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20-12-16李雪琴王晓玲王江涛谷惠茹赵爱玲郝小会
李雪琴,王晓玲,王 勤,王江涛△,谷惠茹,赵爱玲,郝小会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1.小婴儿科;2.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郑州 450018
败血症是指血液或脑脊液等无菌腔隙培养出致病菌(包括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仍然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的重大新生儿疾病。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一般发病时间≤3日龄,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一般>3日龄[1]。本文对三甲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575株阳性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旨在指导临床医师用药及加强医院感染监控。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菌株[2]。本院新生儿诊疗中心按病情轻重及是否为早产儿分为3个病区,早产儿重症监护病区(PIICU)收治各期早产包括大量长期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收治危重症的足月新生儿包括机械通气患儿;新生儿内科病区收治病情相对平稳的足月新生儿,无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儿。本文对不同病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575株静脉全血培养阳性病原菌来自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本院新生儿诊疗中心住院的53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其中44例患儿血培养检测出2种病原体。同一患儿在同一住院期间分离的相同菌株不计入细菌总数。所有菌株均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病例纳入标准:53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即具有临床表现同时符合下列任一条:(1)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2)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需参考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另一份血培养结果[3]。
1.2方法 血培养:本次住院使用抗菌药物之前抽取患儿两个部位静脉全血各3 mL分别加入BD BACTEC Peds Plus/F 需氧培养瓶,置于BD BACTEC FX血培养仪进行中培养,若为阳性则依照《全国临床检查操作规程》[4]采用德国bruker质谱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和美国BD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药敏试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若培养5 d仍为阴性则报告阴性。
1.3结果判定 药敏判定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当年最新版《抗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的执行标准》要求进行。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血培养病原菌整体分布 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本院新生儿诊疗中心包括新生儿内科病区、NICU、PIICU 3个病区血培养共检出阳性病原菌575株,PIICU 共检出病原菌141株,NICU 共检出病原菌246株,新生儿内科病区共检出病原菌188株。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84株,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491株。男女比例为1.6∶1.0。其中革兰阳性(G+)菌21种、革兰阴性(G-)菌21种、真菌6种。575株病原菌中以G+菌为主[55.1%(317/575)],其次为G-菌[37.6%(216/575)]、真菌[7.3%(42/575)];MDRO构成比为58.6%(337/575)。
2.2各病区血培养病原菌分布 本诊疗中心血培养排名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149株(25.9%),肺炎克雷伯菌103株(17.9%),大肠埃希菌56株(9.7%),溶血葡萄球菌36株(6.3%),人葡萄球菌34株(5.9%)。PIICU血培养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构成比分别为38.3%、14.9%、9.2%;NICU血培养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构成比分别为30.5%、12.6%、10.6%;新生儿内科病区血培养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分别为28.2%、14.4%、9.6%。
PIICU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48.2%)、G+菌(32.6%)、真菌(19.1%);NICU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依次为 G+菌(60.6%)、G-菌(33.7%)、真菌(5.7%);新生儿内科病区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64.9%)、G-菌(34.6%)、真菌(0.5%);各病区中G+菌构成比新生儿内科最高、G-菌构成比PIICU最高、真菌构成比PIICU最高。各病区不同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病区血培养MDRO重点菌、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比较 本诊疗中心血培养共检出MDRO 337株,耐药率58.6%。本诊疗中心血培养排名前5位的MDRO重点菌分别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113株(33.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75株(22.3%)、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菌株67株(19.9%)、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RE)58株(17.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1株(3.3%)。各病区血培养排名前5位的MDRO重点菌及真菌分布见表1,其中各病区血培养真菌42株,共6种,以白假丝酵母菌[45.2%(19/42)]为主,其次为白色念珠菌[21.4%(9/42)]。真菌药敏结果为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均未发现耐药菌株。
表1 各病区血培养排名前5位的MDRO重点菌及真菌分布[n(%)]
各病区血培养排名前5位的MDRO不同菌株及耐药率结果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113株,耐药率75.8%、肺炎克雷伯菌91株,耐药率88.4%、大肠埃希菌30株,耐药率53.6%、溶血葡萄球菌29株,耐药率80.6%、人葡萄球菌28株,耐药率82.4%。3个病区血培养G+菌、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2。
表2 3个病区血培养G+菌、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n/n)]
3 讨 论
本研究 PIICU、NICU、新生儿内科病区共收集到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共575株,本诊疗中心血培养排名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与文献[1,5]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考虑与本院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占比较高有关。
575株血培养阳性病原菌中以G+菌为主,与文献[6-7]报道结果相符,本研究G+菌构成比55.1%(317/575)、G-构成比37.6%(216/575)、真菌构成比7.3%(42/575),与文献[8]病原菌构成比有所不同。
PIICU血培养排名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NICU血培养排名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新生儿内科病区血培养排名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与文献[9-11]报道结果不完全相符。本院PIICU血培养病原菌以G-菌为主,但NICU及新生儿内科病区以G+菌为主。考虑与患儿是否早产、是否为危重症患儿、是否行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长短有关。
本研究新生儿诊疗中心血培养排名前5位的MDRO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PIICU以肺炎克雷伯菌主,NICU及新生儿内科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与文献[12-13]报道结果相似。本诊疗中心血培养排名前5位的MDRO重点菌分别为MRSE、MRCNS、ESBLs、CRE、MRSA。研究显示,PIICU血培养真菌及CRE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病区,考虑与早产儿抵抗力低,大量患儿长期机械通气,长期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有关[14-15]。
GAO等[16]报道我国华南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构成比排名前4位分别为G-菌、G+菌、真菌及B族无乳链球菌,与本院研究结果不一致,考虑本院为非综合性医院,医院内无产科,患儿主要由医联体单位转诊为主,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儿数量远远少于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患儿有关。
本院PIICU血培养真菌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病区,与成大欣等[12]报道结果相符,考虑与早产儿住院周期长,侵入性操作多,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有关,应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本中心血培养检出的病原菌大多数是条件致病菌,考虑原因为近年来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不断诱发二重感染,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传播,甚至出现了许多MDRO及泛耐药菌株。有研究显示益生菌在控制迟发性败血症方面有益处[17]。医务人员详细了解本院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血培养病原菌总体以G+菌为主,各病区的构成比有所不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加强对血培养病原菌及MDRO监测,对指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合理用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