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乡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建设研究

2020-12-16杜秀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乡民语言文字学历

李 婕 杜秀丽

(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建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助力扶贫不同于一般的救济式扶贫,它能有效防止扶贫受益者对福利的过分依赖,并促进形成更文明、更加益贫的社会帮扶环境[1]。新时代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扶贫已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乡镇地区扶贫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新疆少数民族乡镇乡民的相关语言行为展开抽样调查,分析其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其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

1 抽样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我们选取新疆伊宁市的克伯克于孜乡为抽样调查地点,于2019年7月至2019年8月展开并顺利完成实地调研。

1.1 克伯克于孜乡简介

克伯克于孜乡地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东郊,距伊宁市区8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24000亩,由维、汉、哈、回、乌孜别克、塔塔尔、锡伯、柯尔克孜等8个民族组成,人口8699人。辖区内有三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全乡土地总面积24000亩,乡内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其中被调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及人口占比为:维吾尔族6350人,占全乡人口73%;哈萨克族261人,占全乡人口3%;其他民族(乌孜别克、塔塔尔、锡伯、柯尔克孜)87人,占全乡人口1%。该乡少数民族乡民以维吾尔族乡民居多,整个语言环境以维吾尔语为主,基本上全体少数民族乡民都会流利地使用维吾尔语,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能力较弱。

1.2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总样本量500个,其中维吾尔族440人、哈萨克族50人、乌孜别克族5人、柯尔克孜族5人、在调查样本总量中分别占比88%、10%、1%、1%。在年龄段分布上,18-35岁,200人,占样本总量的40%;36-50岁,200人,占样本总量的40%;51-65岁,100人,占样本总量的20%。

被调乡民学历分布如下:小学及以下程度183人、初中学历263人、高中或中专50人、大专以上4人,分别占比为样本总量的36.6%、52.6%、10%、0.8%。其中18-35岁少数民族乡民群体中:小学及以下学历29人、初中学历152人、高中或中专学历17人、大专以上学历4人,分别占该年龄段调查样本量的14.5%、76%、8.5%、1%。36-50岁少数民族乡民群体中:小学及以下学历66人、初中学历102人、高中或中专学历30人、大专以上学历4人,分别占该年龄段调查样本量的33%、51%、15%、1%。51-65岁少数民族乡民群体中:小学及以下学历88人、初中学历9人、高中或中专学历3人、无大专以上学历。分别占该年龄段调查样本量的88%、9%、3%、0%。综合分析来看,克伯克于孜乡少数民族乡民群体的学历水平均不高,学历主要集中小学和初中。

2 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2.1 语言使用模式情况

表一 少数民族乡民语言使用模式(N=500)

数据显示,被调维语尔族中单语人167人、双语人145人、多语人128人,在维吾尔族样本中占比分别为38%、33%、29%;被调哈萨克中单语人11人、多语39人,在哈萨克族样本中占比分别为22%、78%;被调乌孜别克族中单语人1人、多语人4人,在乌孜别克族样本占比分别为20%、80%;被调柯尔克孜族中单语人1人、多语人4人,在柯尔克孜族调查样本占比分别为20%、80%。从调查整体上看,在这个多民族语境中,双语或多语人占多数,单语人的比例比较低。从数据统计上来看,被调乡镇双语类型居多的是维/汉型,主要原因是维吾尔族人口占据多数,维吾尔语辐射能力较强所致。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乡镇内多语或双语人占多数,但从其语言熟练程度上看,少数民族乡民对母语十分熟练,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熟练程度较低。

2.2 语言能力情况

在对少数民族乡民的语言使用能力调查中,样本中能熟练使用母语的少数民族乡民500人,占样本总量100%;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调查中,选项设计为熟练、一般、不会,分别占比为26%、25%、49%。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乡民母语都掌握的很好,都能熟练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情况差强人意,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乡民只会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同外界的交流过少。

2.3 语言态度情况

在调查少数民族乡民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态度过程中,我们主要考察了调查对象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态度,其中持积极接受态度364人、持接受态度76人、持一般态度54人、持不接受态度6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73%、15%、1%、1%,可以看出被调乡镇少数民族乡民对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态度是积极接受的,这些认识是从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得到的工作机会,政府科技扶贫对自身的收入增加中感受到的[2],所以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持积极的态度: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可以增加收入的。

2.4 语言接触情况

在调查乡民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触频率上,选项设计为频繁、一般、偶尔,其中18-35岁调查样本中频繁接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95人,占比为48%;36-50岁调查样本中,频繁接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48人,占比为24%;51-65岁样本中,频繁接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8人,占比为8%。可以看出:18-35岁这个年龄段的少数民族乡民接触最高;51-65岁少数民族乡民群体的接触率最低。总体来看,少数民族乡民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触率并不是很好。我们认为这一方面说明乡政府对少数民族乡民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力度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乡民的语言生活比较单调,文化活动少,少数民族乡民积极主动接触外界的动力不足,生活范围半径小,与外界接触机率较低。

3 调查结果及原因探究

根据问卷抽样调查及走访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73%的少数民族乡民对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有积极的态度;少数民族乡民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触率较低;少数民族乡民能不同程度的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但从其语言模式的熟练程度上看,少数民族乡民都能熟练掌握母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熟练程度较低。

根据实地走访、问卷反馈情况统计,我们认为产生原因有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

3.1 内部因素

少数民族乡民群体文化水平低,少数民族乡民间的沟通很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导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率低,进而致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的农业技术培训和文化活动较少。少数民族乡民由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较弱无法走出乡镇,待在乡内生产生活,与外界的交流过少,未能充分认识到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积极作用,从而致使部分少数民族乡民学习动力不足,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接触不足。

3.2 外部因素

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地区语言环境相对单一。以本文调查点为例,该乡的整体语言环境以维吾尔语为主,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该乡维吾尔族聚居多,语言环境相对比较单一、少数民族乡民群体学历水平低,少数民族乡民间的沟通多用维吾尔语致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率低。本文抽样调查乡镇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养殖业,其经济的特点是分散经营,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状态,没有引进先进的农业、养殖业生产技术,同外界的交流少,在乡内维吾尔语已够用。

4 措施建议

要提高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我们认为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树立正确的语言态度、提高语言能力、促进语言接触。在解决中,我们建议首先要在乡镇内营造良好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氛围;在提升少数民族乡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培训工作中,根据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方案;通过推动经济发展来为少数民族乡镇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建设注入能量[3]。

4.1 宣传方式多样化

在实际的语言能力建设工作中,我们认为首先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地区内营造良好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氛围。第一步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少数民族乡民充分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价值[4]。在宣传工作中我们需要合理地利用资源,争取更多可以利用的渠道、平台来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宣传工作。

在公共服务场合例如:乡政府、医院、车站等大型人流活动场所发挥其宣传作用,放置显目的标语,增强少数民族乡民对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媒介中,将各级政府的政策方针通过电视和网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落实下来,尤其是党的惠民政策,少数民族乡民们为了有效落实这些好政策,也会积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除了传统的媒介,新媒体传播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之一,少数民族乡民普遍使用微信进行沟通交流,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通过创办微信公众号,发布与少数民族乡民切实相关的政策解读,以此发挥宣传作用。

4.2 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平台

语言环境是语言内化的前提[5],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树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资源的观念,大力开发和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资源,为少数民族乡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便利,构建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氛围。部分少数民族乡民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无法参与到市场竞争,选择留在乡里生活,网络学习资源平台能为其提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机会。随着手机的普及、自媒体的快速发展都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6],我们可以通过研发、推广“国语通”等网络学习平台,为少数民族乡民学习提供便利,使少数民族乡民可以在农闲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

4.3 立足实际需要,分类指导

针对乡内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我们认为,要加强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口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教学,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教师专业化的培训力度,教师自身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强、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特点,才能更好的带领乡内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针对少数民族青壮年乡民群体,我们应该在已有的夜校、集中学习的培训班的体系上我们应该更全面的立足于青壮年少数民族乡民的实际需求、立足于经济发展,将劳动技能培训与语言学习相结合。为使青壮年少数民族乡民群体在学到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各部门应因地制宜,积极为初、高中毕业的青壮年少数民族乡民创造学习机会,以提高少数民族青壮年乡民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实用型少数民族乡镇青壮年群体的工作技能为目标,积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发展。

针对中老年少数民族乡民群体,我们要根据中老年少数民族乡民群体的学习特点和基础水平的不同,多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的文化活动,丰富中老年少数民族乡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农闲时间组织中老年少数民族乡民参加唱红歌、观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电影等,在丰富中老年少数民族乡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增强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使用能力。

针对乡内少数民族基层干部,我们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训,在具体培训工作中,我们认为以行政村为单位展开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工作效果更好,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纳入乡镇少数民族行政工作人员理论学习任务中。在工作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成果,在落实“结对子”的工作中主动到农牧民家中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二是与乡镇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开展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职业技术培训,乡镇中传统农业、养殖业缺乏技术含量,无法为少数民族乡民带来创收,这需要农业技术人员自身具备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能走进田间地头普及农业知识;能及时把握新技术;能带领少数民族乡民增加产值。基于此,我们认为应该加大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外出培训的力度,送乡镇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去参加专业的农牧生产技术专业知识的培训,去生产先进农、牧业示范点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引进新设备新思路新方式。

4.4 以经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乡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

经济发展能促进少数民族乡民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接触。我们调研乡镇的少数民族有种植玫瑰花的传统,并且有少数民族乡民用种的玫瑰花制作花茶,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建设了花茶厂。目前,已逐渐研发多种花茶和果茶并销往各地,在提升收入的同时也为无业人员提供了岗位,少数民族乡民也因此切身感受到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增加收入的积极影响。这也为我们带来新启示:在带领乡镇少数民族脱贫中除了引进先进养殖、种植技术,也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和完善农副产品的产业链,布局特色产业小微工厂等,打造电商平台运营全乡农副产品,带动更多少数民族贫困户增收脱贫。少数民族乡民在切实感受到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带来经济收入,就会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充满动力。

猜你喜欢

乡民语言文字学历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路遇乡亲
膨胀学历
知识无力感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