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齐鲁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沉浸式开发*
2020-12-17李丹丹青岛滨海学院
李丹丹 郑 君 (青岛滨海学院)
一 新媒体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最开始是由菲吕马克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率先提出来的,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校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改革契机,同时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使校本可以更好地与地方历史、地理、风俗等文化形式有机地结合,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文化情操,又可以传承当地文化,满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多领域的开发主体
以往我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的主体多为学校,教师、学生,甚至社会专家都是主要的参与者。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传播载体发生了变化,单一型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新媒技术产生的网络课程等新课程形式应运而生。这种虚拟的课程体系单纯靠原有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无法实现的,此时新媒体技术人员在校本网络课程开发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尤为重要了。
(二)沉浸性的学习方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最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教学内容只是单纯地将一种文化知识形态单向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内容与学生之间是割裂的关系。而新媒体的运用恰恰弥补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分立关系,可以利用视觉化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场景,更可以使学生进行互动的、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切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碎片化的课程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加强调系统性、全面性,而新媒体传播在时间、空间、内容上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因此课程的内容开发应该符合这一特点,打破线性的教学内容,开发符合小时段学习的碎片化、可视化的教学内容。
二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沉浸式课程体系开发原则
“沉浸式教育理来源于语言的教学实践,其理论主要是让学生在相对空间内在各个行为中都要使用目标语言,进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该语言的目的。”
在进行齐鲁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语言学中的这种沉浸式教育理论,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课上的教学内容及课下的实践活动相融合,给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沉浸式教育的大环境,并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地进行课程体系开发。
(一)区域文化特色凸显原则
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区域文化,在文化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要突出地域特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立足于我省优秀的文化遗产,从多个层面探索区域文化的渊源和当代的发展状况,了解并弘扬齐鲁文化的精髓,实现课程开发的意义。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主要源自其精神文化内核,如齐鲁文化以仁民爱物为价值取向、齐鲁文化崇尚大一统的爱国主义思想、齐鲁文化追求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齐鲁文化具有自强坚韧的进取精神、齐鲁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理论品格,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这种精神的传达尤为重要。同时齐鲁文化中的诸多类型,如民俗文化、手工艺文化、节
庆文化、泰山文化等都可以成文校本文化开发的只要内容。
(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将优秀文化与人才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中,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还应将新媒体等方式作为传播渠道来补充单一课堂教学的限制。移动客户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主要获取信息的载体,“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 亿,手机已经成为我国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渠道”。目前很多学校都在社团中开设了传统文化公众号,学生不仅可以在公众号中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传播传统文化。因此针对高校大学生利用好两微一端的新媒体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传播可以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将传统文化与创新的传播形式相结合成了传统文化校本文化课程开发的新途径。
(三)科技与文化的交互原则
文化影响科技的发展,而科技又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生命力,所以在校本文化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全息投影技术、3D技术、VR、AR 技术、H5 技术等非传统媒体创作的、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各种新媒体设备,以交互性为其主要特征融入文化教育各个层面。
三 齐鲁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沉浸式开发模式
(一)实践性课堂开发
齐鲁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区别于国家的通识教育课程,应当着重考虑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特点打造课堂教学内容,开拓新的教学领域。通过多媒体技术、相关影音资料的展示和现场的实践,使师生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实现互动性实践。如将山东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剪纸艺纳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剪纸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展示相关的剪纸技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的方式,沉浸在剪纸文化及活动中来,真切地感受这种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二)兴趣小组课下开发
学校通过调研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建立兴趣小组,通过课下的活动进一步延展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通过学生课下的兴趣小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使学生沉浸在课下的自我文化兴趣中,达到传承齐鲁传统文化目的。
(三)社会力量融入课程开发
通过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开发,使校外的专家、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群体都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来。融入社优秀的社会文化活动,使其成为校园教学的有益补充。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学习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可以让学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真切的感受齐鲁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亲自动手操作,将课堂学习的理论融入实践活动中去,更好地去体会文化的内涵。
四 齐鲁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建议
(一)整体设计,系列开发
齐鲁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手工艺文化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所以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注重整体的设计与系列性的开发,使课程开发能够反映出齐鲁文化的特色。如根据齐鲁大地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系列课程。根据齐鲁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影响力开展一些国学经典课程,让更多的学生领略齐鲁文化的精髓与内涵。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如孔子、孙武、扁鹊、鲁班、王羲之、东方朔、辛弃疾等都是山东人,这些人的历史故事都可以开发出一系列齐鲁历史名人类课程。
(二)融媒体传播,丰富教学方式
齐鲁传统文化拥有厚重的积淀,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语言的讲解,并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同时目前的授课方式多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少量的讲座或活动。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习、传承齐鲁文化,除了依托我们已有的教材,还应该发挥融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力量,将相关传统文化课程制成视频,利用微课、慕课等授课方式进行传播,同时利用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扩大课程的传播面。依托区域文化馆、博物馆等、手工作坊等,通过现场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化。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或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弥补了单一的课堂教学。
(三)合理筛选资源,提高课程内容质量
我们处于一个大数据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文化数据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新媒体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首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在使用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大量信息的同时要进行合理的筛选,保证传递给学生的是有效的资源,而不是信息垃圾。
(四)培养传承人,注重文化创新
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除了开发教学内容之外,更应该是培养文化传承人的过程。“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通过课程的有效开发,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齐鲁传统文化,更可以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区域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课程开发中注重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的融合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长久不衰,培养出更多有文化涵养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