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非洲猪瘟的感染场及复产成功案例

2020-12-16张云鹏刘庆雨张志彬张树敏

养猪 2020年6期
关键词:圈舍猪瘟猪场

张云鹏,刘庆雨,张 琪,张 庆,张志彬,张树敏

(1.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4)

2018年8月1日,中国辽宁省沈阳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后经实验室确认,为中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传入我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1]。截至2019年4月22日,我国共发生129起非洲猪瘟疫情,累积捕杀生猪达到102万,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减少21%,生猪存栏比上年同期减少18.8%。2019年,全球多国非洲猪瘟疫情严重,其中亚洲国家有蒙古、越南、柬埔寨、韩国、菲律宾、朝鲜、老挝,日本也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1 案例

来自于一个规模200头能繁母猪种猪场的非洲猪瘟感染过程,主要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急性死亡期,该场2019年1月28日,首先是产房母猪出现个别食欲减退,高热,体温达到40 ℃以上,有呼吸道症状,个别出现出血点,皮肤发绀,使用抗生素肌注及腹腔注射无效,持续2天后,又因到仔猪断奶期,随后赶入妊娠母猪舍,3天后出现母猪死亡,鼻腔出血;产房仔猪高热,畏寒,扎堆,呼吸困难,浆液或黏液脓性结膜炎,4天后大批死亡;因疑似非洲猪瘟感染,未对死亡猪只进行剖检;感染圈舍临产母猪进入产房后高温、不食、产死胎,存活仔猪多为弱仔,出现神经症状、不食,随后2天内死亡;一个月内母猪及仔猪出现大批次死。出现疫情圈舍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阶段慢性死亡期,因猪场场区建设,中间为一条主路,最先死亡圈舍集中在场中主路以东,暴发疫情相关猪舍人员进行隔离,圈舍封闭,死亡猪只通过掩埋处理,1个月后死亡数量减少,此时猪场一半圈舍处于封闭状态,另一半场区人员控制流动,圈舍每2天消毒1次,进出圈舍更换衣物,鞋子;接下来2个月4个圈舍相继出现疫情,其中3个圈舍为一对夫妻工,工作是互相帮忙,最先出现为一个圈舍,最先发生单圈舍为圈舍中第1、2小圈,随即对发病小圈猪进行隔离,几天后相继死亡,原圈舍猪只进行无害化扑杀处理;第3圈舍因卖猪,个别在赶猪台进行称量体重后赶回原圈舍,本圈舍3~5天出现死亡。

第三阶段稳定期,2019年4月,仅剩一圈舍产房母猪15头及仔猪120头和另一舍30头左右后备母猪,直到10月未曾扩栏。

2 非洲猪瘟流行传播特点

2.1 历史

非洲猪瘟病毒最早发现在肯尼亚。根据全球流行情况,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局限非洲地区流行,主要流行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第二阶段是第一次传出非洲跨洲际流行,分别于1957年和1960年第一次和第二次逃离了非洲地区[1]。1957,病毒蔓延到非洲以外的欧洲(特别是葡萄牙)。自1960年代以来,意大利、西班牙、马耳他、撒丁岛、比利时和荷兰暴发了疫情[2]。1971,首次出现在古巴的西半球。随着40多万头猪的伤亡,该病才得到控制。20世纪70年代末,在巴西、多米尼加共和国、海地和古巴再次暴发。西半球,通过减少猪只数量才使该病得到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撒丁岛上的野猪外,该病在欧洲范围内已得到控制[3]。第三阶段是再一次传出非洲跨洲际流行,2007年引入高加索后迅速蔓延到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4],然后进入俄罗斯西南部,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它继续蔓延到乌克兰(2012年)和白俄罗斯(2013年)[5]。2014年,欧盟国家第一次通报疫情,主要发生在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6]。2017年,在捷克共和国和罗马尼亚首次报道[1-2]。2017年3月,俄罗斯东地区伊尔库茨克州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发生地距离我国较近,仅1 000千米左右[7]。

2.2 介绍

非洲猪瘟(ASF)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应报告的疾病。这种疾病在家猪中从慢性或持续感染到急性出血热的多种症状,并造成高达100%的死亡率[8]。它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Asfarviridae家族,Asfivirus属),属于大型(200纳米)、复杂、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9-10]。

2.3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的猪往往无明显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表现为食欲减退,高温(达40~42 ℃),扎堆,神经症状,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脓性分泌物,鼻孔出血,耳、背部皮肤发绀,偶尔出现呕吐和腹泻,血液学检测为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等[7,11]。临床症状出现后7~10天内发生死亡,死亡率高达100%。亚急性或慢性多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呼吸改变,关节肿大,跛行,皮肤溃疡,消瘦,病死率低[12]。根据临床症状及周围猪场存在感染病例,基本可以确定该场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2.4 传播方式

该疾病主要是由感染猪和易感猪之间或通过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猪肉产品的摄取直接接触传播。易感染的猪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动物或其液体,摄入受污染的动物饲料、猪肉或猪制品,或接触污染的表面或污染物(衣服、鞋类、车辆、农具等)而感染作为机械载体[13]。该病毒进入猪的入口通常是口服或经鼻,但也有报道其他途径,如皮肤、蜱叮咬或划痕[4]。该案例由于前期饲养员防控意识淡薄,在不知单圈舍感染非洲猪瘟的情况下,将不食母猪进行转群,加上人员流动,进一步扩大了感染范围,后期因人员安排问题由两人饲喂3个圈舍,而造成交叉感染。

2.5 潜伏期

非洲猪瘟有相对长的潜伏期,在此期间也可进行病毒传播。潜伏期持续时间越长,传播的风险越高。这可以在广泛的传播研究中得到证实,其中确定的最小潜伏期为6~7天,而最大潜伏期为20~40天[14-15]。在这个案例中看到,该猪场一个圈舍其中单圈栏出现临床症状后,对其进行隔离另一圈舍,最后相继死亡,没有幸存。因非洲猪瘟潜伏期较长,而在期间也存在传染,又不表现临床症状,很难确定未隔离猪是否已经感染,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该圈舍进行扑杀、封舍。

3 感染风险途径

3.1 售卖病猪的危险

在出现疫情的情况下,紧急卖猪使非洲猪瘟进一步传播。在一些发生疫区分析关键风险因素中也得到了相应的支持;相关疫情也主要发生在携带病猪车辆经过主交通干线和车辆经常出没地区[16];而这也可以从第二例疫情点看出,由辽宁沈阳到1 000多千米远的郑州。而在疫情暴发期间,一些在其附近有非洲猪瘟病例的散户也可能在他们的猪场发现任何疾病之前继续出售他们的猪。在这种情况下,含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极有可能已经流入当地市场。而该猪场在出现疫情前曾售卖过猪,而且周围猪场存在感染,拉猪车极有可能已经携带非洲猪瘟病毒。

3.2 管理疏漏

该场由于管理疏漏,外界进入圈舍物品及人员未曾消毒、隔离。饲料运输进入厂区也未消毒处理,而最近在中国暴发的大多数疫情都相距数千千米,这表明该疾病的传播可能与受污染的饲料有关。这个假设似乎是可能的,特别是非洲猪瘟病毒DNA已经在猪的饲料和饲料成分中发现[17]。另外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饲料成分至少有30天具有活的病毒病原[18],所以更加得注重饲料成为携带病毒的传染源。

3.3 蚊虫鼠传播

蚊蝇能够在接触被感染的血液后24小时将病毒机械传播,但只能通过摄入途径。此外,传染性病毒在这些果蝇中存活了至少两天[19]。Olesen等[20]表明喂食感染性血液的苍蝇体内可存活的非洲猪瘟病毒长达12小时,苍蝇被喂食感染血液3天内体内可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的DNA。这些结果表明,这些苍蝇可能会将病毒机械传播给易感宿主。虽然该场发生疫情为冬季,蚊虫较少,但也要注意预防由于蚊虫所带来的风险。另外应防止鼠类作为病毒机械传播的载体,做好灭鼠工作。

3.4 幸存猪的作用

经了解该场发病猪隔离舍存活下来1头长大二元母猪,外部特征偏向于大约克,采食正常,无明显临床特征。经查阅相关资料,幸存猪一般为亚临床感染和慢性感染,可持续感染持续数月,这可能有助于病毒传播,并在流行地区疾病持续性、散发性暴发和非洲猪瘟病毒引入无病区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病毒持续性和非洲猪瘟病毒向易感动物传播的研究很少。在欧洲一项猪体内试验,中度毒性病毒分离株的传染期为20~40天[4]。另外,Sanchez-Vizca í no等[21]指出,动物可能会发展成慢性形式的非洲猪瘟,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也可能感染特定物种。在Gallardo等[22]的研究中,与感染猪接触过的一头猪在感染后幸存了下来,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动物是否具有传播非洲猪瘟的能力。但是,在其他研究中,据观察,幸存者和接触者没有发生疾病传播,这表明幸存者在非洲猪瘟传播中的作用微不足道[23]。

4 为何存在幸存圈舍

非洲猪瘟影响畜群如下:所有猪场的感染风险相同,与畜群规模无关;感染风险随着猪群规模增加而增加,随着猪群规模减少而降低[16]。该场因前期猪场呈暴发性死亡,短时间内伤亡大量猪,后期单个圈舍出现问题多采用扑杀,无害化处理,又通过严格的管理及消毒措施,加上猪群总数量的减少,规模减小,从而幸存少量封闭圈舍的猪。

5 该场如何感染

经询问饲养员及查阅相关文献得知以下几点可能感染途径:一是猪场发病前几天售卖过肥育猪,拉猪车进入卖猪台外,而该场区以外猪场多已出现疫情;二是场区正常疾病伤亡猪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多为深坑掩埋,发病前期用过外界铲车,后询问该铲车曾为其他出现疫情猪场掩埋过死猪;三是发病前几天,有养殖人员辞职,牵扯到人员流动管理松懈;四是由于对疫情情况的未知,饲料原材料采购未经消毒处理、未对外界物品进入场区消毒、人员休假归来未进行隔离;五是未严格遵循一圈舍一人饲养,饲养员存在窜圈舍,进出圈舍未严格遵守更换衣物及鞋子。

6 讨论

6.1 严格的消毒制度

1)舍内消毒:圈舍保持每2天消毒1次,整场每3天大消毒1次;全场消毒用4种消毒药:戊二醛、邻苯基酚、过硫酸氢钾、次氯酸钠;一种熏蒸药(可带猪熏蒸),2~3天轮流使用;2)原先发病圈舍消毒:先用2%~4%火碱对场地和栏舍浸泡24小时,用消毒水进行冲洗,空舍1~2天后,进行火焰消毒,1周1次;3)舍外消毒:全场区大门口过道生石灰垫道,门口划分警戒线,禁止外来人员及车辆入内;4)堆粪场消毒:生石灰或粗盐覆盖及垫道;5)尸体处理场:火化后深埋;6)入场人员消毒:入场紫外臭氧消毒10分钟,洗澡,更衣(防护服),隔离3天;7)料库饲料消毒:下午上完料进料入库紫外臭氧消毒12小时;8)外来物品消毒:消毒室紫外臭氧消毒12小时。

6.2 严格的管理制度

1)禁止外来人员入内,本场所遇技术等问题由猪舍饲养人员操作处理;2)进出圈舍更换衣物、鞋子,禁止窜圈舍;3)建立独立通道,划定净区和污区;4)人车消毒处理;卖猪通过消毒好的车辆在2千米外的位置对接;5)所有与非洲猪瘟病猪接触的消耗品全部焚烧处理。

7 复产

该猪场于2019年4月左右猪场稳定,仅剩一圈舍产房母猪15头及仔猪120头和另一舍30头左右后备母猪,直到10月未曾扩栏。通过以上严格的消毒和管理制度,在10月开始复产,于2020年3月,能繁母猪达到92头,后备母猪123头,总存栏量1 500头左右,至今未出现非洲猪瘟感染情况,属于复产成功。

8 未来和展望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层出不穷的人类和动物疾病将对公共、牲畜健康、产品的贸易以及粮食安全构成持续威胁。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对猪肉需求的增长,刺激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其中非洲猪瘟疫情对于全球养猪业的发展影响比较严重。近年来,非洲猪瘟病毒也一直在向新地域扩散,2018年首次在中国出现,而中国养猪总量占全球养猪产量的一半,是全球最大的养猪国家,非洲猪瘟的出现对中国养猪业可以说有着较严重的打击。由于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并且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被感染的野猪,控制该病的唯一方法是与国际合作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病毒如何感染易感猪群及其流行病学的分析,对怎么预防疾病暴发并在暴发时立即并适当地进行检测和控制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非洲猪瘟病毒的潜在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进一步预防的疫情传播极为重要[1-2,7]。

猜你喜欢

圈舍猪瘟猪场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浅谈猪瘟防治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