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视角下贫困代际传递与阻断路径探究

2020-12-16许立捷

广东蚕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代际救助

许立捷

扶贫视角下贫困代际传递与阻断路径探究

许立捷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甘肃兰州730101)

结合近些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的经验,想要有效地消除相对贫困,关键点在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决定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完成的质量。文章分析了贫困代际传递产生、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探讨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救助政策改革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帮助。

扶贫工作;贫困代际传递;阻断

贫困是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近些年来持续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一方面是为贫困阶层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深层次上则是消除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隐患。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面对的贫困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探讨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路径对于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1 贫困代际传递的产生、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1.1 贫困代际传递的产生以及作用机制

美国经济学家通过对贫困群体长期贫困问题的研究,指出了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Nurkse对贫困代际传递做出首个概念界定,即父辈的贫困状态或是潜在的贫困因素导致子辈也陷入贫困。此后,针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形成了多种解释性理论,包括社会排斥论、素质贫困论、功能贫困论等。Stenberg从文化、经济以及国家政策3个角度对过去形成的理论学说进行总结整理,得出了3个关键性结论:(1)贫困文化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2)人力资源对贫困代机传递有着深刻的影响。(3)社会成员对福利的依赖性也会造成贫困代际传递。

从本质上来看,贫困代际传递反映的是社会地位的再生产,即父辈的社会地位延续到子辈。根据孙远太和刘成军的研究,贫困因素是通过结构机制和文化机制实现代际传递的,其中主要的结构性因素就是社会地位,同处一个社会的不同阶层所拥有和支配的社会资源是不同的,因此在社会地位的再生产方面也表现出相应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贫困代际传递和文化再生产存在紧密联系,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同样起源于家庭文化的差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质量必然无法与富裕家庭相企及。

1.2 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它们的共同作用造成了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将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以下几类。

(1)人口与健康因素。健康对卫生、人力资源的分配以及下一代的收入都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导致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最普遍的有以下几点:疾病冲击导致的健康问题,当父辈受到疾病困扰时,家庭的经济负担必然落到子辈肩上,如此就会对子辈的生活状况产生影响。而且父辈的不良行为也会影响到子辈的健康状况,导致子辈健康人力资源的减少;再有就是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家庭贫困会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以及情绪养成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形成自卑、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而消极的认知结果以及情绪化则是社会行为问题的主要诱因。

(2)教育因素。因教育引起的贫困代际传递包括自然效应和后天效应两种机制,前者是指子女天生被父母所赋予的内在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代际教育传递,后者是指父母通过教育投资、改善家庭环境等方式对子女上学产生的因果效应。父母教育在经济地位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孩子所具备的竞争力也不足,进而无法就业或是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岗位。简单来讲,父辈贫困影响教育水平,导致孩子在成年后陷入贫困。

(3)社会关系网络因素。相较而言,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子女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更少,无法支撑其实现自身的经济潜力,进而导致贫困在家庭内部传递。从代际流动水平方面来看,家庭背景对16岁后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现象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前社会背景下,家庭收入与孩子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断加深,教育水平决定了人力资本。同时,家庭收入与孩子的认知能力也具有关系,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更愿意在孩子身上进行更多的投资。换而言之,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获得财富的机会更高。

(4)生活环境因素。现有研究表明贫困基层的代际传递存在一定的空间维度,即贫困家庭或贫困社区长大的孩子会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可能继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原因在于和贫困人口生活在一起,会对低收入个人的行为、性格以及福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往往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取决于父辈。而且年轻人的邻里关系对其收入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2 基于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社会救助政策改革路径

结合近些年我国扶贫工作经验可知,贫困代际传递是普遍存在的,对个体发展以及社会运行都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如此才能使社会真正的趋向于公平正义。

2.1 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目标定位进行拓展

在开展社会救助的过程中,必须精准把握目标定位,确保实施的成效。过去实施的社会救助通常聚焦于贫困现象,盲目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视了贫困代际传递。因此现阶段应将有未成年子女贫困和贫困边缘家庭、困境儿童等纳入社会救助的范畴之内。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针对有未成年子女的贫困家庭或是出于贫困边缘的家庭,要实施补偿教育政策,以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出身于困境的儿童,则要落实福利政策,针对性的出台救助措施,如多层次津贴、社工服务、社区支持等。

2.2 对社会救助的实施标准进行完善

首先,适当放宽社会救助政策的资格标准,将农民工群体囊括进去,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其次则是要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给付标准,优化调整机制,使更多的贫困群体可以享受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解决农民工救助困难的问题,我国前些年推动了户籍制度改革,建构了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使得持有居住证的人口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福利。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给付标准,即以人均收入或是收入中位值的一定比例作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未成年子女的贫困家庭,还增设了教育特别补助金。

2.3 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内容体系进行完善

一方面,建立分配救助机制,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救助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发展社会救助服务,形成健全的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在实施社会救助时,要对目标对象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救助方式,除了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之外,还应发展综合性的社会支持救助,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实施现金实物、社会救助服务等多种方式的救助,包括社会融入、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例如,对于有未成年子女的贫困家庭,应针对性的采取课业辅导、技能培训、成长支持等救助手段。针对失业的问题,应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扶助,帮助其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

3 小结

在新时期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将注意力从消除贫困现象转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综合性的社会救助帮助贫困家庭走出困境,融入社会,如此才能真正地消灭贫困,提高扶贫工作的成效,促进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1]孙远太.基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救助政策改革[J].理论月刊,2017(1):141-146.

[2]梁辉,郑婷婷.农户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研究——基于家庭发展能力的视角[J].人口与社会,2019,35(1):74-84,110.

[3]区小兰,何玲玲.破解深度贫困人口精神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研究——基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视角[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106-112.

2019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贫困代际传递与阻断路径研究》(NO:SH137),此文章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许立捷(1978- ),男,甘肃靖远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育学。

D632.4

A

2095-1205(2020)03-136-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3.78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代际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水下救助抢险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