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2020-12-17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魏 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致使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愿意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学生搭建生活的桥梁,引领学生探寻知识的内涵,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延伸学习的境界,实现全面发展。
一、营造生活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思维能力尚未成熟,而数学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很有难度,并且觉得单调、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勇气。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持久地保持学习的热情,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可以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新课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自己在校园中拍的照片,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事物,立即热情高涨,纷纷伸出小手,一边指画面,一边和身边同学分享图片中是学校的什么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引导学生认识,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事物。学生想到教室里的黑板、窗户、门等是长方形;脸盆、花坛、碗等是圆形的;方桌、纸等是正方形的。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升。
上述案例,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新知,这绝对比教师单纯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二、运用生活素材,强化学生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的事物,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让学生调动多重感官融入学习活动中。利用生活素材的有效引入,学生在操作中可以丰富感性经验,升华认知,将所学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感悟到学习数学的最大乐趣。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秤、苹果、花生米、大豆、食盐等生活中的物品。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称一称几粒花生米是1 克,然后将这些花生米放在手心,再用手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感觉。有的学生说1 克的东西非常非常轻,也有学生说手心好像没有东西一样……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较轻的物品是用克做单位的,学生想到薯片、食盐、鸡精……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紧接着,让学生再用秤来称苹果,理解1千克到底有多重,懂得1千克=1000克,实现了概念的内化,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上述案例,面对抽象的概念教学,教师如果直接进行讲解,学生必定无法真正理解,而生活素材的引入就可以消除这样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引入生活问题,发展应用能力
当前,随着课改的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正是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致使学生数学能力低下,无法适应后续的发展和需求。因此,教师应注重将生活化问题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积极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他们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领略学习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礼品店的李阿姨准备用包装纸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包装盒包装起来,这两个包装盒的长度是20 分米,宽是15 分米,高是10 分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在生活中有时也会碰到。题目出示后,很多学生认为很简单,先算出一个包装盒的表面积,然后乘2 便可。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而且学生难以发现错误的根源。于是,教师让同桌两人拿出数学课本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发现将两本数学课本拼在一起的时候,有一些面被拼在里面了,在计算的过程中,就不能再计算在内了。哪一种拼法用的包装纸最少呢?到底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呢?学生按照“拼”的方法,列式解答,得出了最终的结果。
上述案例,面对生活问题,学生一开始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但教师没有着急点出,而是让学生探寻出正确的解题策略,提升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思考力和创造力。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向更有深度的层面发展,不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享受数学学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