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陶瓷产业的影响研究及对策*
2020-12-17黄弘许德张诚
黄 弘 许 德 张 诚
(1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2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研究背景
1.1 背景介绍
2019年末,我国爆发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武汉作为疫情的中心,因其九省通衢的特性且恰逢农历新年的特殊时期使得疫情在全国蔓延开来。政府通过控制人口流动和建立检测点的方式应对疫情发展。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限制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减缓了经济的发展。在特殊时期,人们开始转变生活方式,线上购物、无接触式办公成为了新潮流。对于陶瓷企业来说,不同于服务业企业受人流量限制影响较大,损失严重,陶瓷行业影响虽小一些但也不容忽视。对整个社会来说,这次疫情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受此次疫情影响,我国逐步完善基础医疗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制度,整个社会经历此次疫情之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2 疫情的影响
1.2.1 疫情对人的影响
在疫情影响下,民众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不一,从长期来看人们在卫生习惯,消费习惯和职业选择方面受到的影响较大。具体影响见表1。
表1 疫情对人们的影响
1.2.2 疫情对陶瓷产业的影响
陶瓷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直接冲击较小,但也不容忽视。疫情对于陶瓷产业主要有以下的影响:
(1)企业复工复产困难。疫情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对于员工主要来自外省的陶瓷企业影响较大,企业点火复工一再延期,即使复工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两条生产线,产量较少。又由于受到供应链上其他企业未复工的影响,陶瓷企业的整体产能要低于同期。
(2)供求关系和市场平衡被打破。由于疫情的影响,服务业进入寒霜期同时对外出口贸易订单数量也大幅度下降,陶瓷产品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广交会和各类博览会的延期和取消也使得陶瓷企业缺少大部分来自海内外的订单。
(3)资金流紧张。疫情期间陶瓷企业的产能和需求降低,企业的资金流减缓,进账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贷款利息、租金水电、人员工资却一分不能少,导致资金链极度脆弱,有可能随时断裂,引发企业崩盘。
(4)销售渠道亟需拓展。疫情影响下,线下零售店几乎关门停业,对外出口受到限制,特殊时期迫使陶瓷企业与经销商不得不寻找新的销售渠道和方式,线上营销成为热门选择。
(5)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实力不足缺乏创新和核心技术支撑的陶瓷企业在本次疫情中可能会退出市场,进而优化陶瓷行业结构,促使陶瓷企业注重自主创新,注重节能环保开发绿色陶瓷,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 疫情对社会的影响
疫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主要在于经济和民生领域。2020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2月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了13.5%,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2%。疫情对实体店的冲击较大,但是自助式零售和食品类和防护用品类销售显著增加。从长远来看,我国消费市场长期平稳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疫情规模的扩大也促使全社会对疫情防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政府也在此次疫情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经验。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经验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国外经验
2.1.1 美国:应急预警+垂直管理
美国建立起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预警管理系统和从联邦政府到各州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垂直医疗卫生防控决策模块。
为应对以后可能到来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美国构建了专门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系统,这个系统拥有相当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包括了信息采集和管理模块、应急协调和处置网络模块和流行病动态监测报告模块等多项子系统,同时建立了高科技综合集成应急平台。该平台的预测预警、形势通告、紧急处置等职能,能全天候、实时动态、及时地采集到各个地方的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1979年美国形成了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为核心的这个政府管理体系,同时形成了卫生行政管理的三级管理制度,即联邦、州、地方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具体部门与职能见表2。
表2 美国的卫生行政垂直机构表
2.1.2 英国:战略层领导+执行层分工协作
近些年来,英国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尴尬境地,从疯牛病到口蹄疫再到SARS的波及等。英国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应急管理模式,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战略层面,建立了信息化、层次化的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全面收集信息,快速做出反应。其核心在于中央建立设立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作为国家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处于战略领导层次,负责全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工作,在城市层次,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设立对应的公共卫生危机处理小组,并且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从而尽可能做到了迅速决策、迅速行动、迅速管控。
2.1.3 日本:各部门联动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拥有成熟的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同样适用。日本建立了十分健全的卫生健康信息传送机制,各种由不同部门收集的医疗信息经过统一的整理和分类录入到总的监控系统中,在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隐患排查和处理,并且及时公布动态信息,形成了搜集-整理-监测-处置-再搜集的循环系统。在处理上,各部门通过互联网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在接受统一调度的安排下各司其职,保证了各自部门的正常高效运转。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国内经验
早在1989年我国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它将传染病的类型划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类,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机构负责传染病的检测预测工作。并且规定了传染病爆发时政府和民众应当履行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较为全面地做到了传染病的预防预测和处理决策,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3年 SARS在我国爆发给民众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非典的防治实际工作中暴露除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主要是:缺乏及时、迅速、准确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人才物质储备严重不足、协同合作效率低下。为了有效预防、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减轻疫情带来的冲击,稳定社会,国务院与2003年5月9日发布并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从法律层面上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的应急处理、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上予以规范,主要做到了以下改善:①强化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指挥系统;②确立多渠道预警机制,明确了信息报告时限;③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物资、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储备;④针对不同原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不同的预案;⑤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⑥规定相关的职责以避免相互推诿。
该方案还针对在疫情期间发生的个别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条例规定,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新冠疫情期间政府政策举措
3.1 税收
(1)根据疫情的需要延长了申报纳税期限,对按月申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全国范围内将2020年2月份的法定申报纳税期限延长至2月24日;2020年3月份的纳税申报期限由3月16日延长至3月23日;对3月23日仍处于疫情防控一级响应的地区,可再适当延长纳税申报期限,由省税务局依法按规定明确适用范围和截止日期。
(2)出口退税方面,将瓷制卫生器具等1 084项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3%;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等38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9%。
(3)办税缴费服务商,积极拓展“非接触式”版税缴费服务,引导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手机APP、自助办税终端等渠道办理税务业务,倡导“网上申领、邮寄配送”的方式领用和代开发票。
2.如图3,在饮料瓶一侧中部靠下一点的位置打孔(孔的大小为刚好能塞入图2两孔的橡胶塞),把装有充气阀和温度计的两孔橡胶塞塞入所打的孔中,使温度计的探头伸入瓶内,用密封胶粘紧密封,保证其气密性良好。
(4)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所购买的设备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一次性扣除,全额退还2019年12月前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对与纳税人提供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运输收入免征增值税。
3.2 货币政策
政府通过来调节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多种货币政策搭配的方式来保障市场的流动性。
2020年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就金融支持疫情防控提供了30条措施, 2020年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保障流动资金链稳定。2020年2月7日,向全国银行与湖北等疫情严重省份提供3 000亿加权平均利率仅为2.56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对医疗物资在企业、生活必需品企业和运输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来保障企业的经营需要。开设支付清算绿色通道,确保资金及时划拨到账,针对企业复工复产提出小微企业临时性延迟还本付息的政策,人民银行与2020年2月26日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 000亿元用来支持复工复产,截至3月15日,已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共1 114亿元,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对陶瓷企业的政策
疫情期间陶瓷企业受到多种困难,一些中小陶瓷企业面临资金困难,人员复工难等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扶持陶瓷企业的发展。
3.3.1 天然气价格下调
能源成本一直是陶瓷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加快企业复工复产,2020年2月22日,国家发改委要求各省区提前实行天然气淡季价格,覆盖辽宁、四川、福建、内蒙古、安徽、山东、江西等省份及陶瓷产区的400多家陶瓷企业。具体价格下调情况见表3。
表3 全国部分地区天然气价格下调情况表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60%的陶瓷企业使用天然气进行生产,而本次天然气价格的下降对于许多陶瓷企业来说一天可以节省几万到数十万的能源成本,对于恢复企业生产、缓解企业经营生产成本压力帮助巨大。
3.3.2 稳定对外出口业务
外贸出口业务是一些陶瓷企业的主要业务,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对外出口业务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订单不能及时交付,无法履行合约;境外展会境内展会不能参加的问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山东淄博印发《淄博市支持企业应对疫情稳定生产政策措施》,提前兑付2020年市级对外经贸专项资金,用与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也提出,可以出具不可抗力证明,降低出口企业的损失,部分或全部免除因疫情因素引起的不履行、不完全履行和延迟履行合同的作用。
4 当前陶瓷产业面临的挑战
4.1 企业复工复产困难
受疫情影响当前陶瓷产业所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企业复工复产困难。首先,疫情对与人口的流动限制较大,对与员工来自省外的企业来说,员工很难到位;其次,企业的生产经营涉及到产业链的上下游多个环节,即使本企业的员工已经就位,但是产业链上其他企业没有复工复产,企业所需要的原料无法充足供应、产品销售的渠道没有畅通,企业的复工复产仍然无法展开;最后,目前一些陶瓷企业已经开始复工复产,但是受到国内需求和对外出口贸订单的减少,企业也仅是部分复工复产,没有达到疫情前的产能。
4.2 陶瓷出口受挫
美欧是我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市场,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摩擦加剧,2019年5月美对华进口瓷砖级陶瓷机械制品征收关税由10%加征到25%,这对于我国陶瓷出口的影响巨大。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还未结束,疫情的爆发使得我国陶瓷出口更是雪上加霜,展会是我国出口订单的主要来源,但是疫情影响下全球500多个展会、展销会、展览等都被延期或者取消了。每年的广交会都可以拿到很多的国外订单,而受疫情影响,许多国外客户还处于观望态度。据佛山市商务局近期对400多家外贸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约95%的企业遭遇订单被推迟,约75%的企业存在订单被取消。在运输上,因为疫情的影响,我陶瓷出口所运输的渡轮在达到境外海岸的时候需要进行14天隔离,延迟了货物的交货时间。2020年3月份之后,随着疫情在国外日趋严重,美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相机关闭部分边境口岸,其他口岸的货物进出量也远低与同期。由订单无法及时地交货所造成的信用风险也是陶瓷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4.3 企业的资金链脆弱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资金流健康对于企业的经营是十分重要的。在疫情期间,社区隔离导致需求降低,下游经销商受疫情影响实体店关门,陶瓷企业的订单大大减少,企业的资金回拢困难。而与之相对,企业在停工停产期间,企业所需缴纳的费用支出如房租、水电费、银行贷款的利息等费用却仍然要缴纳,增加了中小陶瓷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在银行贷款的申领上,中小陶瓷企业因其体量小的特点,缺乏大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很难领取到或者仅领取一小部门政府专项资金补助银行贷款,对与缓解当前燃眉之急帮助有限。
4.4 生产成本增加
近年来,陶瓷企业同时遭受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环保压力、煤改气能源转变等多重夹击,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这一次疫情更让陶瓷企业压力陡增。首先,疫情使得陶瓷企业传统的销售渠道被限制,不得不去另寻出路,寻找其他的销售渠道,新渠道的拓展都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支持;其次,疫情期间企业为了保证日常生产和员工的安全需要在防疫上投入更多的成本,防疫物资的购买和对员工的招募、接送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4.5 品牌影响力较弱
与日本和欧洲的陶瓷企业相比,我国的陶瓷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还是不够,相较于国际品牌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的陶瓷产品以往注重模仿而缺乏科技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智能化水平较弱,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在国外比较热门的环保瓷、健康瓷等类型上,我国的陶瓷产品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缺乏相应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环保、健康陶瓷市场中不少企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这一陶瓷领域难以健康发展。在销售模式上,原有的销售模式是B2B模式,品牌的知名度仅限于业内人士,线上的电商模式和针对个性化消费的销售模式比较少。
4.6 跨界竞争吞噬陶瓷市场
跨界竞争是目前陶瓷企业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当前跨界竞争主要表现为行业竞争与产品竞争。在卫浴陶瓷行业和建筑陶瓷行业,一些大的地产企业和家电企业如碧桂园、美的等公司相继进入了陶瓷卫浴行业,尽管有一些跨界合作,但是同时也压缩了一部分企业的生存空间。在产品竞争方面,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其他领域新型材料的研发和行业新标准的出台,陶瓷产品的一部分市场被石料、木板等行业吞噬掉了。
5 当前环境下陶瓷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多方协力复工复产
在复工复产问题上,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多方协力进行复工复产。企业复工复产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来自3个方面:第一是员工,员工有没有就位;第二是原料材料的供应是否得到保障;第三是产品的运输渠道是否畅通。在制定相应的对策时也应着重从这些角度出发。首先对于员工,企业应当有选择地让员工到厂复产,在企业应急防护物资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对与本地员工和疫情不严重地区员工,提供车辆接送等服务配合复工,对于疫情严重地区员工,则要求员工听从政府指挥,减少外出,企业也应当承担相应地社会责任,为在家待业员工提供力所能及地帮助。政府应发挥其职能,对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绿色通道,对与组织外省员工复工提供列车接送等服务。其次,在原料供应方面,政府应当协调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让产业链有效“转”起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最后,随着疫情逐渐减弱,提高交通运输渠道的运输效率。
5.2 推出线上广交会
为应对疫情对展会的影响,政府应当尽快推行线上展会的举办,尤其是线上广交会的举办。为提高线上展会和广交会的品质和效率提供必要的保障。在“稳外贸”的前提下,提升线上展会和广交会的质量,运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提供全天候网上推介、供采对接、在线洽谈等服务,打造一个优质特色商品的线上外贸平台,最大程度对冲疫情冲击,实现外贸与防疫双赢。
陶瓷企业应当积极应对在线广交会的新形式,提前做好相关人才的储备,准备好将要参展的产品的电子版本的介绍,例如精美的产品图片、有吸引力的视频、简短而完善的公司介绍和产品介绍等有利于吸引客户的信息。适时推出网红直播间,在企业内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企业的直播销售能力,提前准备好相应的直播的硬件设施,如清晰的摄像头、话筒、通畅的网络等配置设备。
5.3 企业做好“开源”和“节流”
面对国外订单减少、国内线下实体店不景气、企业资金流紧张的现状,陶瓷企业更应该做好“开源”和“节流”工作。
“开源”的目的在于回笼资金和降低库存,陶瓷企业应当积极转变销售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线上销售占比,推行微信群销售、厂家和门店联动直播销售、网红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充分发挥网络销售的优势。在营销过程中注意避免盲目跟风引起的产品同质化和价格战等问题,着重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创新性。对于疫情放缓地区的经销商给予一定的支持,例如减少一定的提货价格等,尽快恢复线下销售。
“节流”的目的在于降成本、求生存。疫情期间企业的压力巨大,这就需要陶瓷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杜绝价格战和没有质量的增长,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生产经营成本精打细算。做减法就是极限式降低成本。高效利用每一分钱,把钱花在刀刃上,对于一些不能产生价值的业务,亏损业务一定要停掉。在每做一笔开支时都要核算投入及产出率,同时在企业内部进行没必要的缩减,号召员工暂时过紧日子、苦日子,确保现金流。成本和费用的降低同时也要保证效率和安全,整个企业都应当做到反应迅速、做事高效和安全防疫。
5.4 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国际品牌
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疫情影响下企业更应当注重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当找准自身的定位,不要盲目抄袭模仿,明确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有了明确的定位之后就需要不断创新开发新的产品,迎合大的行业趋势,并且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生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品牌的可辨识度。有实力的陶瓷企业可以尝试目前国内热门的健康瓷和绿色环保陶瓷,增强与其他创新能力一流企业的跨界合作,避免跨界竞争。拥有质量与技术优良的产品进行推广营销,较为科学的做法是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采取多种销售方式结合的方法,扩大市场份额,培养用户的忠诚度。科技实力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人才的竞争,在这关键的时期,企业更应当做好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坚持人才战略。最后,尽快建立我国的的健康环保瓷的行业标准和认证机构,规范行业秩序,保护知识产权。
6 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议
6.1 国家层面
(1)建立有效的多主体协同合作模式。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为了化解危机,解决问题,不仅要注重多方参与合力抗疫情,而且要注重利益相关方关系的协调,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实现效率倍增。为了实现这一模式,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角色,政府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应当强化协调工作的能力,用法律法规规范职权职责,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官员的治理水平。企业则通过价格、竞争等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效率优势,优化在抗疫救灾中的人、财、物的配置。社会组织及社区则填补剩下的治理空缺,为该模式的正常运转提供物质支持与人力保障。
(2)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目前,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条例较少,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这2部法律在本次疫情的应对过程中表现出来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受制于其服务型事业单位的定位没有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而受到了舆论批评。本次疫情既检验以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也为完善该体系提供了经验教训。因此,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建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项防疫抗疫措施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3)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纳入常态化进行监测和管理。近年来国际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次数较多,国际关注的大疫情平均3~4年大概就有一次。因此,有必要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当作常态来管理,进行常态检测,普及民众对健康、卫生习惯的认识和学习,完善病毒研究和防控。
6.2 企业层面
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疫情应对小组,将应对疫情的短期措施和该企业接下来长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考虑。
短期内建立主要解决复工复产及疫情防治工作,尽可能完成企业的订单等任务,减少疫情带给企业的冲击影响。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和应急手册,保障员工拥有安全的工作环境,有能力的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满足条件的企业应当积极相应国家号召,生产防疫物资支持防疫工作。
长期来看,企业应当在危机中积极寻求新的商业机会,进行变革。疫情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应当作好市场调研,改进产品和商业模式,为疫情后的产业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