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薯2 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2020-12-17王秀梅刘新亮朱玉灵蒋晓璐陈卫
王秀梅,刘新亮,朱玉灵,蒋晓璐,陈卫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阜阳 236065)
甘薯既是一种粮食作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可作为饲料、工业原料以及新能源的原材料,在医药、化工行业也被广泛应用[1]。我国是甘薯种植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甘薯总面积的50%以上,鲜产约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2]。阜阳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人口890万人,耕地面积58.5 万hm2,是安徽省最大的农业大市。鉴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甘薯稳产、丰产、强抗逆性、广适应性的特点,使得阜阳市成为安徽省内种植甘薯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种植总面积达2.6 万hm2。甘薯富含淀粉、维生素,是副食品、饲料工业原料和粮、经、饲兼用作物。甘薯淀粉较小麦等谷物淀粉具有黏性高、口感温和等优点[3],因此阜阳市产出的甘薯约30%用于“三粉”(淀粉、粉条、粉皮)加工,选育优质高产的淀粉用甘薯新品种一直是育种的目标之一。在阜阳广栽的品种目前主要有商薯 19[4]、徐薯 22[5]、阜徐薯 20[6]、皖薯 1 号[7]、阜薯24[8]等品种。
1 选育过程
2008 年,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鉴定筛选,选出11 个具有某种优良特性的品种组成集团杂交群体,通过放任授粉方式,从绵粉1 号中获得1 265 粒F1代杂交种子。2009 年对种子进行处理后播种,2010 年进入复选试验,表现较好,2011—2013 年进行了3 年的品系鉴定和比较试验,其鲜干薯产量、烘干率和食味均达到优质品种要求,且其植株性状表现稳定,综合性状优良,2014—2015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表现优异,2019 年登记农作物新品种,编号为GPD(2019)340016。
2 薯块产量表现
2014—2015 年参与19 点次的试验中,鲜薯平均产量32 427 kg/hm2,较对照增产-0.25%,但未达显著水平,在所有参试品种中居第9 位。在19 个点次试验中,薯干产量8 749.5 kg/hm2,较对照增产-6.30%,有8 个点次增产,1 个点次平产,居第10 位。在19 个试点试验中,淀粉平均产量5 550 kg/hm2,平均淀粉率17.11%,较对照减产8.36%,居第10 位,比对照低1.74 个百分点,有6 个点次增产。
综合多点试验结果,阜薯2 号适宜在安徽、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推广种植。
3 主要特征特性
阜薯2 号茎蔓较粗,叶片为心形,顶叶色和叶脉色呈紫色,成年功能叶呈深绿色,茎蔓绿色,其萌芽性一般,短蔓,分枝数9 个左右。薯块短纺锤形,黄皮乳白肉,结薯较集中,薯块较整齐,单株结薯8 个左右,适合机械化收获。夏薯平均单株产量0.82 kg,结薯产量可达51 000 kg/hm2,大中薯率较高,薯块切片晒干后表面洁白且较平整。阜薯2 号熟后食味较好,可作为兼用型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品相较好,不易染病,较耐贮藏。阜薯2 号在大田生产中未发现薯瘟病的侵害。
4 栽培技术要点
种薯与种苗均要消毒防病后再行移栽,自育苗采取高剪苗,移栽前用甲基托布津稀释液蘸根。大田土壤需深耕,整地前增施有机肥料作为底肥,施发酵好的有机肥料或土杂粪6 000~7 50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30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以利于薯苗生长和薯块膨大,同时施辛硫磷等药剂防治地下害虫。适宜栽植密度52 500~60 000 株/hm2。旱灌涝排,及时中耕除草,防治地下害虫,由于该品种抗病性不是很强,多年种植甘薯地易累积甘薯病害,种植之前宜采用生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