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20年小学语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20-12-17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评估教学方式改革

姜 浩

(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校,吉林长春130021)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使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愈发苛刻,如何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也成为各个国家教育界思考的问题。小学是学生求学生涯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我国在2001年正式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有史以来改革内容最为广泛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改革,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是改革的重心,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评估方式的重要根据,也是本次课改的难点与亮点。语文是小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课程深受课程改革的影响。故而,回顾课改20年小学语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明确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第八次课程改革及其成就回顾

(一)第八次课程改革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获得审批,并组建了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个研制组基于专题研究编辑了课程标准初稿。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面向广大教育工作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同时对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予以进一步完善。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中“一切”指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方略的设定、方式方法的运用,必须以“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保证学生健康发展为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令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学过程属于师生之间交互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法与师生互动方式都需要改革。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即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础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学习方式。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需要实现的三大任务目标之中,转化教学与学习的方法,特别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最为核心的任务。

(二)课程改革20年的成就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语文教育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录,学者倪文锦在文章《新课标的公布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中提出,2001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代表了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式开始,相较于之前的语文课程而言亮点更多,具体表现在: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需要面向所有学生;课程理念方面,倡导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程目标方面,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以及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的统一;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方面,强调探究式学习方式等。

20年来,伴随课程改革而发展与成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获得了一次教育思想上的洗礼,转变了教育理念,改善了课程意识。教师通过更为生动的教学方式阐述了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演绎了全新的课程文化,创建了课程架构的良好氛围,教研氛围也得到改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儿童“六大解放”在课程改革之中确实得到一定的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实现了眼到、口到、心到以及手到,同时又有了自我活动与学习的时间以及空间,学生的生命潜能以及创造精神在自主活动之中得到释放。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进一步推广,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均产生了显著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开始向强调学生发展方向转变,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化,从强调结果向强调过程方向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作为核心目的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方式已然开始成为语文学习的前台。

新课程标准落实之后,我国语文教材的整体分布变化以及呈现方式也产生了变化。语文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之中的重点,也因此引发了许多关注。

同时,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许多学者针对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日常语文教学中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及讨论。众多学者从学科特征出发,从较深的角度分析了语文教学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改善的途径,并初步构建了和谐的框架。

众多语文教师以及学者均在积极尝试探寻适合新课程改革创新教育需要的语文教学方式,简单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然产生裂变,并演绎为更生动且活泼的教学模式,学教式教学方式、活动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方式等诸多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不仅如此,语文教育观念于不同教育精神、课程理念以及教学思维交融与碰撞中获得了新的建构。学者钱立群提出“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念、王富人提出“大语文论”与“小语文论”观点、童庆炳提出“语文教学认识论与存在论”等,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语文教育观的多层结构。

二、改革后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许多教师尚未改变观念。长久以来,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依旧以传授知识为主,复习巩固、传授知识、习题巩固、课堂总结以及课后作业为主的模式已然成为教师最为熟练的方式,所以教师并不倾向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或是创新课堂教学,对课程改革缺乏积极的响应。教师教学方式没有产生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逐渐养成对教师的依赖,等待教师直接告知答案,而不愿意主动探索与研究,导致部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依旧没有明显变化。

另一方面,教师的个人能力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新课程改革关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具有基础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教师个人能力不足可能限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学校方面的问题

硬件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小学学校之中,大班额的问题依旧屡见不鲜,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许多班级不少于60人,甚至达到80人左右,学生可活动空间小,拥挤的课桌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压力,空间紧迫。硬件设施的不充足也使得许多教学方式难以被运用,例如分组讨论、语文教材故事表演等教学方式都需要足够的空间开展,但大班额班级显然不具有这一条件。学生在拥挤的教室学习,空气容易混浊,对学生学习效果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且学生在拥挤的环境中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另外,在大班额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足够的时间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也难以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另外,学校教学设备与资源也需要进一步丰富。学校硬件设备以及资源不足同样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硬件设备能够为教师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条件,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也便于教师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然而,许多学校硬件设备配置并不合理,如多媒体教室数量相对较少,而少有的多媒体教室也是为教师进行公开课与示范课提供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依旧运用传统方式,即通过粉笔板书内容,教学方式简单。教学设备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以及时代的需求,教学资源不足,易导致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难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三)社会方面的问题

课程改革容易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所以社会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第一,目前的评估制度依旧以考试为核心。尽管我国课程改革反复强调素质教育,但没有完全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估标准。时至今日,学校、社会以及家长评估教育教学质量最为直观与重要的指标依旧是学生考试成绩,甚至教育管理部门也将考试成绩以及小学的升学率视为评估教育工作的主要指标。而语文不仅是小学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升学考试的核心科目,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且普遍采用见效最快的“题海战术”。如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顾及个人的兴趣喜好,学习也成为一件苦差事,特别是许多本就没有掌握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也不理想,甚而会因为成绩不佳而受到教师与家长的惩罚,从而形成厌烦心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第二,家长对成绩的关注。许多家长过分关注成绩,将成绩作为评估学生优劣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导致学生学习是为了迎合父母的喜好,缺乏学习的热情以及动力,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另外,家长也存在较强的攀比心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学生能够出人头地。事实上,家长的这种期望也导致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学生一旦成绩不理想,容易产生羞愧、自责等负面情绪,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较为不利。

三、加快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措施

(一)教师方面

第一,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化则受到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我国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与权威,是课堂的主宰者,与学生之间往往没有互动,仅仅是单方面向学生灌输有关知识,学生成为课堂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生发展而言较为不利。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并顾及学生的个人兴趣与实际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实现全面发展。其二,教学应从“强调结果忽视过程”向“强调结果更注重过程”方向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长期以来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学习仅仅是机械性的训练,学生也成为应对考试的机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结果,同时也需要注重过程,掌控学生在学习期间产生的想法或者亮点,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二,改变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方式的培养。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当前的学习进度,同时结合学生个人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便学生可以掌握“问什么”“怎么问”的能力。对此,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具体形式,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以《小猫种鱼》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种”的内涵,同时针对“种”后的“鱼”形成认知,然后提问学生“读了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思考?”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投射在屏幕上,引导所有学生对问题逐一进行解答。若出现班级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应进行着重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课堂学习中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然后结合经验对文本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改善课堂引导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期间,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主要目标,尝试运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近些年来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以《黄山奇石》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黄山的视频或是图片,使学生对黄山有较为直观的了解。教师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视听体验以及文章内容学习,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二)学校方面

第一,缩小班额。语文教材中故事性强的文章较多,教师教学往往涉及表演活动,班额过大可能造成学生各种学习活动受到限制。为此,学校应对班额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第二,完善学校设备以及教学资源。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推进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足够的硬件设备与教学资源作为支持,学校应为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同时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并建立校内网络,以便语文教师能够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教学所需要的资料、教案等资源,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氛围。

(三)社会方面

第一,创新考试评估方式。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校需要优先针对考试评估制度进行改革以及创新,保证考试评估的多样化,不能仅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唯一标准。其一,将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学校针对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量化评估的方式,但是该类型评估方式仅能确认学生的学习水平,仅仅能反映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也需要注重定性评估,注重学生日常表现,包括对学生整体素质的鉴定。例如,教师需要记录学生的提问情况、学习情况,包括日常表现以及交流情况,同时利用代表性的事实评估学生。其二,将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动态评估指对学生发展过程予以评估,属于形成性评估,静态评估属于现实发展成果,为终结性评估。学校应采用两种方式结合的评估模式,例如建立学生语文学科成长档案,内容不仅包含学生各次考试的成绩,同时也包括个人荣誉证书以及作品,教师在学期末结合学生该学年表现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估。

第二,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是除学校之外学生所在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教师应定期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与分析,为学生家长举办讲座,在讲座中为学生家长普及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有关知识。语文教师也需要定期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告知学生家长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以矫正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学校与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我国课程改革已进行了逾20年,其间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师生观念的影响,我国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为此,教育工作者应肯定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但也应该正视当前课改之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由学校教师、学校联合社会共同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未来学习以及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评估教学方式改革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