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的区域性实践样态
——基于西部八省的实证研究
2020-12-16黎兴成朱德全
黎兴成, 朱德全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西部地区由于受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水平,在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时期,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也遇到了重大挑战。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战略发展期。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西部地区各类型高校的应用型专业,主要有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三个类型。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就是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相关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事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目标。
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本研究发现,当前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成果已比较丰富,但关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政策、培养现状与路径等宏观领域和某一具体专业的教学过程、培养模式等微观领域。当前关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的研究较少,多掺杂在培养现状和培养过程的相关研究中,缺少系统的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将系统研究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质量提供实证参考。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假设
(1)研究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西部地区各类型、各省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考察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的现状和各类型、各省份高校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考察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和供给结果质量的契合度,从而明确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质量提供实证参考。
(2)研究假设
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质量包括供给侧质量和需求侧质量两个维度,即供给过程质量和供给结果质量。供给过程质量即培养过程质量,主要表现在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等三个维度;供给结果质量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主要表现在知识满意度、能力满意度和态度满意度等三个维度(KSA[1])。
理想状态下,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应该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即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和人才培养结果质量均达到期望水平,且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质量相一致。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质量良好。由假设H1次生出三个子假设:假设H1-1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过程质量良好;H1-2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结果质量良好;H1-3供给过程质量与供给结果质量相一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省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不同省份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的不均衡。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西部地区不同省份高校的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高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就业情况等存在明显差异,其人才培养过程也必然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西部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存在显著差异。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调查工具是网络平台调查和问卷调查。
(1)网络平台调查工具
网络平台调查工具主要运用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的网络平台调查工具是阳光高考网(http://gaokao.chsi.com.cn/)提供的每所高校应用型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的实名投票平台。满意度投票采用5点计分,满意度分为非常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等五个等级,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5分。
(2)问卷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工具主要运用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结果质量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的问卷调查工具是课题组自编的《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三个维度,共33题。问卷采用5点计分,分为非常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等五个等级,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5分。问卷信度良好,Cronbach’s α=0.86,分半信度为0.81;5位教育学专家和5位企业人事管理者对问卷进行了评判,他们一致认为,本问卷基本能够代表要测量的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满意度,量表内容效度良好。
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西部地区八个省(自治区)的高校学生和在西部地区八个省(自治区)接受高等教育并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这八个省(自治区)是广西、云南、内蒙古、贵州、新疆、宁夏、青海、西藏。供给过程质量研究数据来源于阳光高考网(http://gaokao.chsi.com.cn/)采集的高校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的实名投票数据。供给结果质量研究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具体数据获取方式如下:
供给过程质量研究数据采取分层取样的方法获取。我们从西部地区的八个省(自治区)分别按照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三个类型抽取高校样本,每个类型分别抽取两所高校,因西藏高校数量较少,仅抽取3所高校,其余每个省(自治区)各抽取6所高校,共抽取45所高校,然后再从每个学校各抽取两个投票人数大于50的、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总共收集到高校学生对这些专业的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的有效投票样本分别为8 094份、8 087份和8 061份(详见表1)。
供给结果质量研究数据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我们通过网络、手机(微信、QQ)、实地走访等方式随机调查了西部地区八个省(自治区)150家单位的人事主管或相关领导,共发放《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为78%。其中,政府部门29家,占样本总量的24.8%;事业单位54家,占样本总量的46.2%;企业单位34家,占样本总量的29.1%(详见表2)。
4. 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1)供给过程质量的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笔者在2017年9月25日登录阳光高考网。首先,对分层抽样获得的样本专业进行整理汇总;其次,把每个专业的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投票情况收集、整理;再次,把收集到的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的投票数据进行转
表1 供给过程质量样本信息
表2 供给结果质量样本信息
换,即把每个满意度等级的投票百分比换算成人数,得到每个学生对应的投票分数;最后,把每个学生的投票分数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
(2)供给结果质量的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2016年6月至8月,我们对西部地区八个省份的150家单位进行调查。首先,实地走访10家单位的人事主管或相关领导,面对面交谈,并填写问卷8份;其次,通过网络、手机(微信)等方式向西部地区八个省(自治区)的142家单位的人事主管或相关领导发放问卷142份,回收109份;最后,把问卷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1. 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过程质量分析
(1)西部地区高校应用型专业相关满意度的总体概况
总体来看,西部地区高校应用型专业满意度较高,平均满意度得分为4.41分。分省(自治区)来看,内蒙古(M=4.62)高校应用型专业满意度最高,广西(M=4.03)高校应用型专业满意度最低,其余各省(自治区)依次为新疆(M=4.55)、宁夏(M=4.53)、西藏(M=4.41)、贵州(M=4.35)、青海(M=4.34)、云南(M=4.08)。分类型来看,各类型高校专业满意度整体较高,满意度得分均超过4.3,高职(高专)(M=4.53)应用型专业满意度最高,应用型本科(M=4.31)应用型专业满意度最低,普通本科(M=4.37)应用型专业满意度居中。
总体来看,西部地区高校教学满意度较高,平均满意度得分为4.25分。分省(自治区)来看,内蒙古(M=4.56)高校教学满意度最高,广西(M=3.76)高校教学满意度最低,其余各省(自治区)依次为宁夏(M=4.37)、新疆(M=4.36)、西藏(M=4.30)、青海(M=4.20)、贵州(M=4.09)、云南(M=4.01)。分类型来看,各类型高校教学满意度整体较高,满意度得分均超过4分,高职(高专)(M=4.41)教学满意度最高,应用型本科(M=4.12)教学满意度最低,普通本科(M=4.21)教学满意度居中。
总体来看,西部地区高校就业满意度较高,平均满意度得分为4.02分。分省(自治区)来看,内蒙古(M=4.36)高校就业满意度最高,云南(M=3.58)高校就业满意度最低,其余各省(自治区)依次为新疆(M=4.22)、宁夏(M=4.21)、西藏(M=4.12)、青海(M=3.83)、贵州(M=3.75)、广西(M=3.65)。分类型来看,各类型高校就业满意度整体不高,除高职(高专)(M=4.25)就业满意度得分超过4分外,普通本科(M=3.96)和应用型本科(M=3.82)就业满意度得分均未达到4分。
(2)西部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应用型专业相关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将学校类型作为自变量,将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且差异性一致(详见表3)。其中,高职(高专)在应用型专业相关满意度的三个层面上均显著高于普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普通本科处于中间水平;在满意度的三个层面上也均显著高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表现最差。
表3 不同类型高校应用型专业相关满意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 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结果质量分析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满意度
知识分类有多种维度,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2];世界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划分为知事类知识(Know-what)、知因类知识(Know-why)、知能类知识(Know-how)和知人类知识(Know-who)[3];哈贝马斯将知识分为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科学知识、自我反思的评判知识[4]。这里主要基于个体的发展需要将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划分为通用知识、技术知识和发展性知识三类。通用知识主要是指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大类中的普适性知识;技术知识主要包括设备构造、性能和操作的知识;发展性知识主要是指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等新知识所需要的预备知识。当前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毕业生知识的满意度较低,满意度均值仅为3.63,尚未达到比较满意程度;发展性知识满意度水平最低,仅达到3.50,通用知识(M=3.76)和技术知识(M=3.63)满意度相对较高,但仍未达到比较满意水平(详见表4)。
表4 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毕业生的知识满意度统计表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满意度
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性质和个人特质,不仅包含显著的技术性,也包含问题性导向。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性质和个人特质,一般将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毕业生能力的满意度偏低,满意度均值仅为3.57,未达到比较满意程度;技术操作能力满意度水平最高,趋于比较满意程度,达到3.67;创新能力满意度最低,仅为3.39;其他维度满意度水平依次为学习能力(M=3.65)、解决问题能力(M=3.61)、分析问题能力(M=3.51)(详见表5)。
表5 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毕业生的能力满意度统计表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态度满意度
态度满意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职工敬业精神的满意程度。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态度满意度趋于比较满意水平,满意度均值达到3.79;在“服从组织安排,尽职尽责”维度上满意度最高,达到3.89;在“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维度上满意度最低,满意度均值为3.69;其余各维度满意度水平依次是“自觉履行工作职责,积极主动完成任务”(M=3.85)、“愿意不断提升工作效率”(M=3.77)、工作热情(M=3.74)(详见表6)。
表6 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满意度
3. 研究结果
(1)供给过程质量整体比较满意,就业满意度偏低
通过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的三个维度的描述统计分析发现,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得分为4.23。在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4.41、4.25、4.02。不管是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总分还是各维度得分,均高于4分。这说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过程质量水平较高,达到了比较满意水平,研究假设H1-1成立。各维度相差不大,总体发展比较均衡,就业满意度偏低。这说明西部地区各类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各方面稳步发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但就业工作发展相对滞后。
(2)供给结果质量偏低,尚未达到用人单位期望水平
通过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结果质量的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结果质量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结果质量得分为3.66。在知识满意度、能力满意度和态度满意度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3.63、3.57、3.79。不管是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结果质量总分,还是各维度得分,均低于4分。这说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结果质量水平偏低,尚未达到比较满意水平,研究假设H1-2不成立。满意度相对较高的是态度满意度,最低的是能力满意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比较满意的是其态度,期望提升的是其能力。
(3)供给质量偏低,供给过程质量与用人单位期望差距大
通过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的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维度得分情况分析后发现,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得分为3.95,供给过程质量得分为4.23,供给结果质量得分为3.66。这说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趋于比较满意水平,但尚未达到比较满意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比较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的两个维度得分情况发现,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过程质量和供给结果质量满意度水平不一致,供给结果质量低于供给过程质量,研究假设H1-3不成立。综上,研究假设H1不成立。这说明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基本达到比较满意水平,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契合度偏低,还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期望水平。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应进一步对接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契合度,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质量。
(4)不同类型高校供给过程质量差异明显,应用型本科供给过程质量堪忧
通过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的三个维度分高校类型的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用型专业在专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即西部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研究假设H3成立。高职(高专)在应用型专业相关满意度的三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普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普通本科处于中间水平;在满意度的三个维度上也均显著高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表现最差。这说明,西部地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供给过程质量最高,其次是普通本科,最差的是应用型本科。这可能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有关。
三、问题发现与讨论
从前面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都偏低,学校的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质量不匹配,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偏差较大。通过这些表征问题,我们发现,最根本的问题,是区域产教研的统筹、融合不够,应用型本科高校实力偏弱,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1. 区域产教研协同机制不健全
从宏观上看,学校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匹配,折射出的问题是区域产教研协同机制不健全,产教研发展不匹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一方面,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尚未建好;另一方面,校企地协同发展的政策不畅。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的协同。二是多方协同机制不健全。校企地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治理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统筹规划效度。三是监督推进机制不健全。区域产教研的协同发展需要依托具体的、有效的项目管理平台,但部分地区产教研融合项目管理松散,缺乏有效的监督推进机制,项目质量难以保障,很多项目最终流于形式。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不足
从中观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满意度相对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来说偏低。这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质量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比较突出,折射出的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不明确。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形式上的转型,实质上办学定位模糊,“学术性”与“应用型”含混不清、左右摇摆。二是师资队伍薄弱。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质量。三是结构层次不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刚转型,专业结构延续普通学校专业结构,应用性不强,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低。此外,因办学历史短、实力较弱,大部分院校没有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四是特色不明显。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没有凸显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院校发展特色不明显,民族特色体现不够。
3. 校企地协同培养场域建设不力
从微观上看,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满意度不高,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匹配度较低,折射出的问题是校企地协同培养场域建设不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场域单一。大部分院校的教学场域仍然是以教室和实训室为主,与用人单位的真实工作环境相互隔离,培养效果不佳。二是工作场域不协同。院校参与企业发展是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院校参与企业建设的力度不够,智力资本转化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全面发展。三是研究场域不联动。院校的科技研发水平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度。当前,校企地三方联动的研究场域建设力度不够,仍存在“各自为营”“联通不畅”等问题。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西部地区高校学生和在西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并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部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现状考察,对比分析了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的基本概况。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尚未达到比较满意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堪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匹配度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引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实现路径。基于实证分析,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质量:
1. 跨界协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区域产教研协同发展
政策的宏观调控是统筹区域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均衡发展、纵深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实现区域产教研的深度融合,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多方深度合作。机制应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时公布制度,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统筹规划区域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校、企、地”的协同治理和深度合作。二是完善项目监督机制,推进项目有序开展。产教研的深度融合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如共建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和产业平台等,合作项目的有序推进离不开监督机制。因此,本研究建议抽调多方人员组成监督机构,协调“校、企、地”三方关系,推进项目高效、高质完成。三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保障协同创新落地。这种体系通过财税、金融、评估等多种政策手段[5],协调“校、企、地”多方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民族教育[6],支持社会经济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项目。
2. 高位发展:提升院校实力,着重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
高等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目前,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是对学术性与职业性二元对立状态的终结,是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然选择[7]。从前面实证分析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发展、自身定位等原因,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堪忧。因此,提升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加强应用型本科建设,提升其院校实力:一是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其重点是深挖学校办学优势,围绕“应用型”与区域其他院校错位式发展,努力培养跨学科复合的应用型人才[8]。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9];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扶持教师开展“应用型”课程与教学改革[10]。三是丰富结构层次。用专业结构匹配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从专科层次到博士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1]。四是凸显民族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服务西部地区发展为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凸显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凸显民族性,以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12]。
3. 融合发展:共建教育场域,实现校企地协同培养
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落实到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应用性”逻辑,打破原来的学术性逻辑,构建“应用为主,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必须从以下方面共建教育场域,实现协同培养:一是共建教学场域。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在培养目标、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关照行业的发展,必须打破校企隔离状态,将教学场域扩展到企业真实场地,构建课程准入标准[13],使课程实施理实结合、服务区域,课程评价多元化、标准化和实践化[14],实现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工作流程的全面对接。二是共建工作场域。校企合作必须遵循互惠共赢的原则。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工作场所,学校也要依托智力资源支援企业共建工作场域,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帮助解决企业的工作问题。两者合作的经历同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三是共建研究场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应只关注技能训练和眼下的行业发展,还应开展应用型研究,着眼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地应联合打造研究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