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探讨
2020-12-17田晓鹏
田晓鹏
(山西省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站,山西 太原 030001)
中国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引入生态农业,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指导下,运用生态工程的手段改变了中国的传统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践证明,只有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的进步。
1 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参考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通过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它要求将多种经济作物进行生产,将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进行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农业其内涵主要强调和谐发展,将农业发展和我国的生态资源进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2 生态农业的特点
2.1 综合性
生态农业的综合性主要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大农业作为生态农业的出发点,全面落实“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原理,将我国农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统筹规划,实现农业结构的最优化[2]。将农、林、牧、渔等行业和第二、第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各个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完善我国生态农业的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多样性
由于我国具有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资源丰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等特点,导致我国生态农业具有丰富性。生态农业在选择生产内容时,可以从农、林、牧、渔等多个方面进行选择,不必局限于种植业[3]。生态农业在选择生产地域时,打破了传统耕地的限制,可以在自己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生态农业在选择种植物种类上,可以从人类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中进行选择,按照种植物的种类,科学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不必局限于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态农业在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利用多种的生态模式、先进的生态工程和农业技术对我国的农业生产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农业生产,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4]。
2.3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对农业资源的重复使用,充分发挥废弃物的价值,实现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增值,通过降低农业生产的投资成本,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既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积极性,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生态农业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相互协调,充分利用每一种资源的价值,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重复使用和可持续发展。在对农产品进行后期养护时,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和低毒高效的农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投资成本。发展生态农业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农作物的生长及时提供养料,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生态农业还可以利用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将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优势进行协调,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农业生产地的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4 持续性
持续性这一特点,体现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生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因地制宜的方法,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利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方法,有效防止污染问题的发生,进而维护生态的平衡,通过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和绿色的种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通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生物能之间的转化率,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可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提高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3.1 我国农业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我国从事农产品生产工作的大多数都是农民,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知识的洗礼,文化水平比较低,缺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导致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偏低。在对农产品进行后期养护时,施肥和喷洒农药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计算,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过量的使用化学药物,导致土地资源逐渐衰竭,造成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破坏了生态资源的稳定性。
3.2 缺少完善的理论基础
生态农业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生态学、经济学、农业、畜牧业、科学技术等多种学科的共同支持。但是,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生态农业系统的研究过于片面。只是单方面的研究了每一个知识领域,没有将所有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缺少深入的了解,导致我国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少成熟的理论支持,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3.3 缺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推动生态农业的进步,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态农业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可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的速度、农产品的质量,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们在种植农作物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并且农作物的种植效果差,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3.4 土地资源匮乏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并且增长速度过快,多数的土地资源变成了人们的居住地,导致我国目前土地资源匮乏。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通过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保持农作物的成长,不仅使农产品上残留大量的农药,威胁消费者的健康,还会增加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物,影响了土壤的土质,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据报告指出,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83.7×104km2,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8.7%。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过量的使用化肥,导致多数土壤的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下降,难以恢复。除了土壤的土质问题,水土流失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人们无休止的毁林开荒,过度的大量放牧,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减少了我国的农作物耕地面积,降低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使土壤的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3.5 水资源匮乏
水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同时也是农作物生长的生命之源,我国的淡水资源相当匮乏,在地球表面只有3%的淡水资源。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充足的水分,人们通过灌溉的方式为农作物补充水分。但是,由于我国大量工厂的崛起,大量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高达227×108t。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淡水资源,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难以满足日常对农作物的灌溉,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缺少充足的水分,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速度,还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减少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3.6 缺少政府方面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生态农业才会被大力推广。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缺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导致土壤和水资源受到破坏,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农村生态农业农产品的价格过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增长,降低了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政府缺少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导致生态农业发展缺少完善的基础设施,农作物水利灌溉设施并不完善,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农村交通不发达,减少了生态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4.1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禁止农业放牧和乱砍乱伐的行为,封山育林,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禁止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减少对淡水资源的污染,工厂应采取科学的手段,科学合理的处理工厂的废弃物,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法律手段改善我国生态农业的生产环境,保护生态的平衡。
4.2 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素质
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由于农业工作者的素质普遍偏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阻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力度对农业工作者进行知识培训,提高其文化水平。生态农业企业应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对农业工作者进行统一培训,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和养护方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4.3 合理开发资源,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要对农田进行保护,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使用有机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养分,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治理病虫害,减少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地的伤害,降低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保护土壤的土质。在选择种植方式时,尽量选择科学的耕作制度,加强对土地的养护,防止土地资源枯竭,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5 结语
生态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通过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作物产量,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废弃物的价值,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通过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