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17李优治

中小学校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竞标全校榜样

□李优治

清晨在睡梦中度过,800 米跑不到终点就气喘吁吁,房间总是一团乱找不到东西,这是许多学生的生活现状。长在树上的西瓜、生来就是面粉的麦子、对蔬菜分不清品种,这并不是在讲笑话,而是我们身边很多学生的认知。一些学生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越来越多的“笑话”变成了习以为常。究其原因,是我们长期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造成的,学生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甚至看不起劳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我们的教育长期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养的现象。“劳动素养”被学校和家长所忽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被削弱,以至出现轻视劳动的观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意识,形成劳动能力,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一、让榜样的力量浸润心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如今的初中生,大多从小是家里宠着长大的,特别是在“421”家庭中,处于“1”的孩子很多是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特别是祖辈“大包大揽”,或者是因为被家长长期灌输了“学习更重要”的观念,导致他们毫无劳动意识。因此,我们认为,要为学生树立劳动榜样,传递“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大国工匠”——眼中的榜样

央视节目 《大国工匠》 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这些工匠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这个栏目中一个个鲜活的现实人物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好素材。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 《大国工匠》 节目,并开展“我向工匠学什么?”主题演讲比赛,学校还开展“我最佩服的一位工匠”的观后感评选和交流活动,以及相关的黑板报评选、手抄报评选等。我们通过这些活动,在全校掀起学工匠精神之风,让孩子们眼中多了一位 (多位)劳动者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劳动之星”——身边的榜样

评选学生身边的劳动楷模,并授予“劳动之星”。这是我校在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取消了过去单一地以学科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的做法,把德智体美劳各项素养都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每学期评选各项素养优秀的典型人物,其中的“劳动之星”评选就是从各班推选出的劳动积极分子中产生。“劳动之星”评选,必须符合以下标准:热爱劳动,在家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保护环境;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认真打扫卫生责任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意识,认识到“劳动最光荣”“不爱劳动的人将会一事无成”。评选后,学校采用张榜表扬和颁奖典礼的方式,在全校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劳动之星”评选表彰的过程就是劳动教育的过程,让学生以这些同学为榜样,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劳动主题班会”——心中的榜样

以“劳动者最光荣”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是每个班级每学期的必修内容。在主题班会上,我们分享“眼中的榜样”给我们带来的正能量,评选“身边的榜样”,并请他们谈谈劳动的心得。当然,除了正面的榜样,我们同样在主题班会上呈现“不劳动”的负面人物和事例。如不洗餐盘和不会洗餐盘的行为,让同学们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感悟劳动的重要性。理越辩越明。主题班会上。我们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或事例为题材,深刻剖析人物或事例背后的含义,理解这些劳动者为了心中的目标默默地付出,理解他们的奉献精神。针对学生以“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鲜有以杰出劳动者、科学家为自己的偶像的问题,我们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努力改变这种现象,让杰出的劳动者形象深入学生内心,并以此为榜样,让“劳动精神”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二、让课程赋予力量,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有了劳动的意识之后,我们开展一系列的课程,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让学生从“愿劳动”到“会劳动”。

(一)立足课堂——落实劳动技术课程

我校将劳动技术课程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充分保障课程的开设和落实。在劳技课上,我们主要开设了“金工课程”和“木工创意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金工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掌握金属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和工艺流程,熟悉各种设备和工具的安全操作使用方法,了解新工艺和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使用等。“木工创意课程”是一门以木头为原料的创意设计和制作的课程。学生在制作之前,既要考虑材料的选择,又要考虑作品的美观。它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是一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我们不需要以非常专业的标准去要求,但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为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和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走出校门——开发劳动基地课程

有人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孩子分不清韭菜与麦苗。”其实仔细回味一下,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因为21 世纪出生的孩子离开农业生产劳动已经太远,“五谷”不分的现象太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以外,更应该带孩子深入田野,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劳动,才能真正了解农作物,真正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为此,学校充分挖掘周边农田或农庄资源,积极寻求合作,为学校开辟丰富的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学校利用校边空地,开发校园农场,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劳动形式,种植各种农作物。特别是种植时令蔬菜,不仅让学生熟悉种的品种,懂得菜的种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懂得科学种植和管理的艰辛,享受丰收成果的喜悦。尤其在他们的劳动成果成为同学们餐盘中的美食之时,他们内心的充实和喜悦是课堂上的知识无法给予的。除了建立农场基地,我们也计划寻找合适的企业,给学生提供当工人的实习岗位,丰富劳动基地课程。

(三)家校合作——开设家务劳动课程

经过调查发现,我们的初中学生不做家务的比例较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不在少数。归结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漠视。能否转变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局面,这就要看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了。所以,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切实负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把这些家务活上升到课程化,为三个年级的学生按学期分别制定每月的家务劳动主题,七年级学生主要做的家务,以整理自己的房间、洗晒自己的衣服等为主;八年级学生以收拾餐具、扫地拖地等内容为主;九年级学生则以学一门家务技能为主,比如学会烧几个菜、烫熨缝补衣物等。家长通过家校联系册反馈家务劳动情况,学校及时记录,定期评比表彰,并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能吃苦、肯吃苦、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让竞争点燃热情,促使学生承担劳动的责任

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劳动并不仅仅是解决个人的生活问题,更多的是一份奉献,一份责任。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有关劳动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使学生能自觉承担劳动的责任。

(一)争先创优,实行劳动项目“竞标”

学校实行劳动项目“竞标”,给学生提供讲奉献、尽责任的平台和机会。德育处组织全校范围内“竞标”,“标的”内容定为全校40 个男女厕所的卫生保洁和全校食堂的餐桌卫生清理。这两个项目属于劳动难度较大、工作比较辛苦的项目。竞标之前全校动员,营造氛围;竞标期间实行竞聘演讲,颁发证书;竞标之后全校表彰,荣誉上墙。德育处制订竞标规则,允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标,并认真做好竞聘演讲。事后,学校组织人员对这些项目的推进实行跟踪调查,并及时评价,同时把学生对项目的管理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

(二)包干到户,设立班级清洁卫生“责任区”

“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学校需要把每个学生都发动起来,积极参加到清洁卫生劳动中,努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除了少部分同学竞标厕所和餐桌清理以外,大部分同学都需要有一块劳动“责任区”。教室内的责任区域可以分为黑板及讲台清理、课桌整齐管理、地面卫生、窗户卫生、卫生工具管理、平时室内保洁,等等。室外公共场地包括平时地面保洁、草坪绿化保洁,等等。这些责任区域由全校学生共同管理,建立一个个责任区域,德育处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反馈的情况作为文明班级评比的一项内容。

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我们认识到,唯有重视劳动教育,补足劳动教育短板,才能真正培养出“勤四体,分五谷”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竞标全校榜样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在线开标实践
武器装备项目竞标组织管理研究与应用
合伙教育,家校共育——在考试后全校家长会上的广播讲话
开会
趴 下
周仕达(山西文科状元):从全校200名上升到全省第一
岁末年初的竞标秀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