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究

2020-12-17

广东蚕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菌棒食用菌生产

施 若 贾 琦 韩 雯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0)

2016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省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使得贵州省成为全国生产食用菌的优势区域。2017 -2018年,食用菌产业成为贵州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食用菌的种植面积达20 万亩,产量有90 万吨,产值达102 亿元。2019年贵州省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比重的80%,共有22 个科72 个属的268 种类型。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五大食用菌产业带。2020年9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对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重点决策部署的基础上,明确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8年食用菌总体种植规模呈平稳扩大趋势,其市场价格总体趋于平稳,产销旺盛。以黔西南喀斯特山区中低海拔食用菌产业带为例,安龙县借助自身优势,将“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确定为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采取“五全”模式,即“全区域布局、全利益联结、全要素配置、全产业链打造、全机制调动”,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2018年,安龙县的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28 万亩,产量约5.5 万吨、产值达10 亿元以上。该县按照“政府(园区)+科研院所+合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一旦贫困户参与率达70%,地方政府就激励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通过以奖代补,激励合作社在菌棒生产过程中使得“80%以上菇农获得销售每根菌棒达到最低收入为1.5 元以上”,来形成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效益[2]。

1 现状

1.1 快速发展食用菌产业

截至2018年年底,贵州省食用菌的种植面积达20.3 万亩,产量达89.6 万吨,产值为101.5 亿元,连续3年实现了倍增式的增长;食用菌的销售量达85.6 万吨,商品率为95.6%,销售收入为96.9 亿元。以贵州黔西南州为例,2019年,黔西南州种植的食用菌有5.01 亿棒,产量为22.19 万吨,产值达27.46 亿元,1.2 万贫困人口参与种植食用菌而脱贫增收[1]。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和农村合作社大力支持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和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了很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截至2019年6月,贵州省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有346 家、专业合作社有358 家、省级龙头企业有25 家,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迅速扩大。[1]

1.2 推广发展全机制调动方式

贵州省黔西南州探索发展“五全”模式,有力促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推广发展全机制调动方式,以政府宏观调控的机制、市场调控的机制、社会各方参与的机制为主体的全机制调动方式推动食用菌产业深入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机制是政府以保障贫困户能脱贫致富、企业盈利、产业发展为目的,规划好顶层设计,通过宏观调控和掌握维护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要素配置、产业选择等方面;市场调控的机制是通过订单+生产、订单+销售,激励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优势和作用,开拓稳定的市场,保障食用菌有市场、贫困户有收入、企业有收益;社会各方参与的机制是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思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企业负责向菌农供应菌棒、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并销售产品;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民发展食用菌;农户负责食用菌进行管理,形成了企业、合作社、菌农之间相互参与、相互联系的融入机制。[2]

1.3 推动食用菌品牌升级

2016年以来,贵州省推进农业产业裂变、纵深发展农业产业革命的过程中,拥有姬松茸、大球盖菇、灵芝、冬荪、黑木耳、红托竹荪、平菇、羊肚菌等丰富品种,进而形成食用菌品牌化,从培育区域公共品种、企业注册商标、两品一标认证等方面开展品牌创建工作,实现“销售收入+品牌溢价”效益,提升贵州食用菌品牌升级,持续推动“黔货出山”走向国内外市场。如贵阳已有六芝园、康村菇等食用菌企业注册商标;毕节市培育了区域公共品牌——乌蒙山宝·毕节珍好,获得了织金竹荪、黎平茯苓、大方冬荪等产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同时,特别是在2018年第二批全国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认定会上,织金竹荪获得认定;黔西南州已有苗玲仙、小菇子等食用菌企业注册商标;铜仁市培育了区域公共品牌——梵净山珍·健康养生,以及铜仁市已有梵净蘑菇的食用菌企业注册商标。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分散

目前,贵州省88 个县(市区)近97 %的县份和开发区均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且产业呈分散特点,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群[3]。食用菌产业仍以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方式为主,并缺乏大量可以“黔货出山”向国内外市场大量供应的优势产品,而各个县市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未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开发食用菌优势产品,相较于其他省份同类菌种的产量偏低。同时,食用菌产业作为近几年来被确定的重点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但是在生产过程中,菌农缺乏生产技术,缺乏生产、经营管理经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食用菌生产链条上尚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更加缺乏专业性菌农,进一步影响了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2.2 精深加工能力不强

贵州大部分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加工能力不强,且大多数产品仍是初级化的,如普通的鲜品、盐渍品和干品,在开发市场销量的过程中,食用菌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即食产品较多[4]。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且明显具有同质化特点,如各县市区的食用菌开发加工产品多以食用菌脆片为主,较少研发其他适合康养的加工产品,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较慢,以至于食用菌产业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同时,食用菌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不够密切,食用菌产业多数以第一产业的生产为主,在第二产业上精深加工技术薄弱,开发力度小;在第三产业上没有形成对应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旅游链。因此,食用菌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

2.3 生态环境约束力影响

当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菌棒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被大量投入生产,数量众多,一旦食用菌生长成熟收成后,菌棒即被废置,一旦将残留了大量有害霉菌的菌棒随意处置,立马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如果将废菌棒简单焚烧,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进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5]。因此,食用菌生产中的废菌棒合理化的处理和规范化的利用对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对策建议

3.1 调整食用菌产业结构

围绕贵州省五大食用菌产业带,结合精准扶贫政策的要求,按照产业带上分布的食用菌,转变粗放式经营方式,从食用菌种植、收成、销售等产业链条上,制订统一的产品质量认证;按照各地食用菌消费者的口味和消费习惯,精细化调整食用菌生产方式、开发相应的副产品,形成各地食用菌品牌优势。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如电视、手机、微信、App 等手段宣传和科普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同时,定期开展食用菌生产专业化培训,以“政府+科研团队+合作社+菌农”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解决食用菌产业的难题,培养专业性菌农,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使产业兴旺,吸引更多人才投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2 提高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

食用菌企业应加强和有关研究所紧密合作,深入调研市场,挖掘各个县市区的食用菌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而找准市场需求,开发高品质的食用菌产品。结合康养理念,联合食品营养健康研究机构,研发精深加工的技术,提升食用菌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同时,在第一产业上,改善种植技术,提升食用菌鲜品、渍品和干品的质量,持续挖掘市场增长点;在第二产业上,当地政府应利用好国家和省级政府对食用菌企业的帮扶和支持政策,以奖代补、适度减免水费、租金等,使食用菌产业链向营养食品、功能性食品及保健食品等方面延伸。通过开发新模式、新业态的食用菌产业集群,鼓励菌农运用电商模式,提升食用菌销售品质。在第三产业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开发乡村旅游与食用菌的观光体验相结合的农旅模式。

3.3 强化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

结合国内食用菌产业对菌棒处理的经验,通过合理化处理方式,将废菌棒规范化和循环利用,不仅可减少食用菌生产成本,而且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绿色发展,树立现代农业的观念。如,山西省大力提升废菌棒再利用技术,对第一次使用后生菌棒添加适当营养成分,制作成第二次栽培基质;将废菌棒经过微生物发酵、灭菌等化学处理后,制作成有机肥,可替换部分商品有机肥,降低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废菌棒作为制作水处理的活性炭原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有利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6]同时,各县市区政府应该严守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案,制定符合当地食用菌产业绿色发展的生产指导和监督制度。

猜你喜欢

菌棒食用菌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竹木屑主基质配比菌棒对香菇出菇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华北平原地区香菇菌棒越夏关键技术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