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变革
2020-12-17丁学森夏博书刘文兰陈宇琦
丁学森,夏博书,刘文兰,陈宇琦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深刻而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经验,并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教育形势与发展脉络做出了新的判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新时代我国各级各类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遵循。这其中,农村教育作为需要高度重视的教育短板,为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正在产生积极深入的结构性变革。
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理论体系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九个坚持”教育发展规律新理念与“三个培养”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①上述教育思想与理论体系的阐述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更是新时代指导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九个坚持”揭示了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首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九个坚持”的核心要义。这一科学论断不仅从理论层面上明确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的正确必要性,也从实践层面上明晰了党在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领导作用与组织保障。在新时代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必然要深入坚持党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其中,基层党组织尤其是乡镇、村一级党委机构更要发挥强大的组织协调、价值引领与教育治理效能,全面领导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九个坚持”的主体内涵。坚持立德树人即明确了党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即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即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即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模式。[1]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重要大会上多次提到的教育改革发展根本任务。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更需要培育出具有更高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学生,尤其是能为乡村振兴勇担当、肯付出、有能力的青年人。第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党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教育前瞻性地位的重要认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多年保持4%,并进一步加大了向贫困地区、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们一切教育工作的政治起点和应然追求。受“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浪潮影响,农村教育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离农”与“为农”、“逃离”与“留守”的纠结,面对以上问题应强化党领导下的“为农”、“强农”办学意识,让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与乡土社会深度融合,实现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第四,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自信的切实体现,是中国问题与中国模式两相呼应的真实写照。如何扎根当地一方水土特有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将真实世界的关切与求知的活力结合起来,教育人们尊重社区,帮助人们在自己选择的任何社区过上美好的生活[2],是寻找农村教育内生性发展不竭动力的源泉。
再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是“九个坚持”的外延扩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即是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理念的具体体现[3];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即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具体责任;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即明确要破除教育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障碍以及理顺教育改革内外关系,强调教育发展外源性支撑与内源性创新相结合的重要性;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即明确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重要性,强调新时期建设好、管理好、发挥好教师队伍的必要性。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凸显一切发展来源于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将更加着眼于让更多农村学生享有更多高质量教育资源,让更多农村教育人口有更好的教育获得感、成就感。第二,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凸显农村教育更应结合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需要,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发展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与功能意识,不断增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性与功能协调性。第三,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有效破除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固有矛盾的关键,是永葆教育改革发展制度活力与内生性动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就是要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残留的制度束缚,进一步协调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与合理配置,进一步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及社区之间的新型教育共治关系。第四,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是做好新时代教育发展基础中的基础。新时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提升师德水平、足额配置乡村教师、结构优化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强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归属感等工作[4],全面形成科学合理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二)“三个培养”指明了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
首先,培养什么人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目的。教育具有多项功能,其中首要功能即是人才培养。长久以来,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核心关注,这其中又包括“属性”和“素养”两个关注点。在此前提下,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的培养“属性”是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的“素养”标准是具有农村义务教育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其次,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价值倾向的社会活动,其核心要义在于为服务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培养相关人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更要有长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因此,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人才,更要培养具有扎根乡村社会发展和奉献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既凸显出为谁培养人的正确政治价值,也明确了为谁培养人的合理教育价值。
再次,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过程,怎样培养人则是这种活动过程的方法与途径。习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在此基础上的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核心途径应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为重点,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体系化、结构化、科学化。
二、新时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结构性变革的目标、内容与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结构性变革的目标与内容
以城镇化与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变革、以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新发展观、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的科技革命[5]正引起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认知方式的变革,客观上也对新时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引发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结构性变革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以“三个培养”为目标、以“九个坚持”为核心、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基础,成为我国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此基础上,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结构性变革的主要目标即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以新时代“九个坚持”教育发展规律为突破口,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形成更高水平的农村义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在克服我国以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基础上,结合已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有效经验与政策指引,探索一条具有低成本、可复制、有特色、高成效、能持续及生态化等特点的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改革新路子。在内容上,从教育系统论视角看这种结构性变革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支撑结构变革,主要体现为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即规模、功能、模式、制度等;二是教育发展的内部提升结构变革,主要体现为教育教学体系的内部质量提升即理念、环境、学生、教师、学校等;三是教育发展的内外关系协调变革,主要体现为内外结构融合基础上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包括目标协调、资源配置协调、制度协调、理念协调、内容协调等。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结构性变革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模效益偏低应加强外部性教育资源精准配置。农村学校规模效益偏低是未来一段时期阻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应在教育资源规模、功能及模式等方面加强精准配置,使外部性教育资源投入更高效地解决农村学校规模效益偏低问题。在规模方面,要以学校实际规模的教育资源需求为标准进行资源配置,在继续坚持“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政策基础上,加强对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资源配置保障,包括经费倾斜、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硬件配置等,力争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高位保障。在功能方面,应加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的补偿性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而又必需的额外服务的补偿力度。在这些多维功能基础上的额外服务如校车交通、留守儿童看护、寄宿服务、文化宣传等,都需要加强补偿性教育资源配置,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多维功能完备。在制度方面,应加强外部性教育治理政策的配套与执行,从政策层面重点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资源需求。进一步减少教育资源由上而下过程中的制度性阻碍,理顺外部性教育治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保障力度,使教育资源更有效、及时、精准地配置到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手中。
二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应针对性加强在地化教育改革,促进其内生性发展的结构变化。在理念方面,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即尊重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认知基础,将教育与生活、与地方、与当地生态联系起来,将地方与环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语境中,使之形成主动式、参与式、倡导生态关怀并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育。在学生方面,应构建符合我国乡村社会发展与文化传统的教育生态思维,将乡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与一方水土的环境体验相融合。在人与自然互动的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以可持续为导向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掌握可持续生活所需的各种生活能力,营造人与环境可持续共生的社群导向,最终提升乡村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在教师方面,加强乡村教师在地化教学模式的形成。为此应加深对地方性知识与开放课程教研、加深对当地一方水土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经验的了解,并形成一些围绕本地主体的教学单元、教学材料、案例展示及实践活动,进而形成基于环境认知与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专业化教学技能。在学校方面,一方面开展生态的教育。在乡村学校的课堂里开展小公民、小乡贤、小科学家的教育,树立起基于“家校社公育+天地人和谐”的生态教育理念,改变乡村教育疏离生态环境的视野状态,让乡村学校与文化知识真正成为滋养乡村社会振兴的源泉。另一方面开展生活的教育。让乡村学校与乡村生活建立起一种生态联系,为乡村教育构建起一种开放的、对话的、改造的、生态的环境。
三是针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仍未全面实现应加强内外关系协调变革,主要体现为内外结构融合基础上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理念协调方面,强调城乡教育关系不仅是“城市”和“乡村”两个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更是两个主体间“互联互通、协调共进”的共同体关系。在资源配置协调方面,政府作为全民教育的共同主体,应对城乡教育本身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做出一个既统一又适度倾斜农村的制度安排,进而改变城乡义务教育的制度性区隔,最终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教育效能上的统一和公平。在目标协调方面,需要构建一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结构思维与“一个国家,一种制度,城乡共进”的发展思路,确立“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以城带乡整体发展”的新城乡发展思维。在制度协调方面,应重新定位城乡义务教育关系架构,加大统筹力度并重点补偿和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形成逆差序格局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在不打压“发展顶峰”的前提下,着重填补“发展洼地”的制度设计。
注释: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中指出,“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三个培养”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