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多样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吕四渔民号子走入小学音乐课堂的体会

2020-12-17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陈骁骁

小学时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号子民俗文化渔民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陈骁骁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这是给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将民族音乐的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中。而对于地方中小学来说最便利的教育就是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多思考的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体现。后来在相关的学习与研究中发现,其实可以结合本土一些与音乐题材相关的内容实施教学,于是作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吕四渔民号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通过“吕四渔民号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也成为我们积极的尝试。

一、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乡土理解

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解,首先在于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基于自身的成长形成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才能对多样性产生理解。从这个角度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首先需要的就是乡土理解,而小学音乐教学恰恰就有这样的空间。

“吕四渔民号子”作为江苏省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作为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民俗文化(当然也是民族文化),其显然不应当游离在音乐课堂之外。将其引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起到传统音乐教学内容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增强学生与故土的情感上,作为非遗音乐的吕四渔民号子,能够让学生在对渔民号子的词、曲感悟中生成一种民族文化的认识。

比如说,我们结合时节在三月份的音乐教学中,给学生介绍渔民号子中的拢绳、打索、点篙等内容以及形式各不相同的号子。介绍的时候要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用视频播放渔民点篙拔蓬时的情形(具体内容可以从近年来政府组织的以非遗为主题的各项演出中选择),当学生看到视频中的渔民拉住蓬索人往下蹲的具体动作时,当学生听到同时产生的“扎!扎!嘿爽里个来,嘿爽里个来呀!扎!扎”号子声时,学生能够迅速地为视频所创设的情境感染,他们仿佛自己就在现场一样,感受着渔民的用力,倾听着号子所带来的节奏感、旋律感、力量感。

事实证明,类似于这种渔民号子所创设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有效融入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氛围当中,从而领略自己生长地的独特的文化,对民俗文化形成一种乡土理解,进而为这种理解演绎为面向民族、面向世界的认识奠定基础。采用民族文化多样化的思路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吕四渔民号子的教学,本质上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体现。吕四渔民号子作为来源于生活、积淀于历史的文化传统,将它放在文化的背景之下来进行教学,更有助于凸显其文化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接受吕四渔民号子的教育的时候,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某个区域的吕四渔民号子理解,而是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音乐视野当中。

二、吕四渔民号子的教学价值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逐步发现作为“非遗”的吕四渔民号子,不仅自身作为文化的符号存在着,其对小学音乐教学一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笔者在理解这个价值的时候,是从这样的两个方面进行的:

1.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与历史融合

任何一个民俗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吕四渔民号子作为启东地区的渔民在悠久的打渔历史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其以独特的歌词与曲调,演绎着吕四人民辛勤劳作的历史。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的吕四人民尽管还有着打渔的传统,但机械化、信息化已经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辛苦程度的减轻也意味着与辛苦付出伴生的渔民号子逐渐淡出了历史。但历史总是要传承的,传承的方式如果与生活中远离,那就应当在课堂中重现。因此当我们将渔民号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时,实际上就是将今天的学生一定程度上拉回历史,让学生在对渔民号子的感知、感悟中,获得对历史的认同,完成与历史的融合。

2.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与地方生活融合

如上所析,现在的小学生与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实际上越来越远,这个时候将具有地方民俗风情的吕四渔民号子引入课堂成为教学素材,学生在对渔民号子的体悟中,是可以建构对渔民生活的认识的。我们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渔民在海里打桩时的场景,当学生看到视频中的渔民喝足了酒来到海边,冒着寒冷的北风,高唱着“打根”号子:(领)噢来;(合)哎里衣来;(领)噢衣啰;(合)喔响啰;(领)唷来上勒;(合)哼哼左来;(领)呀嗨扎来;(合)嗳衣勒噢衣勒噢衣勒;(领)哎哟唷来上勒;(合)哼哼早来呀……学生听得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情境中,学生与民俗风情浓郁的渔民生活融合到了一起,从而可以为他们的成长打下文化烙印。

事实证明,通过这样两个方面的努力,学生在了解吕四渔民号子的时候,既实现了能够将吕四渔民号子从局限于某一区域的符号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的素材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将吕四渔民号子作为一种历史符号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将音乐学科的学习理解与地方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立根。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吕四渔民号子在内的所有音乐符号,都会产生新层次的理解。

三、音乐引导学生扎根民族文化

将非遗音乐引入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引导学生扎根民俗文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成长具有民族文化的根。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这是必备品格培养的重要内涵。

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所谓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吕四渔民号子诞生于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同时又承载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独有的符号,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认识到这种地位,尤其是认识到吕四渔民号子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的作用,是当前音乐教师理解学科内涵,引导学生走向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只有在这样的途径当中,音乐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引领学生扎根民族文化的作用,而这正是在音乐教学中引入吕四渔民号子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我们总感觉现在的孩子成长时缺了一些本土文化认同,而本土文化认同又是以乡土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无论这个文化是否非遗,其必然演绎着当地的民俗风情,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替代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将吕四渔民号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显然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这种意义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更体现在学生的精神成长当中。当学生在对渔民号子的倾听、感悟中获得了这种民族文化时,就意味着他们的成长之根能够扎在民族文化里,于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猜你喜欢

号子民俗文化渔民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开山号子喊山歌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