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沂水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与经验

2020-12-16李静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发展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沂水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凭着苦干巧干的实干精神,努力改变家乡面貌,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经过70年接续奋斗,沂水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其生动实践很好地回答了一个欠发达地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实现跨越发展的课题。回顾七十余年发展历程,总结提炼其中经验教训,对未来沂水的建设发展不无裨益。

[关键词]沂水;发展;乡村振兴;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A

山东省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地处沂蒙山腹地,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人口115万人,在全省县级行政区划面积中列第二位,是地道的人口、地域大县。自隋开皇十六年定名以来,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朝代更替,但作为县级设置一直延续不易。沂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曾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地及《大众日报》创刊地,是红嫂故里、沂蒙精神的发祥地之一。沂水人民勤劳勇敢,为反帝反封建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为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沂水党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始建设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家园。70多年来,沂水人民紧跟党的步伐,凭着苦干巧干的实干精神,使家乡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发展。如今的沂水,生态宜居、处处美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沂水建设、改革、发展历程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沂水地方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自觉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成就,也遭遇了很多坎坷和曲折,但最终克服困难,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1 改革开放前,自力更生改变家乡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沂水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光荣传统,为建设祖国、建设家园战天斗地、顽强拼搏,极大地改变了沂水穷山恶水的面貌。

1.1.1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沂水在旧社会极其落后,加上连年战乱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是满目疮痍。全县工商业基本处于空白,农业连年遭受旱涝灾害,人民居无定所,生活极端困难。于是,动员组织全县人民迅速恢复发展生产,实现人民温饱的任务摆在了沂水党组织面前。根据中央及上级的统一部署,沂水地方党组织认真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使整个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为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2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并全面进行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后,沂水地方党组织带领沂水人民通过采取合作的形式,妥善完成了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面对“大跃进”运动和自然灾害泛滥造成的困难和挫折,沂水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在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积极地大规模调整,实现了这个历史阶段的重大转变。经过短短4年的努力,沂水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迅速发展。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34万元,社会储蓄年末余额497万元。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积累了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经验。

1.1.3 各项事业实现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沂水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整修遭受战乱破坏的家园,修葺城乡道路,改善交通状况,发展邮电事业,加强国防建设,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事业稳步发展。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9年间,沂水地方的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艰辛的探索和曲折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落后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绝大多数群众逐步摆脱贫困,开始向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迈进。

1.2 改革开放后,开拓奋进实现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锐意进取,沂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县域经济的科学跨越发展创造了条件。

1.2.1 大力发展第一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以来,沂水县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加速向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转变,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强,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之后沂水县以精品产业园区建设为核心,着力推进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助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沂水县由传统的山区农业大县,发展为全国油料、果品生产百强县、优质果果品基地县、瘦肉型猪基地县,成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食品工业强县。

与此同时,沂水立足沂蒙山腹地的山水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宜居的沂蒙山区特色美村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1.2.2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农业大县,沂水县工业发展的先天基础并不突出,但在全国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更新发展观念,充分依靠本县地域和資源优势,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形成了多样化发展的工业体系,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高端食品等主导产业的实力不断强化,工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沂水工业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突出“产业链、价值链、财税链”三个链条,着力“集中、提升、配套、淘汰”四个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产业体制改革、技术升级及高效益、生态化发展,为沂水县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县委、县政府紧紧结合本地优势,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构筑商旅联动的商贸新格局,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建设,同时加快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实现乡镇规范化农贸市场改造全覆盖。

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县委县政府为民富民的情怀,实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而为民情怀的生动实践也为沂水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1.2.4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改革开放后,沂水县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光荣传统,实现了城乡建设的大跨度发展,构建了畅通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邮政、通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绿化、亮化、水电气暖架构起城市的新形象和新生活。沂水正在向着建设繁荣、富裕、文明的新型城区的目标阔步前进。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沂水建设、改革、发展历程的几点经验

沂水地方党组织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奋斗历程,是一部经受各种各样严峻风险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画卷,是一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光辉历史。沂水县的生动实践,很好地回答了一个欠发达地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实现跨越发展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回顾这些年的奋斗历程,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2.1 党和人民心贴心,同呼吸共命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赢得民心最根本的是维护人民利益。新中国成立后,沂水县委县政府将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谋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经济、建设城乡、维护稳定的同时,充分尊重民意,考虑群众感受,顾及群众承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造福百姓、惠及民众。近年来,广大城乡群众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改善,人们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这为沂水的发展赢得了群众支持,凝聚了强大的改革发展合力。

2.2 善于用伟大的精神引领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多年来,沂水县委、县政府坚持用沂蒙精神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教育广大人民,切实把沂蒙精神锻造成为沂水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精神支柱,为沂水的科学跨越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惟有担当才能不负使命,惟有实干才能成就梦想。如今,县域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新机遇。沂水百万干部群众只要在沂蒙精神的引领下,继续发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勇于争先的革命精神, “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和“争创强县”的美好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2.3 善于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有形的正能量,每个时代都需要这种正能量。不仅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沂水的英模人物和先进典型也是不断涌现,如夏蔚区书记王恒全、西朱家庄村书记刘文玲等。以他们为榜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坚持苦干实干,共同为实现人民更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从而有了如今科学跨越发展的新沂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沂水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和宣传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沂水县委县政府通过组织各行各业的英模人物做报告,出版沂水英模人物书籍,拍摄先进典型微电影以及上文化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让人们了解先进模范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进而凝心聚力,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沂水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2.4 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有其规律性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时期,人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忽视了客观规律的制约,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又对建设事业造成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沂水县委、县政府领导人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扬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忘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经济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新隋况、新问题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矛盾、新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研究、更加自觉地掌握运用规律,全面科学地分析和认识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准确地把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起主导作用的重大关系,才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实现更好的发展。

2.5 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建设更加重要。沂水党组织历来重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沂水党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整党整风和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虽有偏差,但主流不容否定。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沂水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自觉把沂蒙精神锻造成自己的精神支柱,激发出勇于干事创业的担当意识和甘于奉献牺牲的思想情操。县委、县政府忠实地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一线工作法等科学有效的方式选拔任用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創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很多老领导、老同志无私付出、任劳任怨,真正发挥了模范带头、中流砥柱的作用,保障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沂水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历史和共和国的发展进步是同步的。勤劳智慧的沂水人民不仅没给国家发展抹黑,还用一些“奇迹”为之增添了一抹亮色。当然,艰苦奋斗是永恒的主题。新时代沂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将继续以沂蒙精神为动力,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沂水,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李静(1982-),女,山东沂水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区域发展篇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图说共享发展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