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当堂检测题”设计现状
2020-12-17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李 姗
一、研究目的
“当堂检测题”是有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当堂知识掌握真实情况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教师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机械式、重复性的练习上,忽视了“当堂检测题”设计的真正有效性,在目的上有些本末倒置。为此,我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当堂检测题”设计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剖析当前低年级“当堂检测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途径,从而提高“当堂检测题”设计的有效性,达到“当堂检测题”设计的真正目的。
二、研究过程与问题分析
研究对象: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全体低年级数学教师。
调查方法:问卷+访谈。
在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教师认为“当堂检测题”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大部分教师在数学课上坚持使用检测题。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当堂检测题”在全国其他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利用率也很高,“当堂检测题”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在设计使用“当堂检测题”的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让人不容小觑,以下从两方面进行剖析。
1.教师研究热情较低,缺乏创新性
问卷“当堂检测题来源”这一问题,单独选择“课本、教学用书”“上网”或是两者都选的教师占总人数的90%以上,只有少数几人选择自己设计或以上答案都有。可以看出,教师虽然认识到检测题的重要性,但对设计“当堂检测题”缺乏热情,导致检测题目老旧,缺乏创新性。随机访问多名教师,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工作太过繁杂,没有时间研究题目,所以多是直接在现有练习中直接摘抄,或是上网搜索,搬来就用。课前缺乏对教材的研究,对当堂检测的题目也没有细致分析。
题目的研究设计能力应该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当堂检测题”的设计是检测环节的关键,优质的检测题是确保数学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
2.“当堂检测题”反馈方式单一,教师忽视其检测作用
问题“在使用‘当堂检测题’时,你认为需要反馈吗?”90%以上的教师认为需要,可以看出教师具有反馈的意识,但是在访谈中关于“你对‘当堂检测题’反馈的方式有哪些,能及时反馈吗”一题,发现教师反馈的方式大多是批改、纠错,或是对答案、改正。我们知道,“当堂检测题”是当堂检测的重要依据,其作用是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多是把“当堂检测题”当成普通练习使用,把当堂检测当作课堂不得不完成的一部分,作用由检测变为完成。“学生做、教师讲、纠错、改正”无限循环,教师的反馈单一,不统计学生的错误率,不了解学生的错因,不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调整进度,仅仅是帮助学生改正,这样的“当堂检测题”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检测作用,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实施。
三、基于问题的改进策略分析
1.真教学——教学工作“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是近些年教学上比较提倡的状态。像小学数学教学,现在的评课标准重学生思维发展,而非前些年的“花哨”教学,重内在而轻表象。教学工作更应如此。
在访谈中,教师屡屡提到没有时间来研究“当堂检测题”,学校工作太繁忙了。可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利于教学高效的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当堂检测”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当堂检测题”的质量则是当堂检测的关键。教师研究“当堂检测题”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更是自身资源的不断积累。
教学工作的“返璞归真”首先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做起。只有教师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利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教学相关的问题,从自身激发研究的兴趣,才是改变“当堂检测题”缺乏创新性这一现状的基础。
2.拓题源——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拓展了“当堂检测题”的来源途径。在设计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检索、观看其他教学视频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再通过研究教材与学生情况,精心编排有效的检测题。在题目呈现方面,打破只用纸质考试的方式,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以视频、图片、语言等直观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疲劳感。
3.促学习——建立有效评价制度
“评价通常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及时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建立对教师研究设计“当堂检测题”的合理的评价制度。可以定期举行评比,甚至组织教育研讨活动,及时对认真研究的教师进行表扬、树立典型。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教研的兴趣,促进教师研究“当堂检测题”的设计。
多样化、及时的评价是实现“当堂检测题”检测作用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改变对学生做题后简单对答案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快速统计学生做题的错误率,分析学生多知识掌握的情况。
简单的问卷和访谈并不能把“当堂检测题”设计的现状全部呈现,但是足以提醒我们要关注课堂,关注“当堂检测题”。只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