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及禁抗背景下提高猪只免疫力的思考
2020-12-17郑佳星刘显军
郑佳星,刘显军 *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自世界首例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于1909年在非洲肯尼亚被发现以来,非洲猪瘟在世界多个国家发生、扩散和流行。我国在2018年8月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现国内首例疫情后,多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发生ASF案例,因ASF的高传染性、高致死性,给国内的生猪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且对国内的经济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ASF的防控历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世界各国均没有批准上市销售的非洲猪瘟疫苗。特别是我国从2020年7月1日开始,饲料企业要停止生产销售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这无疑使得猪场疫情防控工作更加艰巨。事实上,很多疫情的暴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猪的抵抗力低下造成的。因此提高猪的免疫力成为防控疾病的关键。
1 ASF病毒特征
ASF的病因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其病毒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有23个基因型[1]。该病毒致猪只死亡率极高,且传播方式多样,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分泌物、粪便,或者由携带病菌的车辆,人员感染该病毒。最重要的是ASFV还可在节肢动物—钝缘软蜱属的软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主要储存宿主[2-3]。ASFV可以感染不同的品种、性别、日龄的猪。因病毒的毒力和猪群的健康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发病率在30%~100%之间。ASFV的生存能力强,在不同的介质中都能存活,不易受到影响,在pH 3.9~11.5的条件下其活性没有改变,4 ℃的带骨肉中能存活5个月甚至更久,冷冻的猪肉中存活时长可达15周,-70 ℃的条件下血液中的病毒毒性存活时间为18个月。在体组织中的ASFV的感染能力在2年内不受影响[4]。故而ASF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面积猪只感染和致死。但加热后病毒将被破坏(如感染的血液55 ℃ 30 min或60 ℃10 min),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戊二醛、福尔马林、氢氧化钠)可以将其破坏。
2 ASF临床症状
典型ASF的临床症状为猪只高热,且服药过后高热情况反复,厌食甚至绝食。猪只皮肤发红,耳、四肢和腹背部带有出血点,粪便带有血点。猪只呼吸困难、呕吐、咳嗽、流涕流泪。妊娠母猪流产。ASF死亡率一般在40%~85%,但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高达90%~100%。解剖后可发现脾脏、淋巴结等明显肿大,肾脏表面有淤血,伴有出血点。
3 ASF及禁抗背景下提高猪只免疫力措施
我国自2020年7月1日开始全面饲料禁抗,这增加了防控ASF的难度。人们可以通过扑杀、无害化处理、隔离和消毒等方法防控ASF。但从猪只自身来说,最核心、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提高猪只自身的免疫能力。影响猪免疫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营养、饲养管理、饲料生物安全、中药防治等。
3.1 提高猪只营养水平
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是保证猪群免疫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保证猪只免疫系统的功能能够正常运行和免疫活性物质得以最大程度进行工作的重要保证。科学地配制日粮,保证营养供给,并根据猪的不同品种、性别、日龄、体况以及生理阶段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添加日粮添加剂,且保证饲料的质量安全,能最大限度地增强猪机体的抵抗能力。若猪群的营养水平不能得到保证,那么猪群的抗疾病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应对其他情况产生应激反应的可能就越大。所以充分的营养供给是保证猪营养水平的第一步。
饲料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都会影响猪免疫力。如果猪只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会引起胸腺萎缩,淋巴系统稳定性下降,降低淋巴细胞数量,使猪引发营养获得性免疫缺陷。氨基酸可减少腹泻的发生。维生素是稳定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物质。例如维生素E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能够增强猪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避免淋巴细胞发生脂质氧化,降低应激反应;还可间接地减轻肝毒性。维生素A可调节淋巴细胞和外周血中的T细胞分化亚群数目。如果维生素A缺乏,则会阻碍T细胞的活化,使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下降[5-6]。尤其是妊娠母猪,更要保证摄入的营养充足。
3.2 加强饲养管理
猪的免疫功能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联合调节。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温湿度、断奶、拥挤、通风不良、换料等应激因素的条件刺激下,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当猪处于应激情况时,若体内的能量不足以应对应激,机体将会动用本该属于其他组织器官的能量来应对应激反应,这就会导致其他组织器官功能的损伤,从而降低机体免疫能力。猪只受到应激时,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进而会使T淋巴细胞受损,同时抑制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加免疫球蛋白IgG的分解代谢,使免疫力严重下降[7]。为应对应激反应的发生,应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存在,保持猪舍环境的动态稳定。做好防暑降温、防寒保暖、防止猪舍的温度湿度在短时间内骤变的情况发生,以此来降低猪群发生应激的可能。与此同时,对仔猪断奶,在猪群数量的安排上也应科学管理,避免猪舍过于拥挤。在进行防疫注射和转群转栏时也要做好防止应激的准备,避免因应激导致的猪免疫力下降。
3.3 提高饲料原料安全
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饲料和食品中抗生素药残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已引起人们对饲料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国已经在饲料中实行禁抗令。但由于饲料中的霉菌及霉菌毒素含量较低,且难检测,因而容易被忽视。霉菌毒素具有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作用,可降低猪只免疫机能、性能,阻碍蛋白质合成和抗体的产生。其中黄曲霉毒素更是畜牧行业中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种毒素,黄曲霉毒素可以造成人和动物的急性的肝毒性和肝癌,是一种强免疫抑制剂。在饲养过程中,若将霉变的饲料饲喂给生猪,霉菌毒素就会破坏猪的免疫系统,致使免疫力下降,被感染ASF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8-9],同时,若体内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氨基酸等,会加剧猪只中毒情况。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控制工作关键在于防霉。要提前做好霉菌毒素的应对准备,要从霉菌毒素可能产生的源头出发,即从原料的选购、运输、加工、贮存和使用等方面,严格把控。对已经发现霉变的原料和饲料,绝不饲喂,防止霉菌毒素的危害。
对于霉变饲料可以进行脱毒处理。除物理脱毒外,还可选用脱霉剂和酶解剂添加到日粮中。对疑似霉变的日粮可以添加高水平的氨基酸、矿物质(硒)、中草药复方制剂和复合维生素,也能起到保护猪免受霉菌毒素毒害的作用。此外,用霉菌毒素吸附剂(黏土类物质、活性炭、膨润土等)来中和或吸附毒素,使毒素在被猪胃肠道吸收之前变成无活性物质,不能被猪消化道吸收,并随猪粪便一起排出体外,也可保证猪只的健康安全。但李生涛[10]的研究表明,黏土类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并不是完美的,仍存在缺点,如黏土的使用量高,可吸附的霉菌种类少,且黏土在吸附霉菌毒素后无法在自然环境中被降解,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还会降低饲料中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如锰、锌、镁、氯、铜和钠的利用率。研究人员在酵母细胞壁中提取出一种天然的霉菌毒素吸附剂酯化葡配甘露聚糖,它可通过产品分子中的氢键和范德华力特异性地、快速高效地吸附霉菌毒素。相对黏土类吸附剂而言,酯化葡配甘露聚糖的优点在于吸附霉菌种类多、效率高效、添加量小。
3.4 促进中草药的研发和应用
ASF在我国已发生两年多了,给我国养猪业造成重创和巨大经济损失。尽管ASF的疫苗研发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疫苗的排毒和散毒隐患,是否会成为ASFV野毒,是否具有稳定的病毒表达细胞系等问题还需要一一解决,所以ASF疫苗在现阶段无法进行商品化批量生产,同样也没有特效药的推出。但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的研究,尤其是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草药的使用都肯定了中草药在治疗上的效果远超西药。借助非典、新冠肺炎防控经验,中草药也将成为防控ASF的有力军[11]。乔模等[12]在实验中证明,中草药清热抗感冲剂不仅提高正常大鼠呼吸道SIgA含量,对免疫抑制大鼠呼吸道SIgA含量也有提高作用。鞠宝玲等[13]研究表明,林可霉素灌胃3 d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了黏膜SIgA和肠组织IL-2含量。而四君子汤可以调节林可霉素灌胃造成的菌群失调,可以促进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恢复,并升高肠黏膜SIgA和肠组织IL-2的含量。张娜[14]研究表明刺五加多糖有活化B细胞,增强体液免疫的作用;能显著抑制IL-1β和IFN-α,且提高效果有剂量依赖性。王雅贤等[15]试验证明中草药制剂祛毒胶囊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其主要作用机理为抑制IL-6及TNF-α的分泌。周清安等[16]发现补肾活血与益气活血中草药可以显著降低缺血的老龄大鼠血清中IL-1的含量,改善脑部供血。通过两次肺炎疫情和大量动物试验证实,中草药在清热解毒、补气养血、调节免疫、抗病毒、抗应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ASF疫苗应用缺失的情况下,促进中草药的使用以及组方的研发,将成为当前防控ASF一个重要措施和可靠保障。
4 小结
ASF已经对我国的养猪业乃至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当前饲料禁抗背景下,猪场疫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所以猪场要多措并举,提高猪只免疫力,从而起到防控ASF等疫病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猪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