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山区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能力建设

2020-12-16李玉洁杜秀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山民样本量山区

李玉洁 杜秀丽

(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

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消除贫困,是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使命,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语言生活调查研究”(NO:13AZD053)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抽样调查研究》(NO:14ZDB100)调研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低是制约新疆各民族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低,造成信息传导不畅,信息闭塞,思想沟通受阻等现象。通过其他各种翻译渠道所传递的信息,会导致信息传递滞后、或有时由于误译造成误传、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漏洞,故意传导一些有害信息从而达到危害社会治安的目的。[3]

为了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的语言使用情况,我们课题组于2019年6月-2019年8月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泽普县、阿克陶县进行调研,调研期间一边走访,一边发放问卷,实际调研335名,收回问卷335份。调查问卷的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 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语言使用情况调研分析

1.1 被调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基本情况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泽普县、阿克陶县三县内主要少数民族为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及柯尔克孜族。其中塔吉克族没有文字,但拥有自己的语言,母语是塔吉克语;维吾尔族有自己的文字及语言,母语是维吾尔语;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文字及语言,母语为柯尔克孜语。

被调335名山区少数民族山民中,男性219名,占样本总量的65.3%,女性116名,占样本总量的34.7%,可看出被调山区少数民族山民中男性较多。被调335名山区少数民族山民中,塔吉克族181名,占样本总量的54%;维吾尔族83名,占样本总量的24.8%;柯尔克孜族71名,占样本总量的21.2%,可看出被调山区少数民族山民中塔吉克族人数最多。

1.2 被调山区少数民族山民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

本次调研将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语言使用情况分为三种语言交际模式:本民族语,本民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本民族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

由表1可知:只说本民族语的样本,在家庭场合中占比高达91.3%,比集贸市场、本地医院、政府部门和工作劳动场合均高出近60个百分点,这说明本民族语是新疆山区各少数民族山民家庭内部最主要的交际语言;只说普通话的样本,在集贸市场、本地医院、政府部门和工作劳动场合都有一定的占比,分别是6.7%、7.5%、8.1%、8.5%,均高于在家庭场合的占比2.5%;选择使用对方语言的人主要分布在集贸市场、本地医院、政府部门和工作劳动场合,均占比50%左右。

综上所述,本民族语是新疆山区各少数民族山民家庭最主要的交际语言。同样,在本地的集贸市场、医院、政府部门以及工作劳动场合中,本民族语都是主要交际语言,但其占比要远低于家庭场合的比例91.3%。这说明,在家庭场合以外,新疆山区各少数民族山民较少选择本民族语进行交际,其中多数人会选择对方使用的语言,选择普通话的人很少,在本地集贸市场、医院、政府部门以及工作劳动场合中分别只占6.7%、7.5%、8.1%、8.5%。

1.3 被调山区少数民族山民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语言使用情况

由表2可知:(1)在未接受过教育的人群中,只能使用本民族语的样本量为10人,占比58.8%;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两种语言的样本量为7人,占比41.2%;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三种语言的样本量为0。

(2)在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中,只能够使用本民族语的样本量为9人,占比12.3%;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两种语言的样本量为52人,占比71.2%;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三种语言的样本量为12人,占比16.5%。

(3)在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中,只能够使用本民族语的样本量为2人,占比3.2%;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两种语言的样本量为35人,占比56.5%;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三种语言的样本量为25人,占比40.3%。

(4)在高中文化程度人群中,只能够使用本民族语的样本量为0;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两种语言的样本量为20人,占比25.0%;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三种语言的样本量为61人,占比75.0%。

(5)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只能够使用本民族语的样本量为0;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两种语言的样本量为7人,占比6.9%;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三种语言的样本量为95人,占比93.1%。

以上数据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中未接受教育、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人群主要以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交际模式为主;初中文化程度人群主要集中在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这两种交际模式,前一种交际模式的比重稍高;而高中文化程度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主要以能够使用本民族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三种语言的交际模式为主,后者能够兼用普通话的比例最高。综上所述,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的语言交际模式会随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受教育程度越高语言交际模式就越复杂,兼用普通话的比例就越大;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语言交际模式就越单调,兼用普通话的比例也就越小。

1.4 被调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某种语言的价值评价及行为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就被调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对国家通用语言发展前景的看法来说,66.1%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通用语言会保持强势的发展势头,使用人数会逐渐增加;25.7%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通用语言会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使用人数基本不变;8.2%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发展势头会减弱,使用人数会逐渐降低。总体来看,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大多数人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发展前景抱有强烈信心,认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迅猛。

就被调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情感而言,50.1%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通用语言好听、易学、实用,44.3%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通用语言各方面都比较一般,5.6%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通用语言生硬、难学、实用性不强。

表1

表2

就被调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行为倾向而言,76.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顺利的晋升道路,20.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只是为了日常交际,3.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并没有什么有针对性的目的。总体看来,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大部分人对国家通用语言抱有较高期望值,将国家通用语言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手段,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1.5 基本结论

在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中,已形成双语-多语的语言交际模式,且已成为常态;在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中,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普及率低,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能力较低,可提升空间大;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对国家通用语言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且对其学习和使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2 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文中对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语言使用情况所统计出的调查数据,本文以精准扶贫为着力点,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梁,现提出以下几点既可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山区山民脱贫,与此同时又有助于其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使用能力有所提高的有效措施。[4]

2.1 对于在校接受教育的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由其所在学校制定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相关的课程或规定相应学习形式。

2.2 为当地山区引进红枣、核桃新品种,山羊、牦牛新品种,并由专业人员用国家通用语言为山区少数民族农牧民免费进行新品种种植技术及养殖技术培训。

当地红枣及核桃种植面积广,村委会或当地“访惠聚”驻村工作组可与相关部门协商,邀请在红枣、核桃种植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为当地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引进红枣、核桃新品种,并用国家通用语言为当地农民免费开展红枣、核桃新品种种植技术的培训;当地牧民多养殖山羊、牦牛等牲畜,村委会或当地“访惠聚”驻村工作组可与相关部门协商,邀请在山羊、牦牛养殖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为当地山区少数民族牧民引进山羊、牦牛新品种,并用国家通用语言为当地牧民免费开展山羊、牦牛新品种养殖技术培训。为了学习和掌握这些红枣、核桃新品种种植技术,山羊、牦牛新品种养殖技术,山区少数民族农牧民则会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这样可达到激发其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主动性的目的,又使其在掌握新种植、养殖技术后距离脱贫更近一步。

2.3 在当地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工厂,对红枣、核桃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建立畜牧产品加工厂,对山羊、牦牛产出的毛、奶等进行深加工。

可对山区种植的红枣、核桃等农作物进行深加工,红枣可深加工成枣泥、红枣干、红枣粉等产品;同时可对山区养殖的山羊及牦牛产出的毛、奶等进行深加工,毛可深加工为各类毛织品,奶则可深加工为各种奶制品。由当地村委会或“访惠聚”驻村工作组进行招商引资,引进的资金可在当地建立枣泥、红枣干或红枣粉加工厂、畜牧产品加工厂,工厂的工人可招收当地山区少数民族山民,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山区少数民族山民的就业问题。由于工人之间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实施,因此工厂可要求在工作时需要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这样在解决一部分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就业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其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能力。

2.4 当地少数民族山民可与旅游开发商合作,在旅游景区内或旅游景区附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销售、宣传当地山区著名的地毯、花帽等民族特色手工艺品。

地毯、花帽、艾德莱丝绸等是当地著名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精通地毯、花帽、艾德莱丝绸制作技艺的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可与当地的旅游开发商合作,租赁旅游景区内或旅游景区附近的闲置商铺售卖此类手工艺品。由于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高,因此少数民族山民可在商铺内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与游客进行交流,销售、宣传地毯、花帽等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作者还可在店铺内现场制作地毯、花帽、艾德莱丝绸,制作的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讲解制作流程。这种做法既成功地吸引了游客们的注意力,又通过现场制作的方式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同时使游客们对于地毯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有所了解,有利于其传播及销售。

在制作及宣传、销售地毯、花帽、艾德莱丝绸等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过程中,这种将国家通用语言与销售、宣传地方特色民族手工艺品结合起来的做法,不仅可以使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得到传播,知名度得到普及,销售量有所提升;也能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和“语言扶贫”的政策,在弘扬和发展我们民族特色手工业的同时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

2.5 发挥在校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带动作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5]

发挥在校学生对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带动作用,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家中有在校学生的,当孩子节假日回家时,可由孩子担当家中的“小老师”教授家中的亲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这样便在各个山区少数民族家庭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氛围,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

2.6 利用新兴社交网络平台,为少数民族山区山民量身建立一个有关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微信公众号。

目前微信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通讯方式,其中很多企业、商家或个人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为自己做宣传,从而达到推广知名度或增加销售量等目的。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为新疆山区少数民族山民量身打造一个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均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有关,公众号建成后可让新疆山区少数民族山民使用微信关注此公众号,这样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则方便许多。

2.7 建立专业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广播、电视频道,建成后可在新疆山区少数民族山民工余饭后播放,为其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提供多种途径。[6]

猜你喜欢

山民样本量山区
一种基于进化算法的概化理论最佳样本量估计新方法:兼与三种传统方法比较*
网络Meta分析研究进展系列(二十):网络Meta分析的样本量计算及精确性评估
医学研究中样本量的选择
家系抽样大小对云南松遗传力估算的影响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新年
山区
忘记你
魔盒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