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0-12-17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花板桥学校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花板桥学校 杨 妹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想学好数学这一基础学科,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所谓数学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包括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仅与学生学好数学有关系,而且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将会影响到学生在未来能否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由于学生存在着“数学难学”的固有看法,加上老师对数学的授课方法存在偏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对此,老师需要转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
例如,在讲到《圆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直接给出圆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将定义记住,最后靠刷题来帮助学生稳固知识点。但是这种做法很明显是老师在课堂上一直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参与感差,一直是被动接收知识信息,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因此,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圆,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尝试画出一个“圆”的图形,观察“圆”这一图形的特点,最后将学生认识圆的过程与课本的定义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圆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行动者,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实践,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自我思考,数学思维也能够得以发展和培养。
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思维教学这一过程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因为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促成的,而小学阶段又是起步阶段、基础期,这一阶段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基础的牢固性,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才拥有被培养的机会。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恪尽职守,积极为学生解难答疑,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学生互动沟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到一些圆的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观察思考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数量关系。经过多次试验,学生就会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基本上是3 倍多一点,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数值的意义。如果有对数学感兴趣,或者提前预习了这一章节的学生就会知道,算出来的这个数值叫作“π”,即“圆周率”。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对圆的
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和讲解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教学,还完成了独立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重视引导教学
引导教学作为一项基础性教学,实现了知识的传授和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思维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点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一步步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运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如:“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的过程中,公式是什么啊?”学生:“S=πr²。”老师:“那么我们在这道题里已知的是什么?”学生:“π 和r。”老师:“所以面积是……”通过这种语言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被引导的过程中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逻辑思路,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言,在小学数学思维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老师则作为监督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让学生少走弯路,不断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打破“数学难学”的固有看法。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共同学习数学的良好环境,渲染学习数学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老师还要重视引导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思维的运用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