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前世今生
2020-12-16
说起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最让中国人自豪的莫过于“四大发明”了,而印刷术正是四大发明中的一项。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用,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传播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是在什么时间发明的?
原始的印刷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中国人在使用印章和拓碑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而逐渐发明的。隋朝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发明家毕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为活字印刷的刻制活字、排版、印刷的基本步骤是现代印刷技术的基础,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
走进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发明出来的。提到印刷术就不得不追溯印章和拓碑的历史。“印刷”的“印”字指的是印章,而“刷”字是拓碑施墨的名称。
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有了私人印章,到了汉代,印章开始盛行,但印章的面积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士们在桃木或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而被扩大面积后的印章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朝时儒家典籍全都是由经师口授,学生笔录的。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的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时(156—189年),一些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被刻在石碑上,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
拓碑就是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击纸面直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把墨汁均匀地涂在薄纸上,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底的拓印本。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来拓印传播。在唐代,印章与拓碑的两种方法逐渐发展结合,从而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但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雕版印刷呈现了明显的不足。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而且大批书版存放不便,有错字不容易更正。而在雕版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于是,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为了弥补雕版印刷的不足,到了11世纪中叶,平民发明家毕昇结合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把这些活字按书中的文字,排列在一个四周有铁框的铁板里,而铁板上事先涂好了松香和蜡之类的药剂,这种药剂被加热后会融化,晾干后就起到了固定活字的作用,固定好的活字就是一个版面,只要在版面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印过以后,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这就是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在元代之后传入欧洲。大约在1440—1448年,也就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400年后,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印刷术。他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以至于各国学者公认,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古腾堡。
在古腾堡创造了印刷术后,西欧也有人仍在不断地为提高印刷技术而努力,先后创造和完善了印刷版面制作工艺,大大提高了印刷品的质量、印量和印速。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
从20世纪50年代起,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了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从而进入了印刷术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什么?
1900年,在甘肃敦煌市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在末尾提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