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读《归去来兮辞》

2020-12-16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世俗田园陶渊明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陶渊明并不是不想做官,少年时的陶渊明像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产生了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拥有不屈于命运、敢于同天斗的雄心壮志。他的理想是实现他的“猛志”,与精卫、刑天等英雄人物流芳千古。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园日涉以成趣”“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有的欢乐是劫后余生的庆幸,有的是久别重逢的亲情的抚慰,有的是乐天安命的自我安慰。但这些远远不能真正治愈陶渊明心灵上的千疮百孔。

放弃理想的诗人内心是痛苦的,是理想信念毁灭的崩溃无奈之举,是无可奈何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认识越清醒,决定越决绝,失望就越彻底。“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是他辞官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没有人理解,无人想解,无人能解。这种痛苦和孤独在他与官场诀别之初应当更加强烈。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对自己误落尘网痛心疾首,迷途知返,“自免去职”,不是贬黜,是主动离职,是主观上对芸芸众生的世俗生活的摒弃,选择放弃世俗,就选择了孤独。

“或棹孤舟”,“怀良辰以孤往”,我们从多处看到他形单影只,寂寂而行。

“门虽设而常关”,“请息交以绝游”。其实也不是必须那么孤独,只是不愿庸俗。他关闭了大门和心门,选择了孤独。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选择一个人饮酒,目的是,说服自己要快乐,表现自己的开心,但终究还是输给了自己的内心。因为这是时代所带给他的无药可医的孤独。

孤独是智者的独欢,孤独的尽头是自由。

西哲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他若无法享受孤独,就不会喜欢自由,因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自由之境,并非遥不可及,“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它可以是独处时的一杯酒;“云无心以出岫”,它可以是日暮时的一片云;“鸟倦飞而知还”,它可以是一幅倦鸟归巢图……

陶渊明流连于大自然的万物中,它让我们在孤独至微的境地中澄怀观道,反省自己的灵魂,探究生命的本源,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在纠结与痛苦中自我救赎,最终超脱。

他来到田园,变成了一个自由的人,独立人格得到自由的伸展。虽处孤闷,也得自在;虽宿孤寂,也得自洽;虽游孤境,也得自由。生活的滋味,往往从孤独中可以寻得。独乐,是不为孤闷所困,也有心灵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迷惑,也有生命的自由。

这只归去的鸟,充分享受着田园宁静安谧自由的欢乐,那里再也没有尔虞我诈,也没有处心积虑,那一切的藩篱都已拆除;再也没有那种担惊受怕的惶恐和向乡里小人折腰的不堪,而只有那茕茕特立之人格。

蒋勋说:孤独是生命饱满的开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名叫孤独的花园。别人进不来,自己出不去,自己在花园里看花开花落……在这座花园中,我们赏玩它的阳光、雨露、草木,在抵抗了生命中所有的困境之后,撷走那属于自己的孤独之花,饱满而璀璨。

“独怆然而涕下”是一种悲古的孤独,“独坐敬亭山”是一种悠闲的孤独,“独钓寒江雪”是一种清寂的孤独,“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一种凄凉的孤独,“对影成三人”是一种高洁的孤独,而我最喜欢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那一种恬适的孤独。

心游孤境,无上自由。

猜你喜欢

世俗田园陶渊明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陶渊明 饮酒》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世俗的力量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