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2020-12-17葛佳
葛 佳
(灌云县初级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200)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更具独特性,它是将一些陈旧的案例与知识联系起来,凸显相关性,总结知识要点,给人启示和思考。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悟出道理。但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发现,很多历史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将历史上的事实化解为文字来记忆,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难以悟出学习历史知识的真谛。教学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确保历史故事完整展现,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重视案例教学法并积极运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历史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根本原则,要求教师必须确保引入案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从案例中了解历史知识的核心内容。在选择案例过程中,教师要核实数据信息、热点信息,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为学生全面展现历史知识,发挥引入案例的启发性作用。比如,教师在教学“我国改革开放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等内容时,就要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生的巨大变革,教师要收集经济、文化、历史多层面的内容,为学生勾勒出宏伟而完整的画卷,确保画卷中引入地名、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针对性原则
案例教学是一种现代化且有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与实际情况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紧密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与学习能力,尽可能选择初中生喜闻乐见、能够引起他们感触的案例加以引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为学生讲述“三国鼎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为学生梳理三国建立前后的相关历史事实以后,选择“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走进图书馆,翻阅书籍和上网查资料,了解当时各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情形,学生通过主动掌握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出有创造性且深刻的结论,这样才能增强学生了解历史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实践性原则
初中阶段开展历史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强化实践教育,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实践教育价值可以充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世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一些时政的热点知识,如近些年日本首相频繁祭奠“靖国神社”等,同时让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了解更多史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观。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影视资料,促进学生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常规流程
(一)课程导入
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做好课程导入的准备工作,利用案例教学法联系课本上的重要知识,将案例导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关联性优势,在选择案例和运用案例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紧扣学生生活,从中挖掘与之相关的事物和知识点,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故事导入才能确保学生有代入感,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相关内容时,为了确保学生产生情境感受,教师可以导入问题:“大家现在都住着怎样的房子?”于是有些学生会回答“高楼大厦”“两层楼阁”等,都是现代化建筑发展的标志,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再引出古代居民居住房子的内容。
(二)合作学习
现代化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主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知识认知及学习节奏,对重要知识点产生独特的看法。在教学前,教师可为学生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形成小组后通过组内探讨研究深化认识,提出想法和观点,每个小组再派出代表陈述观点,各个小组成员听取不同的陈述意见,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又如,教师讲解秦王扫六合相关内容时,组队的学生就可以针对秦王扫六合统一秦国的问题进行探讨,将争论点确定在战争让秦国统一却死亡无数老百姓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加深对历史典故的了解,提高他们辩论和分析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
在讲解历史知识后,受个体学习差异性的影响,依旧会存在一些学生无法产生直观印象而影响学习记忆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协助学生加以汇总所学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深化理解记忆。在教师讲解侵略与反抗的相关内容后,关于清政府与诸多列强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知识,学生往往很难记忆,容易出现知识混淆的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从每一个不平等条约引申出一个典型的案例故事来为学生讲述,故事的趣味性与直观性能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帮助学生避免记忆混淆的情况。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师需恰当选择案例
初中历史的理论性较强,很多内容都是文字形式,并且各种历史事件跨度极大,教师在推进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学生出现厌倦情绪,因此选择合适的案例非常重要,要求教师既要顾及学生参与案例知识讨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要确保知识点能够与教材紧密联系,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且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比如,教师在讲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内容时,由于该内容涉及知识面广且相对杂乱,但却是初中历史引入我国古代南北朝知识点中民族大融合的重点,有很多基本的史实穿插其中,学生既要了解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也要掌握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史实。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选择案例时就必须有所取舍,确定并紧抓重点的知识内容,多从孝文帝改革的典故上找案例故事,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教材,熟悉孝文帝各项改革的具体措施。待教师讲解了这一相关内容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应引入“历史必然性”的观点与结论让学生继续探讨,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联系民族融合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产物,将其运用在推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无疑能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感官,确保学生更清晰准确地接受知识,形成记忆,真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各种多媒体素材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相关视频,尤其是有针对性地渲染一些有极大感染力的画面,使学生内心受到触动,感受到家园被破坏的愤慨,促进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和学习历史,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