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本教育实践探索

2020-12-17赵小强

教师博览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教育

赵小强

(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中学,北京密云 10150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搬到了城区,子女也随迁至城区学校就读,这样一来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就大大减少。学校规模小、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家庭教育跟不上等一系列因素不利于农村学校的发展。面临教育新形势、新发展,我们在认真梳理学校传统与文化的基础上,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学校当地文化与环境实际,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建议与意见,确定“逐本”文化理念,引领学校全面发展。

一、立足教育原点

“逐本”就是寻求事物的根本,追寻事物的缘由。“逐,追也。”(《说文》)“本”,其音通“奔”,所以,“本”字之意为:树木通过主干向地下奔放的规律。因此,“本”可与“根”组成“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本”指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欲追求事物的本质与根源,首先需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其次要巩固自身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它告诉我们,道德教育要从教会学生做人开始。这也是“固本”的一项重要的思想。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要用面向未来的气概来审视和关注教育,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和实施教育,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来探索和研究教育,要以“仁爱之心”来关心每一位学生。只有守住教育的“本”和遵循教育的“道”,才能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逐本,无时无处不在。逐本,有待我们发现、探究和升华。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体验、感悟、收获、成长,拥有更加丰富、完整的学习和成长空间。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树立精品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造就逐本人才,奠基学生的逐本人生。

二、校本化表达校风

“逐本”是一种勤勉精神。学校教职员工要勤勉尽职、恪守制度、严谨审慎、精益求精,主动加强学习,坚持专业水准,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做事,勤奋认真、努力不懈;学会做人,知礼有仪、传承美德;学会求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会健体,释放活力、强健体魄;学会审美,发展特长、培养兴趣;学会做事,勤于实践、知行合一。

“逐本”是一种笃行精神。首先,在人格上,“笃行”表现为人品行淳厚、纯正踏实。践行“笃行”精神,可促进学生德行的完善,为学校“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其次,在学习上,“笃行”表现为专心致志、意志坚定。“笃行”是为学的重要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最终落实所学。

“逐本”是一种自信精神。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一种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它意味着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不畏惧失败,不断砥砺心智。自信是向上的力量,它是自我的激励,是积极的态度,它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极大地激发人的发展潜能,使幸福人生的梦想成为现实。

“逐本”是一种超越精神。每天都要进步,每天都有收获,不断取得新成就,达到新高度,焕发新面貌,获得新成果。它激励学校师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力求更上一层楼,把每一点进步当作下一个进步的奠基石,打造完美幸福的人生征程。师生的超越精神也能带动学校的发展,使学校以优异的成绩屹立于教育改革的前沿。

学校管理崇尚科学高效、规范章程、强化执行,从而实现各司其职、人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够在制度的指引下自觉规范,成为一种常态;注重民主平等、以人为本,决策、管理民主化,从而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主体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重视合作共进,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学校借鉴“团队式引领”管理思想,对小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使先进带动后进,后进主动求发展,从而实现共生共长,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关注文化浸润,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让师生以文化沐浴心灵,在文化的引领下自觉规范个人行为。

三、形成实践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出自柳宗元的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传记里讲了一个叫郭橐驼的人,种树本领优于常人,人们赞叹他能把树种得那样高大茂盛,而他认为自己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木的天性,使它得以实现自身的习性,就能茂盛生长。如果把这植树的道理用到培育人才上,那么,最好的育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就是“因材施教”,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发挥自身的潜力。

荀子在《劝学》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跬步,就是所谓的量变,也就是数量上的增加;千里,就是积跬步的结果,就是最终达到的一种层次和境界,即所谓的质变,是一种质的飞跃。只有立足现实,凝神致力于远大理想,路途才会更加宽广长远。办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人,要站高一点,想宽一点,看远一点;做学问,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长期的习惯养成,自然生成“学思生趣,养正成习”的学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于学习才能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中善于领悟、感悟,开动脑筋,放开思维,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式学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明辨是非,领悟真知,增长灼识,涵养智慧。

“养正”语出《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即涵养正道、正气。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校是传承和传播文明的主阵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每个学生传承中华美德,知荣明耻,让美好的品格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一点一滴成就高尚人格,一言一行塑造美丽心灵。师生要把这些风气内润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自觉。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过程,就是生命影响生命、尊重赢得尊重的过程。教师通过课程实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专业化的教师要捕捉时代信息,契合时代的要求,努力发展学生好的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和纠正不好的方面。

其次,教师要成为课程建设的开发者和践行者,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及主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调整、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体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校本课程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进行开发,彰显学校特色,并且结合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考虑到学生需求情况及课程资源情况,对学情进行有效的诊断。

最后,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课程改革的关键是以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此为逻辑起点,要在横向上超越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在纵向上突破学科内部边界,实现大单元教学。在纵向上学习有难易之分,学科内部要实现分层;在横向上可进行主题式、项目化分类教学。课堂是学生态度和方法训练的主阵地,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性实践,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探究权、评价权、学习权还给学生。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教育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