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训练价值,把握训练时机,提升训练品质
2020-12-17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郁浩华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郁浩华
习题的训练是课堂活动的常见形式。学生收获新知之后,需要通过做一些训练习题达到对新知的巩固。因此,习题训练的设计方法就体现了老师的“大智慧”。老师一定要凸显习题训练的价值,把握习题训练的时机,提升习题训练的品质。
一、抓住训练点,凸显训练价值
在习题训练之前,老师首先要确定习题训练的内容和习题训练的目标。在选择和设计习题点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因此习题训练应该练出学生的能力,应该练出习题的价值。其次,老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的核心价值还表现在思想和情感。而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和情感性都应该是习题训练应该表现出的价值。例如对于《吃水不忘挖井人》前后两次教学中的习题设计。
第一次教学:根据文中具体的段落填空:沙洲坝是一个(),在()。
第二次教学:课文中的乡亲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被解决的呢?
这两个问题属于同一个训练点。虽然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从题目上来说,题目类型是差不多的;从解题上来说,第二次教学中的题目比第一次教学中的题目要困难。对于第一次教学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具体的自然段。“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沙洲坝是一个小村子,在瑞金城外。对于第二次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是在学习完整篇文章并且熟练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解答,甚至还会需要老师的帮助。当时的乡亲们吃水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在村里挖了一口井,如此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次教学侧重的是理解和概括能力的训练。而第二次教学侧重的是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总体概括的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的训练。这是一篇一年级的课文,新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训练。但本文认为提前进行浅层次的渗透,也是在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好基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虽然是对同一篇文章进行教学,两次教学提出的题目的效果却相差甚远。第一道题目有明显的提示功能,缩小了学生的解题范围,只是根据题目的信息在文章找出具体的段落,进行稍微的概括和整理就可以得出答案。第二次题目就在考查学生的复述和分析的能力,只有经过筛选和比较才能收获到最准确的信息,这才真正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寻找关联点,把握训练时机
老师第二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进行训练。因为同一个训练点训练时机选择不同,会收获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内容和难度是不同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时机不同。预习,意味着并没有开展深入的学习,只是简要的了解,那么难度系数就会比较低,掌握简单的字词即可。课堂学习,意味着文本学习的推进,那么就非常适合探讨性的问题。课后,学生已经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更上了一个层次。那么就留有空间和余地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时机的选择有时会发挥出决定性因素。比如,老师布置了一篇观后感,看之前写和看之后写的成果显然不同。
例如《搭石》这篇文章的习题设置,“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距,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在同学们对“搭石”有一定的印象之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觉得搭石有什么作用呢?觉得搭石重要吗?”这也类似于一道主旨理解题目。因为文章曾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了体会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学生首先就要认识到搭石的重要性。但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文章,对文章的内容还没有熟悉。这个问题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老师不妨在这个问题前面做一个铺垫。“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括号里面全部都填脱鞋挽裤)。这一道以排比句构成的题目,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脱鞋挽裤的不便和麻烦,以及辛苦。那么同学们就可以解答上面那道问题,认识到搭石的重要性。对比可知,第二次训练的时机把握得就很好。其实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从学术上来说,前者是“以教定学”,后者是“以学定教”。因此本文建议广大语文老师在设计习题训练时,要学会去寻找不同训练之间的关联。有的时候,一道题目训练能为另一道题目训练打下铺垫。
三、捕捉精彩点,发展训练品质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不断地收获到学生的反馈。基于学生给出的反馈,老师要迅速地捕捉到学生的盲点、兴趣点和难点,然后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点拨。这一过程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能够间接地检测出老师的教学水平。首先要弄懂盲点、兴趣点和难点的概念。盲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而兴趣点是学生期望重点发展部分,而难点是学生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部分。为了发展训练的品质,本文倡导老师在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一些课堂的互动,及时接受学生给出的反馈。
例如《白鹭》的教学。白鹭在诗人笔下一向尽展优美的姿态。其实,白鹭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的美,美得像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师:“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生:我有点不太理解“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不妨先自己理解一下。(一些时间)
师:白鹭的体型再大一点就太大了,再小一点就显小了。白鹭的颜色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稍微黑一点就有点黑了。
生:从中可以看到白鹭的色彩搭配非常的适宜,身段的搭配也很合适。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
师:说的很好。你觉得这种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散文这种文章的情感非常丰富,语言非常优美。
师:说到点子上了。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实情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性文学体裁。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优美。语句非常凝练,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凸显出深远的意境。
师:白鹭还有哪些美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吧。
以上过程就是提升训练品质的良好表现。教学表现出动态的特点,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一定要学会去捕捉课堂精彩的点,就比如去捕捉同学们的反馈,这些点就可以作为习题训练的入手点。而习题训练的入手点也是构成精彩课堂的重要要素。如果语文老师想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需要把握并处理好这些要点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训练的方式、训练的内容、训练的途径都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但老师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所要寻找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都必须是直接指向学生的。以习题训练来说,要寻找真正指向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