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附红细胞体病诊治
2020-12-17林荫璧
林荫璧
(广西鹿寨县寨沙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5604)
1 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
当前针对附红细胞体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其生活史,也没有探索出其自然传播方式。就目前研究结果表明,附红细胞体病主要有4 种传播方式:接触性传播、血缘传播、媒介传播、垂直传播,在这些传播方式中媒介传播最为主要,包括蚊子、螯蝇等吸血类昆虫。此外,垂直传播也是高频传播方式之一,在对垂直传播途径进行调查中发现,猪的附红体传播可以由胎盘进行垂直传播,且传播概率超过98%。而以鸡为代表的禽类不会出现垂直的附红体传播。
2 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
从临床属性来说,附红细胞体不属于高致病微生物,在绝大多数的动物种群中都没有很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但对猪却有较高的致死率。附红细胞体病大多具有3~5d 的潜伏期,有些潜伏期甚至会超过10d。在动物出现病症时,发热、食欲不振、毛发无光、精神不佳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些还会出现贫血、消瘦、呼吸不畅等症状,严重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猪患有附红体细胞病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出现“红皮”,猪皮肤呈现红色,臀部、鼻子表现尤为明显。马属动物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眼部,患有附红体细胞病常会出现眼结膜炎,并伴随流泪,有些还会出现严重的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牛表现出鼻镜干燥,奶牛出现产奶量降低的现象。患病禽类会出现羽毛蓬乱等现象,还会出现个别死亡现象,母鸡的产蛋率会下降50%。
3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变化
对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牲畜进行病理研究发现,患病牲畜大多出现皮下水肿,浆膜、黏膜等会有程度不一的黄染出现。此外,患病牲畜还会出现全身范围的淋巴结肿大,肺脏等出现严重水肿,肝胆等出现囊肿,胆汁分泌量增加,肾脏出现出血点,并伴随严重的腹水,还有些患病牲畜有血性肠炎发生。
4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组织学
对患病而死的牲畜进行解剖发现,其肝小叶呈现出坏死状态,还会出现脂肪肝、心机变性等现象,在心脏上表现出心间质水肿、支气管水肿等,肾小球的囊腔深处红细胞及纤维素,还有些出现肾取小管变性[1]。
5 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
附红体具有的特性导致区分难度大,除了患病猪,其他患畜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就需要借助涂片方式进行检验,同时还需要融合流行病学进行确诊,保证患病牲畜检验的准确性。当患病牲畜处于发病初期时,可以借助涂片方式找出本源虫体。如果牲畜表现出明显的贫血症状时,红细胞会受到严重破坏,检查虫体难度较大,此时可以采用血液接种方式来确诊,也就是将疑似病畜的血液接种到小动物体内,检查其附红体,进而实现疑似病畜的诊断。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血清诊断方法也开始得到运用,可以用作定性检验,最主要的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试验等。
6 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6.1 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
附红细胞体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因此,在预防时只能采用综合预防的手法。在实践中要重视牲畜圈舍的清洁,还要保证饲养器具的洁净,对场所及器具进行消毒。夏秋季属于疾病高发季,要定期喷洒药物实现杀虫效果,控制蚊虫叮咬现象的发生。除了环境因素的优化,还需要重视饲养管理工作的开展,预防其他疫病出现,强化牲畜自身抗力,对于仔猪、牛犊、马驹等还需要阶段性喂服四环素族抗生素。
6.2 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
对于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牲畜来说,可以采用四环素族、氯苯胍等药物进行治疗。根据相关文献及临床治疗经验可知,在治疗附红细胞体病过程中,磺胺类药有显著效果,效果最佳的是磺胺间甲氧嘧啶。在实践中应用磺胺间甲氧嘧啶辅以咪唑苯尿、多西环素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 次,连续注射5d,在用药的同时还应当增加牲畜VB、VC及葡萄糖等的摄入,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该方法对多种动物都有预防效果。对于早期患病猪可以使用卡那霉素进行治疗,而患病兔可以使用阿维菌素、氯苯胍进行治疗,患病较为严重的猪、牛可以采用黄色素、贝尼尔治疗,治疗率超过85%。在治疗中使用对应药物并配以补铁、糖等食物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