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控措施
2020-12-17陈紫兰
陈紫兰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松原 138000)
牛羊布鲁氏菌病具有发病快、病程急的特征,一旦发作致病菌会快速蔓延,并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等途径进行传播感染[1-2]。人类感染此病菌,成人会出现头痛、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者会诱发睾丸炎、流产等状况,对人体生殖能力造成不良影响。而家畜中,牛羊是主要的发病群体,尤其是怀孕母畜容易出现流产现象,对当地养殖经济发展与附近人群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应该提高警惕,做好牛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与净化工作[3]。笔者主要以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与净化措施进行阐述。
1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表现
病畜与带菌动物作为牛羊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可以通过采食饲料、饮水感染,经消化道、皮肤、黏膜、呼吸道与生殖器官等传播。人们在与病牛羊接触、加工带病牛羊肉时不注意消毒防护容易感染此病症[4]。
母畜比公畜更易感染,性成熟后感染率较大,通过配种方式感染此病菌。牛羊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初期症状并不十分显著,一般以阴性症状为主,怀孕母畜通常在妊娠后5~8个月左右出现流产症状,随即出现分娩预兆,不久后会发生流产。流产的胎儿往往是死胎,极个别胎衣能够正常排出,胎衣滞留情况较为多见。如若胎衣没有及时排出会诱发慢性子宫内膜炎,会有恶露流出,同时还伴有轻微乳房炎症状。在流产与分娩期间病原菌会跟随胎儿、胎衣与流产分泌物排出母畜体外,此时病原菌的感染力较强,母畜的皮毛、粪便、奶液中都含布鲁氏菌。而公畜在发病期间会出现明显的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睾丸异常肿大,在患病后期公畜的生殖力逐渐丧失[5]。
2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病理变化特征与微生物学
可见胎儿出现败血症变化,组织器官,如子宫、乳房、胎衣等均有炎性反应物渗出;同时细胞增生,生成肉芽肿,至瘢痕化。而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微生物学,可以对流产母畜的子宫、阴道分泌物、血液、脏器与流产胎儿脾、淋巴结等作为微生物检查材料,进行染色检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等。
3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3.1 从源头上的防治
养殖户要始终坚持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尽可能减少牛羊品种的引进,在特定的情况下引进时需要经过检疫部门严格审查,避免把布鲁氏菌病引入养殖场[6]。在养殖期间针对牛羊群要定期展开检查,合理监控牛羊布鲁氏菌病。在畜群出现流产时需要对其展开隔离处理,做好相应的环境消毒工作,随即让流产胎儿与母畜接受血清学检验,如若发现感染布鲁氏菌病需要立即处理,做好相应的消毒防治工作[7]。
3.2 从养殖环境的净化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对畜群展开免疫、检疫,实时监控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如若出现病畜,需要立即采取隔离消毒处理,对布鲁氏菌病进行消灭与管控。定期对畜群进行检疫,根据牛羊的检疫年龄,定期展开防治检疫[8]。发现病畜需要隔离,将病畜淘汰,避免布鲁氏菌病肆意发展,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针对病畜的饲养环境,需要用克辽林、来苏儿、石灰乳、氢氧化钠等进行环境消毒。淘汰病牛应合理利用,畜皮可用来苏儿浸泡后再加以利用,流产的胎儿、胎盘等需要进行深埋、焚烧处理。
3.3 定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养殖户要根据当地的免疫标准,对畜群定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应用S2苗或M5苗,牛的免疫期一般为2年,羊的免疫期一般为3年。疫苗接种方法可选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等方式[9]。
3.4 做好定期用具消毒工作
牛羊的日常生活环境、食草的场地与食用盆、牛羊圈需要定期消毒,另外针对奶具、产房工具、针头等相关用具需进行严格处理[10]。一次性用具切勿反复使用,尤其是在布鲁氏菌病流行期间需做好定期用具消毒工作。
3.5 加大免疫监督与宣传力度
有关部门应在布鲁氏菌病流行期加强对当地养殖户免疫监督与宣传力度,审查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是否符合养殖标准,是否实施了疫苗接种工作。布鲁氏菌病有着较强的传染性,会对附近人群带来威胁,需要加大力度防控布鲁氏菌病的传播[11]。做好布鲁氏菌病的宣传,提升养殖户对此病症的了解,正确认识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性与危害性,增强养殖户的配合度,定期疫苗接种,提升对布鲁氏菌病的警觉性,避免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牛羊布鲁氏菌病作为人畜共患疾病,有着较强的传染性与感染性,需要提高养殖户的综合防治意识,进而做好相应的净化措施,才能避免牛羊布鲁氏菌病肆意传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