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导线起搏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0-12-16王冬梅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房室起搏器心室

王冬梅

世界第一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于1958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Karolinska医院植入,从此开创了心脏病领域起博器治疗的新纪元。其后经过60多年的努力,心脏起搏器领域今非昔比,战果辉煌。从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至三腔起搏器,从非生理性到半生理性至生理性起搏,从治疗心动过缓到心动过速至心力衰竭的同步化治疗,从远离核磁到磁共振兼容,从单位点起搏到多位点起搏。起搏器体积越来越小,外形越来越圆滑,电池寿命越来越长,功能越来越智能化。起搏电极导线也有明显进步,导线越来越细,抗压性及抗磨损性越来越强,起搏极性越来越多(从单级到双极至四级),起搏向量组合越来越广(数十种向量组合)。虽然如此,电极导线还是有一些无法避免的并发症。如:导线磨损及断裂,起搏器囊袋破溃和感染,穿刺血管的血栓及堵塞及疤痕局部疼痛等。更有甚者是电极导线所致的大量三尖瓣反流,致使患者右心功能急剧恶化,乃至死亡。此外,如果患者静脉系统存在解剖缺陷或更换起搏器时血管完全阻塞,则无法经静脉植入起搏器,这些患者,要么采用创伤更大的开胸植入导线方式,要么丧失了起搏器治疗的机会。总之,起搏导线问题给临床医师和患者带来极大困扰,也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终于在21世纪迎来了心脏起搏器领域的新飞跃---无导线起搏器的诞生。起搏器领域的长足进步,给广大患者带来巨大生机,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患者的生命。

无导线起搏器系统的发展也历经艰难,早在20世纪70年代,无导线起搏器的雏形已进入临床前期的动物实验(图1)[1]。经过40年漫长的研发,终于在2012年NanostimTM(St.Jude Medical,USA)无导线起搏器系统用于临床试验(LEADLESS研究,欧洲多中心,目前已撤回)[2],随后2013年Micra TPS(Medtronic,USA)的临床研究开始,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美国FDA于2016年4月批准Micra TPS产品临床应用(图2)。Micra TPS无导线起搏器是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于一体的新型起搏器,无需静脉植入心内膜导线,而是以微缩胶囊的形式通过股静脉经导管植入患者的心腔内,因此也无需皮下切口和囊袋。微缩胶囊的体积和重量是传统起搏器的1/10左右(体积:0.8cc),预估平均寿命为12年以上,其功能与传统的心室单腔起搏器基本相同,同样具有频率应答、自动阈值管理及磁共振兼容等功能,开始仅有单腔VVIR模式。MicraTPS系统的临床试验表明,手术成功率为99.2%,主要并发症为4.0%,比传统起搏器的主要并发症降低了50%以上[3-5]。但对术者及其团队要求较严格,术者需在熟练植入传统起搏器的基础上进行专门培训,才有资格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团队必须具备救治心脏及血管严重并发症的能力。

图1 右室心腔内无导线起搏器

图2 Micra TPS无导线起搏器及输送系统

然而,在全球的起搏器应用中,单腔起搏器仅占起搏器植入量的15%左右,房室同步性起搏可以减少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并能增加心排量,对心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有益处。于是,研究者们开始研发房室同步化的无导线起搏器,首先想到了通过MicraTPS系统的加速度传感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CC)来感知心房收缩。MASS和MASS2研究证实了ACC感知心脏活动主要通过以下4个心脏活动阶段来实现的,A1:心室等容收缩和三尖瓣/三尖瓣关闭;A2:主动脉/肺静脉瓣关闭;A3:心室被动充盈;A4:心房收缩产生的主动充盈。起搏器进行同步化运算,提供类似VDD的起搏支持[6]。MARVEL研究结果显示:运用AV运算达到平均房室同步效果的比例为87%,其中永久性AVB患者为80.0%,有自身房室传导的患者为94.4%。经心脏超声证实通过AV运算达到的房室同步与VVI起搏比较,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积分(VTI)明显增高(23.9vs. 21.8 cm;P=0.004)[7]。

Micra AV于2020年1月在美国FDA批准上市。尽管MicraTPS系统实现了房室同步功能,但却无法完成心动过缓的心房起搏功能。为了实现具有心房起搏功能的无导线双腔起搏器,研究者们想到了是否可以在双心腔应用双无导线起搏器?此理念基于身体是具有生物传感器的网络,通过心肌和血液作为传播介质,在两个电极间传递电流藕联信号,起搏电极负责接收和传递信息。2018年Bereuter等[8]报道了双无导线起搏电极进行房室同步起搏的动物实验(猪)结果,实验于右心房及右心室心外膜各放置一个无导线电极,起搏器设置DOO模式起搏,起搏心率120 bpm,AV间期设置50 ms,心电图显示房室同步顺序起搏(图3)。此实验为无导线双腔起搏器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仍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心外膜针样电极怎样被心内膜电极替代;电极的阳极被血液包绕,血液的阻抗虽低,但仍存在着信号衰减现象,信号衰减可增加能量消耗等。因此,过渡到临床尚需时日。

图3 无导线双腔双起搏电极房室同步起搏

心脏在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衰具有跨时代意义,但仍有30%患者无应答,经冠状窦植入左室电极导线的脱位率为8%~10%[9,10],还有因血管问题导致手术植入的失败率。这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在左室心内膜植入电极导线,方式为穿房间隔或室间隔。但由于手术过程复杂,易发生并发症,此外,即使在长期高标准(INR在3~4)的抗凝治疗情况下,仍存在血栓事件的风险。因此,该种方法在临床上一直未能推广应用。无导线起搏器的研发,为CRT治疗无应答或植入失败的患者带来了希望。WiSE-CRT系统是基于WiCS-LV system(EBR Systems Inc.左室心内膜无导线电极)的左室心内膜起搏联合传统起搏器或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来共同实现双心室同步起搏,左室心内膜起搏的能量是来自于超声波能量的转换。左室心内膜无导线电极植入方法是经股动脉逆行送入左室腔内,检测R波振幅及阈值(窦性心律R波感知>5 mV,起搏阈值<3 V),释放电极,电极通过锚状结构固定在左室内膜。再将脉冲发生器放置在肋间隙合适的超声波窗口(>2 cm)区,其与左室电极成角在±50°内,两者距离<10 cm,并固定在皮下组织内,同时将与脉冲发生器相连接的电池固定在胸部侧壁的皮下组织内。当WiCS-LV系统的脉冲发生器检测到右室R波后被立即触发,发出与右室起搏同步的超声能量,左室心内膜无导线电极接受超声能量后转换成电能,并起搏左心室,右室激动至左室激动的延迟时间约为 3 ms,预估电池寿命在2.5~5.0年(图4)[11-14]。

2010年10月Auricchio等[14]植入了全球第1例WiSE-CRT的左心室心内膜无导线电极,2013年开始了WiSE-CRT的临床研究,入选标准:经冠状窦左室电极植入失败,CRT无反应,起搏器或ICD需要升级为CRT。共入选17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76.5%(13/17)。左室心内膜电极参数为:平均R波振幅5.6±3.2 mV,平均起搏阈值1.6±1.0 V。在术后1和6个月双心室起搏比例分别为83%和92%,QRS间期缩窄了41 ms(P=0.001)。术后6个月时2/3患者NYHA心功能改善至少1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25%±4.0%)vs.(31%±7.0%),P=0.01。4例手术失败,3例心脏破裂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中1例死亡。其它与手术和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4例[15]。此试验虽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因严重并发症较高而被提前终止。

针对WiSE-CRT研究中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多的问题,研究者们引以为戒,对WiCS-LV的递送鞘管进行了改进,将输送鞘管头端装有一个聚酯防损伤的充气球囊,并再次进行临床研究。SELECT-LV研究也是入选均为经静脉左室电极植入失败或CRT无应答患者,观察术后6个月内的安全性及治疗有效性。35例患者进行了左室心内膜无导线电极植入,成功率为97.1%(34/35例),平均植入脉冲发生器和左室电极的时间分别为(85±35)和(58±24)min,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窄(169.9±29.2)vs. (142.6±27.3)ms,(P<0.001)。达到双心室起搏患者占97.1%(术后1个月)和93.9%(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84.8%的患者临床综合指标明显好转,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均明显改善(P均<0.02),再住院率为3.0%(1例),临床综合评分(死亡率、心衰住院率、心功能等)较术前提高80.8%。并发症13例(38%),其中因电极头端导致室颤死亡1例,左室电极导致血栓并脱落到下肢至动脉栓塞1例,脑卒中1例(房颤术后未服华法林),其它与手术和器械相关的并发症10例,但无心脏破裂发生[16]。该研究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CRT,虽无严重的心脏穿孔事件,但其它的相关并发症也较高,仍需继续验证其安全性。

WICS-LV系统首先在欧洲获得CE认证,用于无法常规植入CRT或CRT无反应的患者。2015年11月开始的WICS-LV上市后的国际多中心注册研究,也是目前左室心内膜无导线起搏的最大型研究,共入选90例患者,其中常规经静脉CRT植入失败(48.9%),复杂升级(37.8%),13.3%的患者为心外膜CRT无反应者。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手术成功率94.4%。临床症状改善69.8%,综合评分无变化14.0%,综合评分恶化4.7%。死亡5例(5.6%),其中3例(3.3%)判定为与操作/器械相关。其他并发症22例(24.44%),12例(13.33%)与操作/器械相关[17]。本研究再一次证实了WiSE-CRT治疗心衰的有效性,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一半以上的并发症与与操作/器械相关,甚至导致死亡。并且发现WICS-LV的大部分并发症(76%)发生在该中心植入的前10例患者,说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术者手术技能的熟练程度相关。因此,术者应得到足够的训练,在初始的学习曲线中,必须具备处理血管及心胸系统并发症的能力。

WiCS-LV系统的无导线左室心内膜起搏的优势:明显减少膈肌刺激,避免左室电极导线导致的血栓形成及二尖瓣返流,并可多处选择起搏位置,与生理性电传导更接近,CRT应答率较高,不需终身抗凝。存在问题包括:手术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包括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超声波穿透力弱,超声窗口与左室电极的定位关系尚需探讨,附件体积较大,电池寿命和长期的阈值还需临床验证。目前仅适用于CRT经静脉左室电极植入失败及CRT无应答的患者。

以上的CRT研究均是无导线左室心内膜起搏联合应用传统起搏器或ICD的结果,并没有实现CRT治疗的全无导线化。近期报告了1例全无导线的起搏器系统进行CRT治疗,患者既往因心衰伴房颤植入CRTD,并行房室结消融(患者成为起搏器依赖)。曾更换过2台CRTD,后期因囊袋感染拔出原来的起搏装置。因CTA显示双侧锁骨下静脉闭塞,于右室心尖部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Micra,VVIR),术后起搏的QRS间期250 ms,导致心衰反复发作住院,LVEF降至15%,决定植入WiCS-LV系统。无导线电极植入左室侧壁(阈值1.5 V,QLV间期240 ms),与右室心尖的Micra起搏器同步后QRS间期降至161 ms(图5)[18]。本例报告开拓了全无导线双心室起搏的先河,使全无导线的CRT治疗成为可能。但由于全无导线的双心室起搏治疗仅是个案报道,尚需临床试验观察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图5 白色实剪头是左室侧壁的WiCS -LV无导线左室电极,黄色空箭头是右室心尖的Micra TPS无导线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从设想、研发到临床应用走过近50年的历程[19]。虽然目前临床试验数据较少,观察时间尚短,长期并发症和更换方式均不清楚。但无导线起搏器已成为事实,并于2019年11月在我国上市。无导线的房室同步功能和双心室起搏治疗虽有雏形和研究方向,但道路艰辛并曲折。研究者们会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坚忍不拔的走下去。我们期待着心脏起搏领域全无导线产品的来临,尽管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这一造福于全人类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房室起搏器心室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