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茶文化与紫砂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相互影响

2020-12-17李霓

佛山陶瓷 2020年11期
关键词:相互影响紫砂历史

摘 要:茶,似庄似谐,亦雅亦俗,闲中品茗,既能悟得茶中真味,也是體味人生苦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饮茶被逐步注人了强烈的文化意蕴 。而紫砂壶的创始与兴盛,是茶文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紫砂壶的出现,以其最佳饮茶器具的角色,反过来推动了茶文化的进步。在这过程中,紫砂也具有了文化的意义,茶文化与紫砂文化便相融相谐,彼此成就。

关键词:紫砂;茶;文化;历史;相互影响

1 前 言

茶,首先是以饮料的面目出现的,或是清冽宜人,或是香爽馨远。其基本功能是满足人解渴的生理需求。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饮茶被逐步程式化,演变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艺术 。闲中品茗,似庄似谐,亦雅亦俗,既能品悟茶中真味,也是体味人生苦乐,融入了人文和美学色彩,饮茶被烙上了强烈的文化印记。而紫砂壶的创始与兴盛,与茶文化息息相关,是茶文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茶在前,壶在后,紫砂壶的历史也不过数百年。而紫砂壶的出现,以其最佳饮茶器具的角色,反过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茶文化的进步。在这过程中,紫砂也具有了文化的意义,茶文化与紫砂文化便相融相谐,彼此成就。

2 茶文化的渊源及其丰富内涵

1.茶文化的渊源

唐陆羽著作的《茶经》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以看出中国茶的渊源最早起源于炎帝神农氏。原始公社后期,茶叶已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更多的是野生茶的利用,而人工栽培茶树则我们的祖先始于 3000多年前 。滇、黔、川、桂、琼、闽等地至今还存活着的远古大茶树,就是中国茶悠久历史的活的见证物。

茶作为一种饮料,逐步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一日无茶则滞 ,三日无茶则病” 。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到三国时期前,我国的饮茶风俗开始出现。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茶待客成为了对客人表示敬意与友谊的一种方式,并在具体操作上被注入了固定的程式。其中包括嗅茶、温壶、装茶、请茶、续 茶等多种步骤,茶艺对冲泡过程有着自身严格的操作程序。 饮茶逐步演变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演示艺术 ,从生活中逐步脱离出来,上升到茶道的高度。茶道表演讲究茶礼有缘,在过程中以鞠躬礼 、 伸掌礼 、 寓意礼、 叩手礼等肢体动作来呈现宾主间的互动,加深彼此的感情。

品茗论道,茶道会友,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和哲学色彩。 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萌芽。《封氏闻见 记》有记载:“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到了唐朝,茶业昌盛,提倡客来敬茶。由于社会的整体繁荣,茶文化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和成熟。社会各阶层都逐渐演绎出适合自己身份的饮茶礼仪,随之饮茶之风日益热盛。宋代,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更多的是将煎茶法改为点茶法,品茶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礼仪之中。朝野分别形成了极致豪华的宫廷茶文化与趣味丰富的市井茶文化,由此一直延续到元代、 明代。到清代,市民茶馆的大量兴起,也产生了独树一帜的茶馆文化。 从中能够看出茶文化蕴含的独有魅力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

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文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他们以茶书、茶画及茶诗等形式创作和撰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左思的《娇女诗》、陆羽的《茶经》、赵佶的《大观茶论》、张源的《茶录》和苏轼的《啜茶帖》、唐寅的《烹茶画卷》、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等。 这些作品本身架构了茶文化,同时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涉及茶文化的所有领域,尤其是儒道释三家对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赋予茶文化柔静的主体特征,给茶文化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茶文化以茶道为核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程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高度的唯有茶文化。

自老子将具体事物之道发展为哲学之道,道便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是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道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在茶中”,人们可以通过就虚守静、直感体悟来通达茶之道,也即茶文化的精髓。

茶文化具有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其内涵极其丰富,茶文化有四个层次:界定茶的物质性总和的物态文化;约定茶事活动行为规范的制度文化;指导茶事行为模式的行为文化;彰显茶道情趣的心态文化。

茶文化赋予茶形式的多样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借助茶的具体形式渗透和深入到多样化的生活情景之中。人们在饮茶时,也更多地关注茶形式背后蕴含的人文意义、审美及艺术价值,饮茶所包含的社会功能也就更加丰富。

3 紫砂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多元功能特征

利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紫泥、红泥、绿泥、团泥等),以特有的泥片拍打、镶接法,结合捏塑、压塑手法进行成型,最终烧制成具有独特宜茶功能的一种深色陶器,这一类产品就是紫砂。紫砂表面色泽独特,“紫而不墨、红而不艳、黄而不娇”,其造型也林林总总,“方匪一式,圆不一相”。

1.紫砂的历史演变

对于紫砂的起源,众说纷纭。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一诗中言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因此大多由此认为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而1976年在宜兴丁蜀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的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为北宋时期,这也可作为实物佐证。实际上要考证紫砂的真正起源,首先要明确怎样定义紫砂,宜兴的陶器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制作,而从粗陶到紫砂也是个渐变的过程,到了宋代,也许受当时陶瓷技术及文化的空前发展的大环境影响,加上茶文化的焦点也从讲究品茶的方式向注重茶器的行式转移,宜兴的粗陶容器开始向精细化转变,外观已开始具有紫砂的特征,而其用途仍然是装水或烧水的容器,这可以认为已进入宜兴传统紫砂的萌芽阶段。而到了明代朱元璋废团茶兴叶茶,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手撮茶叶、用壶冲饮替代烹煎方式,茶事也开始讲究器具的泡茶与陈设功能,而此时的宜兴紫砂陶壶可以恰到好处地承担这一角色,这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凭借泡茶功能的切入,此时的紫砂就具有了宜兴传统紫砂的所有要素,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开始形成。

其实,确切地讲,紫砂在明代的兴起是天时、地利、人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天时”在于:明代废茶令推行后,茶叶由磨变成泡,为满足泡茶的需求,具有独特适茶功能的紫砂壶应运而生,并成为最佳的泡茶用具;“地利”在于:宜兴既是产陶名区,又是产茶名区。宜兴特有的江南地理人文优势及中国传统茶、陶文化背景,使宜兴紫砂陶器与茶的结缘更有优势。同时,宋元过后宜兴陶瓷行业转型,丁蜀镇慢慢成为了宜兴的制陶中心,黄龙山、蜀山等地的紫泥、红泥、绿泥、团泥等紫砂陶原料被应用,这种泥料的独特性也成就了宜兴紫砂;“人和”则在于: 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当时中庸平朴、自然沿简、喜平内敛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作为茶器具的紫砂器,其自然古朴的形态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器的发展。

紫砂因茶而生、因矿而优、因时而兴,自宋代开始萌芽,明代遇到合适的机遇得以勃兴。砂壶能够与茶文化连为一体,相辅相成,风行数百年,一直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由紫砂的多元功能所决定的。历代紫砂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动紫砂制作技艺向前发展,使紫砂技艺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了紫砂多元功能的架构。同时文人也参与紫砂壶的创作,这极大地提升了紫砂这门技艺的人文品位,紫砂文化也就由此逐渐形成。

2.紫砂的多元功能特征

紫砂的独特性在于其有着多元化的功能特征。

首先其是用于泡茶的实用品,满足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适当、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使用要求。除此而外,还有着其它材质茶具不具有的宜茶功能。紫砂壶泡茶,壶壁多孔纳气,能防止香气过早散失,茶香浓郁持久,内壁吸附的茶锈越厚,使茶汤越加醇郁芳馨;紫砂壶胎体具有特有的双气孔结构,这是由紫砂泥料本身的矿物组成及加工方式决定的,这种结构使茶壶透气而不透水,也能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杀菌作用,故能使茶水越宿不馊;紫砂壶泡茶,由于其多孔性,也能起到保温作用,提携抚握不易烫手。“壶以砂者为上,世界茶具称为首”,这些特有的实用性使紫砂壶成为茶具的首选。

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质享受,紫砂茶具的融入却蕴涵了人们对形体审美的感受。紫砂壶的设计源自紫砂艺人对紫砂泥性语言的不同解读,同时无不融入各自的审美理想,这样就使得紫砂器造型个性纷呈,几何形体、自然形体与筋纹形体各呈风采,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紫砂器形态完美、表面质感古朴素雅,制作精湛,且也以诗书画及金石篆刻装饰,雅俗共赏。 紫砂已不单纯是实用品,在其发展过程中兼具了艺术观赏价值。紫砂作品的形、神、气、 韵赋予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紫砂“玉斗提梁壶”是笔者的一件紫砂创新作品。其主体造型是从传统“玉斗”的形象中提炼加工而来的。整体造型似“金字塔”,具稳固之美。壶两侧主视面上部各贴塑了一个常见于玉器的吉祥图案,平添了一份古朴与厚重,视觉上更为平衡。壶身四侧镌刻有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诗,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整把壶在造型上严格遵循方器法度,将方器的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壶嘴、把大量应用自由曲线,其走向自由、变化丰富,在曲伸起伏、抑扬宛转、张弛急缓中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和张力,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紫砂起源之始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紫砂艺人总能把自己对人生的情感与精神追求融入作品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参与紫砂作品的创作,融诗、 书、画、文学、篆刻、印、雕塑等艺术手段入紫砂壶艺中,具有文人传统的审美意象,使紫砂成为了文化的载体。以清代曼生壶为代表的文人壶,更是在创作过程中倾注了作者浓厚的人文情感,赋予了作品浓厚的人文精神。

“玉斗提梁壶”也通过独特的造型设计及壶身镌刻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共同表达了“飘逸人生天地宽”的人文主题。只有在顺境中不陶醉,在逆境中不气馁,才称得上是人生的勇者,其人文寓意與精神内涵极为深刻。

由此可见,紫砂兼具实用性、艺术性及人文性,具有多元的功能特征。

4紫砂文化与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1.茶文化与紫砂文化互为涵养

宜兴紫砂文化的诞生与茶文化息息相关,是茶文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 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李渔《闲情偶记》中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在文人与饮茶礼仪的推动下,紫砂茶器的妙境通过饮茶礼仪传播开来,因此可以说是茶文化开启了紫砂文化。

唐朝是饮茶文化繁荣的开始,以煎茶为主。 茶饼、茶串必须要用茶具煎煮, 那时品茶的器具使用的是茶碗、茶盏等。 到了宋代人们更喜欢点茶艺术,宋人的饮茶较之唐人更加精致,于是宋代大量的瓷器茶具开始发展起来。到了明代,饮茶方式出现了一个重大变革,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促进了茶与壶两者的联系。这种场景下,不管如何深谙茶道,若无称心如意的茶具,即使是绝好的茶,也是暴殓天物。饮茶方式的改变,自然而然也带动了对品茗茶具的关注,而紫砂的多元功能特征,使其在众多茶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佳的茶器角色。正是因为受茶文化的影响才使紫砂茶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为茶饮载体,紫砂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整体造型大方雅致,同时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茶饮的文化品位,与茶相融合,更能产生共鸣。紫砂壶之美也存在于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美, 将沸水注入壶中,壶色莹润如玉,茶香袅袅而来,古朴的紫砂壶在你眼中变得似真似幻,却又触手可及。 摩挲紫砂壶, 心中萌生愉悦亲近之感。壶的极致,因茶而朦胧;美的呈现,又因亲近而温暖。使品茗变成一个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的修炼过程。

中国传统茶道追求云淡风清、脱俗超凡、古朴雅闲和自然纯真的境界,而宜兴紫砂壶古意盎然的品格很能体现中国茶道的精髓,在茶文化当中扮演重要角色,恰到好处地迎合了茶文化的需求。而紫砂茶具的崛起,也使中国茶文化精神得到了新的飞跃。

2 紫砂文化拓展了茶文化境界

紫砂器的风行也弱化了繁杂的饮茶程式,使饮茶回归本原。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骚客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体味紫砂自身的生命气息;明清以后,紫砂壶已成为茶文化的象征,浸泡着儒家、道教及佛教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品茗,更多的是品味传统文化的底蕴。 紫砂器壶艺也与时俱进,开始制作紫砂小壶。冯可宾在 《茶笺》中描写了紫砂小壶的盛行状况:“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紫砂小壶的精巧, 带给人的不光是情趣,也寄寓着 天、地、人、茶相统一的茶文化境界。

3 茶文化引导着紫砂文化的发展风格

紫砂的茶器功能决定了其在茶文化视野下的创作风格。

茶文化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强调将自身、自然及内在意识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在品茶中的最高境界,即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紫砂的创作主题也应应景,恰到好处地表达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而这一思想对我国紫砂壶的创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使紫砂作品题材更加贴近于自然,呈现自然主义的色彩。以树瘿壶为例,其造型便像枯树上的一个瘿瘤,壶身纹理自然逼真。树瘿壶是我国紫砂壶仿自然形态当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紫砂壶题材当中最为常见

的是松、梅、竹三种植物,由于上述三种植物在寒冬环境中能够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具有不畏严寒、挺拔独立的品格,而这种清高与坚韧也正是品茶人该有的秉性,因此,这方面题材的紫砂作品很多,都具体表现了茶文化的人文内涵。

紫砂作品的外观就是一种审美体现,简洁自然的造型与装饰,体现了紫砂的主流创作风格,更能迎合茶文化的内涵,以简洁古朴的造型和蕴含在造型之下的底蕴来展现自身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是紫砂壶装饰设计中最基本的审美特征。简洁自然既是设计紫砂壶外观的根本原则,也是鉴赏、评价紫砂壶作品艺术造诣和人文价值的基本标准。

在选择泥料时,根据自然界物体天然的固有颜色来达到自然朴实的艺术色彩效果。平朴雅致的紫砂壶色彩,也更与茶文化相契合。

同時,紫砂壶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更正视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品味,在现代社会中为品茶者营造一种远离喧嚣的恬淡氛围,以洗涤心灵的浮躁。

5 结 语

茶文化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紫砂文化是茶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紫砂文化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浸润于茶文化的精髓中。茶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紫砂文化的繁荣,而紫砂文化也使得茶文化内容更为丰富。紫砂器外在形态的典雅古朴,凝聚着茶文化厚重的历史底韵,不但拓展了茶文化的人文内涵,也丰富了茶文化涵义的外延空间。紫砂文化与茶文化就这样在历史发展中相辅相成,彼此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霓  紫砂“玉斗提梁壶”创作谈[J].江苏陶瓷2017 (1).

[2] 夏兵,孙达,何欣蝶,张士康 . 中国茶文化多维魅力下的茶道礼仪 [J]. 农产品加工, 2015 (19).

[3] 刘盛.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J].福建茶叶2018 (11).

猜你喜欢

相互影响紫砂历史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地价与房价的相互影响关系
试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新历史
名著《红楼梦》与戏曲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