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加强园林企业的内部控制
2020-12-16高萍萍
高萍萍
摘要:园林行业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相关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亟须改变和创新内部管理模式和思想,保证其健康发展。内部控制是园林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控制、实物资产控制、销售管理等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主要对当前园林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分析园林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加强园林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建议,以期能够改善园林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园林企业;内部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国家在生态环保领域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行业也日益蓬勃发展起来。但是大多数园林企业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型经营模式,存在着管理意识淡漠、管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导致很多园林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管理盲区和漏洞,致使园林企业企业由于效率低和舞弊而增加损失,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主要对园林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不足之处及防范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旨在帮助园林企业加强对成本费用、实物资产、销售流程等的管理与控制,并做好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工作,保证内部控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有效防范园林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
一、园林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工作存在缺陷
成本控制作为园林企业内控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企业资金运转的安全性与合理性。目前园林企业成本控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现阶段大部分预算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其他部门的员工在思想观念上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在编制成本预算时,并没有按照成本动因进行详细分解,只是单纯依靠历史数据和主观判断编写,偏离现实。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且出现问题时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更没有对预算与实際执行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这就使得园林企业成本预算控制质量不高,仅仅流于形式。第二,在采购物料方面,一些园林企业对采购人员的约束力度较差,存在任意性和盲目性,为部分人员提供了徇私舞弊的空间,给园林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第三,在供应商管理方面,一些供应商会借助园林企业对苗木市场波动价格不清晰、不透明的条件下对苗木价格进行标高,增加了园林企业成本投入。
(二)实物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
园林企业实物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有苗圃的管理。园林企业中,一般苗圃区域比较大,且苗木品种及规格繁多,尤其是绿化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在苗木种植后,由于管理不善,存在苗木死亡率较高的现象。另外在苗木迁移和销售过程中,存在未履行规范的迁移和销售流程。部分园林企业对不合格苗木的报损、退库手续不重视,从而造成了苗木平时结存数虚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做绿化工程时,很多园林企业对实物资产缺乏有效的管控,对购买的资产处置较为随意,没有设立专门的台账进行资产管理,导致账实不符和资产的浪费;将自种的苗木移给工程项目时,没有按视同销售流程,也没有核销库存台账,苗木资产流失隐患很大。
(三)销售流程制度不规范
苗木销售流程制度是园林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整个行业的短板和痛点。第一,基于苗木资产的非标准化产品,价格难统一、不够透明化。第二,交易方式落后,未采用ERP软件进行线上销售流程,普遍存在中间商交易现象,信息不畅通,且存在大量现金交易情况,导致园林行业对于苗木销售缺乏有效的管控,极易产生舞弊行为,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和内控风险。第三,园林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都是政府PPP项目,企业为了抢到订单,低价中标、高价采购,但工程回款账期又较长,有时甚至出现3年以上的回款账期,这势必严重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同步传导到上游供应商,出现严重的“债务链条”,导致企业形成呆账、坏账和死账,给园林企业资金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内部控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缺失
众所周知,监督和评价工作能够保证其工作的顺利进行。缺乏内部控制执行监管和评价也是园林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由于没有对内部控制执行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使制度流程在施行的过程中逐渐走样,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无法被及时发现和阻止,为利益相关人员侵占企业财产创造了条件。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要求,内部控制评价一般由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或独立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执行。但实际上,部分园林企业往往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重点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普遍是事后行为,未能将内部控制的重心移到事前和事中监督,亦未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提上相应的高度,使得园林企业的管理层无法真正了解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二、加强园林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成本费用控制
一是要加强预算管理制度。有效的预算管理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园林企业对预算管理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以保证预算方案能够真正落实下去。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涵盖企业经营的所有活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同时预算要严格执行,通过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预算中的问题并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园林企业预算数据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为企业的成本管控提供有效依据。二是要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园林企业应建立健全供应商管理制度,引入合格供应商评价指标,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价,对不合格的供应商实行淘汰制度,避免供应商欺诈和其他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同时,采购员在提交苗木采购计划和实际采购时应对苗木规格及价格进行细分,并对其价格进行严格审核,保证采购价格的合理性。三是要细化园林企业的日常费用,对于不同类型的费用应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如建立日常费用报销制度,规定其出差交通、住宿、招待等报销标准,杜绝虚假报销及超额报销。通过对园林企业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降低企业的各项支出,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重视实物资产管理
苗木是园林公司最重要的资产。苗木资产管理是内部控制与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层层落实,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上,使苗木资产的安全与质量得以有效的保证。生产部门应当建立在圃苗木分品种、规格、地块的明细登记表。苗木进出库必须履行规范的手续,对苗木资产入库、迁移及出圃信息需进行详细登记。一些高价值的名贵苗木,可以采用建卡挂牌或卫星定位的方式。对于苗木的毁损必须建立核实与审批制度,严防苗木资产的流失。对苗木成活率按标准进行优、良、差的考核,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每年定期要组织苗木全面盘点工作,出具盘点分析报告,做到家底清楚,账实相符。在绿化工程施工时,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工程中的用苗,要建立相关台账,严格记录其使用情况。其他如沙石、水泥、机械设备等资产,也要有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台账登记,保证支出的合理性,从而使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回报。
(三)规范销售流程与制度
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销售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价格管理、信息记录与传递、收款开票管理和业务员考核政策等。在价格管控方面,根据市场行情和工程信息网上的苗木价格情况,定期发布苗木价格参考信息。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采取线上销售审批流程,将销售过程中的信息记录与传递全程留痕,便于追溯检查,有效减少人为违规操纵因素。在点苗、挖苗和装车环节,建立微信群,及时通知,有效进行信息传递。规范销售合同管理,杜绝现金交易,确保合同流、资金流和发票流一致。制订有激励的销售政策,建立企业与销售员利益共同体,鼓励业务员冲刺预算目标,分享超额成果。其次,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对其进行梳理分级,确定授信级别,建立完整、可靠、科学的客户档案。再次,加强应收款管理,结合应收账款账龄及逾期情况,分类实施管控,将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企业出现呆账、坏账和死账。最后,财务人员要紧密与业务融合,深度参与业务,及時掌握关键信息,对有可能产生的风险点,提出解决方案,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防范企业风险。
(四)完善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和监督机制
如果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那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失去意义。为了保证内部控制执行力度,防止制度执行过程流于形式,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需要园林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和监督机制。首先,园林企业需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明确职责范围,并且确保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以便能够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和监督,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保障园林企业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内控环境,防范重大风险,提升园林企业管理水平。其次,协同人力资源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工作机制,同时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上,并强化责任追究,减少问题的发生,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效果。
结语
在园林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增加的背景下,园林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其必须从内部管理与控制工作做起,把内部控制理念融合到各个环节管理工作,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才能更好地立足于行业发展过程中。这就需要园林企业能够对成本费用、资产和销售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加强预算与绩效管理,保证企业内部资金的平衡,完善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和监督机制,以建立健全园林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从而有效防范园林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促进园林企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米世雄.当前我国园林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财务与会计,2018(10):62.
[2]邓家梅.浅析园林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193+195.
[3]李雪玉.试论新形势优化园林企业成本管理的新思路[J].中国外资,2013(23):130–131.
[4]徐春莲.园林绿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