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探究
2020-12-17张凤丽
张凤丽
(临泽县第四中学,甘肃张掖 734204)
“学困生”是由于缺乏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在智力方面与常人无异,甚至有的“学困生”更加聪明,只是由于未能找到学习的动力而逐渐在学习中放弃自我。初中生活指导老师除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打理自己的生活外,还应该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协助班主任完成“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生活指导老师的职责更加重要,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转化策略。相较于任课教师而言,生活指导老师应该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改进,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困生”不断提升自我。
一、初中“学困生”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消极,未能意识到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其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在学习中表现出懈怠与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限制了学习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难度有了明显提升,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陈旧,久而久之在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无力感。
(二)家庭因素
家庭破裂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等,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甚至在与他人相处中产生自卑感。家长未能针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导致其不良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的形成。另外,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学习中给予子女太多的压力,导致其出现逆反心理,虽然家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佳。
(三)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模式,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因素。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限制,很多学校只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其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很多教师难以保持宽容和耐心,对其进行责骂和批评,导致其学习自信心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的生活指导工作当中,只重视对学生生活的管理,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心理状况和学习需求的关注,导致学生的个人问题被逐渐放大,限制了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应该转变教育与管理理念,对“学困生”加以重点关注。
二、初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其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为针对性转化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学困生”在学习当中往往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而且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充足的学习动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久而久之,其学习方法与创新能力都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学困生”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该与每一个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其家庭状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针对家庭破裂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关爱,使其在学校当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与热情;针对心理自卑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鼓励与表扬,肯定其在生活与学习中的优异表现,以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生活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亲密,应该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全面获取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策略与实施方案。
(二)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的生活与学习氛围,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前提,能够使其在学校当中产生归属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生活指导老师应该消除传统管理理念,避免在学生管理与指导当中出现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应该以平等和民主的态度与“学困生”进行交流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如果教师在工作中对其进行一味训斥,将会对其自信心与自尊心造成打击,限制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尤其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其心理较为脆弱和敏感,而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与疏离感。比如在生活指导老师检查学生宿舍时,则应该抽出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不便之处,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学生会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协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困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促进其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会对“学困生”的转化效果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育与管理理念,以增强“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在工作实践当中,生活指导老师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义务,扮演学生的引导者与服务者,消除传统理念中与学生的对立关系。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并在实践工作当中实现逐步渗透与融合,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在生活指导工作当中,教师应该运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意义,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细微变化,了解学生在言辞和行为上的异常举动。同时,加强与学校教导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对“学困生”在生活当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分析,以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案,帮助“学困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促进学习水平的提升。
(四)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很多“学困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在重大学习压力下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导致其在学习当中放弃自我。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学困生”身上闪光点的挖掘,通过表扬与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使“学困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弱势,但是很多学生的生活技能、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具有明显优势。教师在工作开展中应该积极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展现出的特长,鼓励其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在他人的肯定当中获得成就感,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比如有的“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是在学生当中的人缘较好,教师可以使其在班委当中担任生活委员的职务,激发其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生活指导老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这也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途径。尤其是在当前通讯较为发达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这也给“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供了便利。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高效化网络交流与互动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等形式,增进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学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与“学困生”在学校的表现进行结合,全方位分析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困难的原因,并根据家庭反馈意见为每一个学生制定针对性转化工作方案。
学生的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是影响其学习与生活的关键因素,而各个因素之间往往也会相互作用,进而导致“学困生”的产生。实现对“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不仅能够增强班级的整体实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教师应该通过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营造和谐氛围、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加强与家庭的联系等途径,在工作当中逐步完成“学困生”的转化,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