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2020-12-17孙建红庄少龙

农技服务 2020年7期
关键词:感病青枯病病株

孙建红,庄少龙

(陕西省种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8)

玉米青枯病又称茎腐病、茎基腐病等,是植物保护部门公认的极难控制的爆发性玉米病害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玉米青枯病在我国各玉米种植区经常发生,发病率一般地块在20%~30%、严重地块可达80%以上,产量损失一般年份在20%左右、严重时可达50%以上[1-2],严重影响我国玉米产量和农民种植效益,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1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

目前世界各国已报道的玉米青枯病病原菌有20多种,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报道的病原菌皆有差异。美国学者认为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干腐病菌是主要致病菌。日本学者认为主要致病菌是瓜果腐霉和禾生腐霉。东欧各国学者认为以禾谷镰刀菌为主。西欧各国学者认为以干腐病菌和串珠镰刀菌为主[3]。夏锦洪等[4]认为我国玉米青枯病由细菌和腐霉菌引起。白金铠等[5]认为东北玉米产区禾谷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是当地致病性较强的优势菌种、轮枝镰刀菌次之。马秉元等[6]认为陕西关中地区的主要致病菌是禾谷镰刀菌。张超冲等[7]认为广西区以层出镰刀菌和轮枝镰刀菌为主。张明智等[8]认为河南省的主要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半裸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中间变种、尖孢镰刀菌。杨仁义[9]认为甘肃酒泉地区禾生腐霉是主要致病菌。虽各研究者认为引起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不尽相同,但学界的普遍共识是真菌型的玉米青枯病是由多种镰刀菌、腐霉菌单独或者复合侵染引起[10],细菌型的是由欧氏杆菌、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4]。

2 玉米青枯病的侵染途径与症状

玉米青枯病属土传性的根部病害,大部分区域和年份主要以真菌型青枯病为主,其主要由镰刀菌和腐霉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引起玉米青枯病的这些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卵孢子等形态主要在土壤和玉米病株残体上存活越冬,成为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通过根伤口、茎基部气孔直接侵入根部表皮细胞、中胚轴、根茎等,导致根部腐烂,进而使地上部叶片和茎基部由于缺水而萎蔫,最终导致叶片枯黄、茎基部缢缩、果穗倒垂、整株枯死。一般病害侵染可分为显症前期(出苗至7月初)、根系显症期(7月初至8月初)、病害快速上升期(8月初至8月末)、植株地上部显症期(又称病害高峰期,8月末至9月中下旬)4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速度除与品种抗性有关外,与温、湿度条件也有很大关系。青枯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多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

玉米真菌型青枯病主要危害茎基部,感病植株叶片一般会由下而上逐步表现出萎蔫青枯或黄枯2种,病株茎基部3~4节变褐色,茎秆内空软失水干缩、有白色菌丝或红色霉菌,植株易倒折,穗易垂,穗柄柔韧不易收获,穗粒排列松散,籽粒易脱落,粒色灰暗,千粒重下降。青枯型多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暴雨骤晴的天气,通常在发病后1~2 d即出现全株迅速失水枯萎、呈青灰色枯死状。黄枯型多发生在连日阴雨天气,一般在发病后5~10 d才会表现出全株性症状。

玉米细菌型青枯病主要危害植株中部,感病植株中部叶片和叶鞘茎秆发生水渍状腐烂,具有腥臭味。常见症状是叶鞘病斑有红褐色边缘,心叶青枯,大喇叭口期就开始发病。一般地上部病症主要出现在灌浆期,乳熟末期至蜡熟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青干枯状。病程发展较快,一般在发病后3~10 d表现出全株性症状。

3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因素与特点

3.1 发病因素

影响玉米青枯病发病的因素很多,相关研究表明其与品种抗性、气象条件、播期、种植密度、生育期、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品种抗病性。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玉米青枯病高抗品种与感病品种相比具有明显的抗病性。一般来说,感病品种发病早、发病重、产量损失大,而抗病品种发病明显低于感病品种。二是气候条件。玉米青枯病一般在雨后太阳暴晒,气温高,空气潮湿,田间湿度大时就会大发生。玉米生长前期低温,后期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为病菌孢子的萌发和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会使玉米青枯病抗性弱的品种在乳熟期被大量侵染致病。三是栽培管理。连作条件下,因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种植密度过大,土壤瘠薄,易涝易旱,玉米螟等虫口数量大,植株长势较差,重施氮肥,施肥过多,发病率越高。四是地形。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玉米田块发病重。五是植株生长期。一般来说,玉米在苗期和拔节期很少发生,而玉米进入灌浆期、乳熟期后,植株抗性下降,当遇到气候条件与青枯病发病条件较一致时,易感品种将会大量发生病害。

3.2 发病特点

我国玉米青枯病的危害具有分布广、危害重等特点。一是玉米青枯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玉米种植区域,危害具有广泛性。二是感病田块连续种植玉米,会使镰刀菌、腐霉菌、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等病原菌生理小种不断繁殖,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使玉米青枯病日趋加重,危害具有积累性。三是各地分离得到的玉米青枯病病原菌各不相同,导致学界对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与防治看法不一,具有致病因素的复杂性[10]。四是无特效药防治,玉米青枯病爆发流行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可达80%以上,甚至绝产,危害具有严重性。五是玉米青枯病发生的敏感期与适宜的气候条件高度一致。如陕西省8、9月份降水多,气温高,是玉米灌浆成熟期,也是玉米青枯病的敏感期,具有气候条件与玉米青枯病的敏感期高度一致性。

4 玉米青枯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青枯病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1]。玉米青枯病对构成产量因素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千粒重、空秆率。由于该病发生主要原因是植株感病后茎秆和叶片病变致使茎叶功能受损,籽粒灌浆难以继续,造成玉米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干物质积累减少,导致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穗顶部籽粒衰退,最后使穗粒数减少。一般发病越早,影响越大。由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减少空秆率的增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调查表明,玉米青枯病早期发病植株的产量比正常植株低30%~60%。

5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因目前无特效农药可用,药剂防治效果很差,生产上应采取农业措施预防为主,化学防治措施为辅的防治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5.1 农业措施

5.1.1 选用抗病品种 当前我国选育的高抗青枯病玉米品种较多,大面积推广种植高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青枯病与品种抗性关系最大,不同抗性品种发病率相差65%[11]。实践证明,选用种植抗病品种,特别是在青枯病爆发的灾害年份,其表现出的抗病增产效果突出。在陕西关中地区,如西农211、俊达001、成玉888等品种对青枯病的抗逆性较强。

5.1.2 轮作换茬 连作是造成玉米青枯病发生的主要人为因素,病害重灾区,要与其他作物实行轮作倒茬种植,防止病原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可以选择与大豆、红薯、花生、蔬菜等作物2~3年轮作,以减少重茬。

5.1.3 控制菌源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是积累性的土传病害,青枯病流行田块要彻底清除玉米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焚烧,深埋,以减少翌年玉米的初侵染源。也可在玉米收获后深翻土壤,减少和控制病原菌数量。

5.1.4 强化栽培管理 对于发病重灾区,施足底肥及早进行中耕、培土,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发现病株及时清理病株残体,遇雨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施用钾、锌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抗病性,有利于减轻或者推迟玉米发病。

5.2 化学防治

5.2.1 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1~2 d,选用玉米种衣剂包衣,一般为种子用量的1/50~1/40,因为种衣剂中含有杀菌剂成分及微量元素。采用甲霜灵拌种也可有效预防玉米青枯病。

5.2.2 土壤处理 玉米播种前选用85%三氯异氰尿酸150 g、或40%二氯异氰尿酸500 g拌25 kg细沙撒到地里对土壤杀菌。

5.2.3 化学防治 苗期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减少病原菌从植株伤口侵染。真菌型病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细菌性病害可选用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一般每6~8 d喷1次。零星病株可采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可灌入500 mL液。

猜你喜欢

感病青枯病病株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浅谈茄子青枯病防治技术
葡萄白粉病与几种酶活性的关系
三种堆肥对番茄生长及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不同抗性甜瓜接种蔓枯病菌后若干生理指标的变化
BiologGENⅢ微孔板在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生防细菌鉴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