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2020-12-16赵海廷
赵海廷
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赵海廷
(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政府水务站北京102107)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村生产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为农民生产增收、农业发展增效做出有效支持,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和设施配备,但水利投入方面却很不如人意。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依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改革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的缺失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经验,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农业;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灌溉
农田的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关乎到农村农业的发展,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改革后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的迫切要求;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1]。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管理运作不合理、投入机制不全面、田间设备配置不齐全、建设发展基础不牢固、和与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不相符等。
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还没有全部配套,固有的水利设施已经老化;有的灌区缺乏田间工程;有的有灌无排,再加上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不足,极端自然灾害的频发和管理措施不力、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这使对于已经投资建设的工程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 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要内容有改良土壤质量扩大农田面积、整修田间灌溉系统合理规划区域划分、平整可耕种土地,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的建设是通过基本采取相对应的水利建设措施和修建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对不同地区根据地域情况进行对应的水利条件改良,调节科学有效的农田灌溉用水分情况,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为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提供必要条件,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稳定。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目的是用蓄水、引水、灌溉等方法措施有效地调节农田用水分的分布情况,满足农作物生长的基本用水需求,有效改良土壤质量;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采取跨流域调水、蓄水引水等有效措施调节水资源并合理利用水资源,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
为增加农业收入,就要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必需的农业投入。建设高产稳定、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通过兴修包括除涝防灾、排水灌溉等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进一步完善与更新现有灌溉排水设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加强管理,提高工程效益,在管理安排方面也要做一定的投入。
除此之外,还要推广农业新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发展低造价的滴灌等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等,这类投入可以逐步实现农田灌排工程施工机械化和管理运用自动化,有效地提高灌溉效率。但是新修水利设施工程的建设投入造价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所需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支持也更多[2]。
图1
2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分析
投入不足是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主要原因。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但国家的补助只用于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大江大河的治理,小型的农田水利建设,几乎全部由农民负担。70年代,对于农田水利建设采取的投入形式仍旧是农民出力,但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都给予了一定的补助。8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制度的转换,国家减少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这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状况恶化,水利建设设施不足。90年代,农田水利建设体制进行了初步的改革,随着各地日益加剧的水利设施失修问题对农业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来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中,在农田水利建设设施设备方面,一些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逐渐变成了个别百姓的私有物品,水利设施的投资主体也从政府逐渐变成了单一的收益农户。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投资于农田水利设施产生的政治影响不如投资城市中的其他产业,哪怕经济上的收益率低,但带来的政治影响是比较高的。在经济角度上农业人口众多,投资收益不明显,且很少有单个农户用到一条灌溉支渠的情况,农民的投资往往是极少的[3]。
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长期的运作效果才能看到收益,且就算有收益,经济效益也不高,这就使得农民缺乏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极大地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与维护管理的项目实施和完善落实,导致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出现失修老化的情况。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支出是需要地方政府财政长期进行资金补助的,而农民投入减少,使得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投入建设资金和基础劳力出现紧缺的情况。现在很多农民普遍性地选择进城打工挣钱,这就导致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甚至是空缺,从而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劳动力投入。
图2
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资金会被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单位的组织管理的费用支出上,是因为水利建设没能引入新的投入。控制水费价格,充分发挥供水需求的调节作用,有效节约水资源,确定明确合理的水价并进行公开,实行资金透明,对所用水量的水费、水价进行公示的方法,减少在收取水费时出现的乱收、截留、挪用等现象发生,减轻农民因不合理收取水费的经济负担。让农民得到水利建设的好处,达到水利建设的目的,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也会增加,农民们对于水利建设也是支持和欢迎的,从而能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性发展,改革农业生产类型,达到农村农业经济稳定且高效的发展,通过完善的水利建设系统,稳固农业经济的稳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财政上的扶持力度,维护乡村稳定和城乡发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从农村利益出发,总结农田水利建设在管理与体制改革上的经验,把小型的农村水利设施纳入公共财政扶持的范围之内,从而使农田水利建设在财政支出方面得到有效的基本保障。水利建设投资渠道有很多,如政府分配的水利建设基金、金融机构的贷款及其他的社会资金,由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公益性比较强,对于收益性小的项目社会资金往往不愿意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仍旧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资金投入来源。
遵循渠道规划不乱,设施用途不变,各司其职的工作原则,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设施的资金投入,确保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对地方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达到能够让人民受益够的效果,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切实抓好现有农田水利建设的所有权,落实相关的管理责任,还要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运行管理的有效配置,明确在水利建设方面各部门的职能与分工[4]。
[1]魏丽辉.浅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3(2):270.
[2]毛艳凤.概评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10):309-310.
[3]唐忠.加强农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研究[C].
[4]孙玉国.新形势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1):219.
F323.213
A
2095-1205(2020)03-28-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