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开展药类专业育人新机制

2020-12-17李海南马卫兴

药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育人专业企业

李海南,马卫兴

(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和“授受型的教学”,缺少与社会科技发展相适应,具有科技发展和应用前沿水准的教学实践环境,尤其是对药类本科专业如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医药制造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要求,学生无法到医药制造企业岗位进行实习,学生专业化课程实践在一个低层次实践环境中进行,其人才培养质量堪忧。连云港是医药产业聚集的城市,素有中国药港之称。江苏海洋大学瞄准连云港市“三新一高”产业布局,适应连云港市新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在连云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支持下,将原有的江苏省海洋药物筛选重点实验室与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强强联合组建药学院,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 五“新”研究方法

1.1 “创新”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1]是指学生在学校的4年学习生活中,前3年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在第4年根据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在相关的企业里进行生产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3+1”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其实践能力的淬炼,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接受比较系统而完整的实习实训,以达到提高其整体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此种培养方式不仅仅是在校内学习时间上做简单的调整,而是把整个培养过程和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实施“2+3+6”课程体系,即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2个教育阶段,通识教育、大类教育、专业教育3个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大类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实施“1+1+4”+“3+3”学生管理模式,即1个辅导员负责1个专业4个年级学生,加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的3个培养阶段和本专业升学、跨专业升学或就业、本专业就业3个就业出口的学生管理模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落实到整个办学过程中,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进行优化。

1.2 “更新”拓展校企合作路径 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纽带,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学校在借鉴其他高校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重点,形成了“四个共同”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和就业基地[2-3]。在合作模式上,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互为联动,学生和企业之间通过学校开展企业宣讲会,经宣讲、报名、面试、复式等环节双向选择确定顶岗实习人员,改变由学校单方确定企业实习名单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有倾向性的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单位也在面试、复式过程中淘汰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学生,此举大大增加了学生毕业后留在实习企业工作的概率。

在合作范围上,学院积极联系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医药企业签订“3+1”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扩展合作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习实践岗位。目前与药学院开展“3+1”人才培养合作的企业有: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杰瑞药业有限公司、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德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晴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宇田医药有限公司等,地域从连云港辐射到周边省市,合作广度从西药、中药到医药辅料企业,规模从员工超万名的世界500强知名企业到外企合资的上市企业,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需求,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1.3 “换新”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针对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学院勇于改革创新,积极先行先试,出台了一系列利教惠师的重大政策举措,教师面貌焕然一新,有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①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着力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一线技术骨干或部门、分公司负责人、企业副总到学校任教,同时聘请具有高级职称、水平高、有实力的企业负责人担任产业导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努力打造高水平梯队化的师资队伍;②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企业对接双导师制度,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调研学习,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③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讲座、出国(境)访学提高学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服务教师培训,服务教师专业发展;④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课时任务分配改革,实行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津贴分配制度,健全完善灵活多样的用人制度,建立对接企业项目分配毕业生导师制度;⑤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积极选派教师到地方政府、企业挂职,加强校地、校企精准对接,利用教师专业优势,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人才技术的交流合作,同时拓宽教师视野,拓展教师人脉,为后续指导学生提供坚强保障。

1.4 “革新”教学改革

1.4.1 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 从2012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启动15个试点品种的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开始到2016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要求2018年底要完成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的质量一致性评价[4],意味着一致性评价的大幕正式拉开。在实施阶段企业可以自行组织一致性评价;自第一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3年后不再受理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相同品种的一致性评价申请[5],各企业间竞争迅速加剧,对进行一致性评价工作的人员需求骤增。针对行业发展需求,学院及时对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进行调整,整合校内优质资源申报药物分析专业,通过专业调整增强药类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活力,为实现产教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瞄准国家、行业中的需求,培养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学院以区域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前期的大量调研分析和需求论证基础上,深入分析有效需求,融合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打造海洋药物特色,重点开发靶向药物筛选、药物绿色制造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申报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点,根据学院现状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总结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探索在协同创新的有利条件下,通过校企协同,培养适应现代新药研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4.2 优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 学院针对原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不相匹配,授课内容与企业需求不一致等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①将项目引入教学,实现课程项目化,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来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②开设多种类型选修课,合理分布专业选修课开课时间,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选修的专业课和必修专业课能有效衔接和融通,防止学生因专业基础知识薄弱降低对选修课程理解的能力,在提高专业理解力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知识面;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在学院开设SYB培训课程,通过系列程序化培训、实践操作,让学生了创办企业的意识与技能,鼓励、支持和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创业梦想中;④将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药类专业课程学习,如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通过自主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以及案例分析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药物动力学课程知识的记忆[6],提高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加强对药物动力学的探索和研究;⑤将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时间进行捆绑, 将过去零散的实习时间集中到两个月内,杜绝“走马观花”式的实习、实训,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致力培育出“留得住、用得上”的医药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研发人才。

1.5 “谋新”学生工作内涵 根据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际和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来寻找新的载体和方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地实施学生工作,使学生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与学校工作和家长的关心关注相适应,真正实现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同频共振。

1.5.1 挖掘企业育人内涵,探索合作育人新模式 在学院实行企业挂职副书记制度,邀请企业年轻骨干加入学生管理队伍中,壮大学生工作队伍,推进学校——企业办学一体化模式改革,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效促进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实施。例如共同举办“药品安全知识竞赛”,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比赛方案,创建比赛题库,企业员工与在校学生同台竞技,在展示自我的同时,更清晰地发现差距和不足、重新认识自我,有目的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技能提升;邀请校友到校开展专题讲座,用身边人的故事激励广大青年树立人生理想,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增强就业信心,明确专业学习方向。

1.5.2 依托企业特色优势,打造实践育人新平台 ①共建校企合作班,例如和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康缘班”,共同研讨开设涉及医药行业和企业认知、职业规划、产品知识、演讲技巧、职场商务礼仪、销售技巧等内容的企业导师面授课程及基地考察和实践活动。通过企业方的定期培训,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职场,缩短学生就业后与企业的磨合期,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问题[7];②与规模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例如与豪森药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高水平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8];③与博瑞生物医药、江苏盈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实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与专业紧密结合,把间接经验为主的认识教育转化为实战锻炼为主的感性教育,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了解行业现状、行业需求,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巩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检视专业知识。

1.5.3 创新党员培养方式,开启思想育人新境界 部分学生党员离开学校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他们地域分散、性质多样,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方法不健全。找准目标、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势创新学生党员管理和继续教育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共赢。①实行菜单式管理制度,结合新形势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党员发展实际情况,把学习教育任务具体化、精细化、差异化;②实施学生党员素质提升考评激励制度。把菜单式管理制度与民主评议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做、考三位一体的党员素质提升考评激励制度,以考促学、以评促进。对不同类别学生实行重点突出的差异化考核,在指定考核量化指标时列出不同类别别学生可替代选择项目;③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教育制度。利用网络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的优势特点,开展网络授课、谈心谈话、视频组织生活会等,方便教育者实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收集、整理、分析学生党员的情况和问题,增强教育的交互性[1]。

1.5.4 依靠专业团队力量,拓宽课外育人新阵地 依托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与药学院实验室,成立时珍科技创新创业协会,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依靠具有企业任职经历的中药学专业导师的指导成立“中医药社团”,普及中医药知识和医学常识,提高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识,通过参与各种中医药研究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创新新药研究;联合豪森药业进行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为企业提供药物基因毒性杂质检测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服务,2017年获批联合建设“江苏省抗耐药新型肿瘤靶向药物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拓展育人渠道,增强育人力量,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2 结束语

药类专业“3+1”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自立项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研究,逐步检验与修正,构建出了一套符合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实践证明,实行药类专业“3+1”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担当受教育者又担当准工作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探寻其适用范围并寻找共性的教学规律,为其他专业的教改提供借鉴,是推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育人专业企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企业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企业
企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部分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