展现了桑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还将桑植地区各民族的独特内涵和精神充分展现了出来。它历史悠久、是以其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成了对桑植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对人们研究湘西的历史发展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第二,桑植民歌具有重要的人文社会价值。桑植在上古史籍被称为“西南夷地”,早在1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千百年来,多个民族在桑植这片热土繁衍生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开启了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的统治,桑植人民面临着极大的剥削和压迫,此时人们会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情绪,这些民歌充分展示出桑植人民不惧艰险、勇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品质。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繁衍新生,如《泥腿子坐江山》《地主恶霸怕贺龙》《红军好》《红军队伍进了村》等歌曲为当时的革命解放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桑植民歌充分发挥了时代精神,并将湘西民间音乐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推向世界。第三,桑植民歌独特的润腔方法和演唱技巧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提供了特殊的范例。桑植地区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交通不便造成了湘西地区封闭落后。同时,桑植又被这一座座山和一道道水与外界隔开,这无疑影响了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但也为桑植民歌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桑植人民以农业为主,并喜渔猎,长期生活在这种较为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下,孕育了桑植民歌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旋律线条性强,时而壮美、时而柔情,曲体多样、曲式结构严谨,尤其对称词的巧妙运用,并形成了独特的“翻天云”润腔,这些衬词和润腔技巧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曾被誉为“金色的旋律”。桑植民歌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注入了活力,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三、桑植民歌在当前的发展创新研究

桑植民歌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唱腔高亢嘹亮,唱法十分古老,这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桑植民歌靠口传心授、宗族、村落、家庭、老一辈的口耳相传等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受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桑植民歌这一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当地的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流行音乐文化的植入改变着年轻一代人的心,原有的传承方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对这一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发扬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角度推动桑植民歌的创新发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步伐

桑植曾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区域,很多老一辈几乎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随着时代的飞速運转,年轻人成了主流,而年轻人又是一个相对较活跃的群体,要想推动桑植民歌的发展创新,人们必须要在思想上跳出古老圈。在当地可以建设固定的传习所,传习所里可以不一定只局限于以老带新,也可以以幼带长,即老年人把桑植民歌的精髓传递给年轻人,而年轻人在学习这些古老的民歌的时候也及时地把自己的新思想融入进去,这样可以将二者的关系完整梳理并以完美形式展现出来,以此来保证桑植民歌符合现代人类审美发展的需要。

(二)转变创作思路,多元文化结合

在转变思想观念之后,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创作一定要抓住民族元素,主干是民族民间风味,把最原始的东西融合与现代流行音乐,风味是现代的,符合时代的氣息,采集最原始的精髓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先收集整理再进行融合,处理好流行元素与桑植民歌的界限,要不失本土风味。如谭维维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使人们认识到现代艺术不应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截然相对立,两者有机融合,更会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在歌词的创作创新上可以借鉴桑植本土方言与俗语,如各种衬词的运用,在唱腔上大胆用“翻天云”的润腔等。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智慧文化的结晶,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也是渐行渐变的过程。但是,在创新创作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追求时尚、追求标新立异而忽略了桑植民歌原来的韵味和特色,这也正是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三)转变宣传途径,提高宣传力度

我们生活在这个数字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的标配,通过手机可以浏览世界上每一刻发生的事情。可以把“网络”作为媒介,凝聚桑植民歌的各种短小视频在不同的平台发布宣传,如抖音、微信、秘乐、公众号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将桑植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一些习俗、民族服饰、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手艺等民族艺术成品和制作过程都做成短视频在各种网络上宣传推广,提高桑植区域特色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于精神文化需要的音乐文化也在不断提高。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桑植民歌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以原有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使其艺术魅力得到有力地提升,获得更多人的青睐,使桑植民歌的生命力获得有效增强,将其变为魅力湘西民间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与桥梁。促进桑植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4.

[2]乐之乐.桑植民歌的生成背景研究[J].怀化学院报,2019(06).

[3]乐之乐.桑植民歌的音乐文化融合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

[4]彭玉屏.新形势下桑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7(05).

[5]钟韵.论赣南客家山歌在当代的发展创新[J].艺术品鉴,2019(10).

猜你喜欢

发展创新新时代
市场发展趋势下的电子商务运营教学研究
物流化背景下物流货运险的发展与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打造与发展创新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