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学价值分析
2020-12-17孙乾
孙 乾
(河北省雄县医院 河北 保定 071800)
股骨头坏死属于髋关节无菌性坏死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性、难治性等临床特点[1]。股骨头坏死主要由股骨头受损、股骨头内供血中断导致骨死亡,最终引发的关节功能性障碍、结构变化[2]。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极易随着时间延长导致病情不断加重,不利于恢复,因此有必要尽早发现和诊断。目前临床常用诊断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检查、CT 检查等方法,其敏感性均较好,但是诊断准确率也有一定差异性。本文选择了60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就核磁共振检查和CT 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起始时间为2017 年3 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12 月,共收治60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女31 例,男29 例;年龄40 ~76 岁,平均年龄(59.46±3.58)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股骨头坏死,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将核磁共振仪的T1W1 和T2W1 设置为横断面,利用脂肪抑制技术对T2W1 进行扫描,扫描阐述分别设置为:横断面SE 序列,T2W1R44200 ~5000/TE90 ~100ms,层厚5 ~8mm,T2W1 序列在冠状位或横断位扫描参数为TR4800 ~600/TE80 ~120ms,同时联合应用脂肪移植技术。
CT 检查方法: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参数分别设置为:层距5mm,层厚1mm,还可以进行1mm 薄层扫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以及分期情况、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4.0 进行数据统计,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准确率分析
本组60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核磁共振检查阳性检出率96.66%(58/60)与CT 检查83.33%(50/60)相比显著更高,χ2值为5.9259,P=0.0149(<0.05)。
2.2 股骨头坏死患者影像学表现及分期情况分析
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其影像学表现为条状或斑点状T1W1 与T2W1 信号,部分呈局限性斑点状,部分呈不规则信号区域,少量为关节囊积液,不同分期的影像学表现也不同,Ⅰ期图像呈现双线征;Ⅱ期T1、T2 加权图像呈现高信号状态;Ⅲ期T2 加权图像为高信号状态,而T1 图像为低信号状态,Ⅳ期T1 与T2 加权图像与Ⅱ期图像相反,均呈现低信号状态。
患者经CT 检查,影像学表现为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Ⅰ期图像中骨小梁出现增粗、变形;Ⅱ期图像中骨板壳有中断情况,且同时伴随出现骨质增生;Ⅲ期图像中骨质骨头发生破碎;Ⅳ期图像中关节面发生变形与塌陷。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在骨科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此病症发病原因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密切关系,身体代谢减慢、身体素质降低、长期锻炼不足等均是诱发因素[3]。发病后患者可出现股骨头取血坏死情况,更为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推行性关节炎、股骨头塌陷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4]。而此病症进展缓慢,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患者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很多患者因为疼痛难忍就诊时往往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为了尽早确诊疾病,必须对患者进行相应影像学检查。
核磁共振和CT 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CT 检查具有多层次、持续性的热点,且分辨率较高,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多层次信息,还能清晰显示股骨头内部破裂脱位、坏死骨等情况。核磁共振可以扫查身体任意组织位置及断面,还能有效显示患者关节积液情况,且电磁波辐射性小,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戴勇[5]等研究认为核磁共振和CT 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均具有较好临床价值,但是核磁共振价值更高。本次研究中选择了60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采用核磁共振和CT 检查,结果显示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 检查,表明核磁共振具有更高应用价值,且核磁共振检查图像的影像学表现较CT 检查更加细致。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有利于获得更加全面、诊断的诊断结果,因此临床医师也应该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更加合适的检查方法。
总而言之,与CT 检查相比,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更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