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
——深度学习的触发器

2020-12-17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小学时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体积探究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陈 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妙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以更好地活跃学生数学思维,深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新知衔接处追问,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恰到好处的追问,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积极、高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对学生的一些回答进行巧妙的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们完成探究后,教师向学生问道:“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探究给出答案“底×高”。这时,教师追问道:“这里的底和高是这平行四边形中任意的底和高吗?”学生在教师追问的推动下,进行深入思考,更细致地分析这一学习内容。这时有学生试着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将它转化成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做好记录。随后选取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测出其长度,接着任意作了这条边的高,并测出其长度,然后学生经过计算、对比,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恰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又选取了与此边邻边的高,通过计算发现,最后的结果与真正的结果并不相符。于是,学生们意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中的底×高中的高,必须是这一底边上的高。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得出这一结果,无形中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深刻的记忆。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向学生适时追问,成功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有效参与。

二、在知识空白处追问,促使学生有效探究

追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指引了方向,成功地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追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思考,走入深度学习的境界。

以“因数和倍数”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2的倍数的知识内容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请说出几个有关2的倍数的数。”学生们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迅速反应,并给出了结果“2、4、6、8”。“2是2的1倍,4是2的2倍,6是2的3倍……,所以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此时,教师向学生追问道:“你们还能顺着说出一些2的倍数吗?”学生很快给出结果10、12、14、16等。这时,教师又向学生们追问道:“根据你所列出的这些数,你能从中探究出2的倍数的特点吗?”于是学生开始根据这些数字展开深入思考,从中寻找规律。教师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引学生从这些数的个位数字思考探究。很快同学们发现这些数的个位数字都是数字“0、2、4、6、8”,于是便大胆猜想:只要个位数字是0、2、4、6、8这些中的任意一个数,一定是2的倍数。随后,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猜想进一步验证、探究。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考,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推进了学生进行高效率学习与发展。

三、在学习冲突处追问,激活学生自主意识

学生的潜力有待教师的挖掘,很多时候学生只是了解到知识的表层,没有触及到知识的本质,需要教师巧妙引导,把握知识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有效追问,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有效体验。

以“年、月、日”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伊始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刚好度过了自己的第16个生日,而小明却已经度过了今年第18个生日。同学们,你们知道爷爷今年多大了吗?”学生们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于是教师向学生追问道:“我们一般都是多久过一次生日呢?”学生回答:“一般都是一年一次。”教师继续追问:“爷爷才一共过了16个生日,这说明了什么吗?”学生想到肯定是在一些年份中爷爷没有生日可过。由此,学生猜想这些“年、月、日”中一定存在着某些规律。于是,学生开始主动地探究其中的奥秘,先观察每年的年历,发现都是12个月,随后开始观察在每一年中每个月分别对应的天数。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在这些月份中二月是比较特殊的,有的年份中的二月有28天,有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是29天。于是,学生猜想爷爷的生日是否与这天有关,随后学生们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睿智追问,为学生的思考指引了方向,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在课堂粗浅处追问,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会难以接受,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自主探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追问,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单位1”的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这有四张绿色的纸张,如果将其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的纸张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呢?”学生很快回答出“二分之一”。之后,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这有6张红色纸张,将其平均分给3个人,那么每人分得几分之几的纸张呢?”学生得出“三分之一”的答案。这时,教师接着追问道:“第一次分纸是每个人分得到2张,最后得到的结果却是二分之一,而第二次分纸也是每个人分得2张纸张,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三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在教师的追问下开始深入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意识到两者“单位1”是不同的。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注重对学生进行追问,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思考这部分内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促进了学生理解。

五、在思维盲点处追问,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探究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提升数学思考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追问,更好地激活学生学习欲望,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快新知内化的过程。

以“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伊始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儿有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学生想到将这一容器装满水,然后将这些水倒入到一个长方体容器中,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求出这部分水的体积,进而求出这一圆柱容器的体积。这时教师追问道:”如果将这一容器换成圆柱形木块呢?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学生们在教师的追问下继续思考,很快有学生想到将这一圆柱体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内,然后求这些溢出的水的体积即可。接着教师又追问:“如果是一个圆柱形建筑呢?你怎样求出它的体积。”学生们的思维被彻底激活,并想到圆柱体应该也有它特定的体积计算公式,于是学生又进入到了新的探究思考中。

课堂中,教师通过追问很好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逐步触及到知识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充盈活力。

总之,追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追问的有效运用,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追问,帮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之旅,让数学课堂彰显精彩。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体积探究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