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陆县玉米黏虫的发生与防治

2020-12-16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2期
关键词:黏虫植保幼虫

梁 斌

(平陆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平陆 044300)

黏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暴发性害虫,又名行军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具有发生范围广、扩散速度快、为害损失大的特点,极易暴发成灾。黏虫一直是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一般减产20%~40%,甚至绝收。

1 危害症状

黏虫以幼虫暴食叶片造成危害,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作物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2 发生趋势

黏虫又称五色虫、行军虫、夜盗虫,幼虫多在上午10时以前和傍晚取食危害,幼虫具有群集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主要危害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危害时幼虫将玉米叶片咬成孔洞,严重时在一夜之间能把玉米吃光,造成缺苗断垄,甚至绝产。

6月下旬平陆县玉米黏虫呈现高发、局部重发态势,据调查,除2013年山西省黏虫发生严重外,近10年没有目前发生这么严重。二代黏虫蛾高峰期在7月27日、28日,三代黏虫危害高峰期在8月5日之后。为害作物以玉米为主,谷子、大豆地也有发现。严重地块黏虫危害单株玉米最高达到21头,80%左右的玉米植株受害。

3 发生特点

发生分布广,虫情程度重。全县多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虫口密度在10~100头/百株,平均20头/百株左右;被害植株8%~80%不等,平均50%左右;重发区集中在平川地水分条件好的地块、种植密度高、长势弱、播种晚的发生重。虫龄不齐,1~5龄均有发现。

4 发生原因

4.1 生态因素

二代黏虫主发区小麦基本收获完毕,孵化后的二代黏虫幼虫会在玉米、谷子等大秋作物田为害,黏虫发生期正好为夏玉米苗期,寄主条件利于二代黏虫的发生为害。

4.2 环境条件对黏虫发生有利

小麦机械收获高留茬及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为黏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4.3 气象条件对黏虫发生有利

6月初—18日,平陆县降水偏少25%~80%,不利于一代黏虫成虫降落与二代幼虫生长发育。6月底出现较强降水天气过程,一代成虫随下沉气流增多而大量降落,二代幼虫暴发为害夏玉米。

4.4 管理因素

2019年玉米长势良好,植株高大,寄主条件适宜二代黏虫发生、发育。个别地块草荒严重,使一代黏虫的卵块直接产到玉米田里。

5 防治策略

5.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

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要从确保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来认识黏虫、草地螟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暴发性害虫防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方针,适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5.2 加强虫情监测预报

7月下旬—8月上旬是三代黏虫幼虫发生危害高峰期,要加大监测力度,增加调查频次,特别要关注强对流天气,强风大雨后要及时调查玉米三代黏虫情况,准确掌握虫情动态,及时发布虫情信息,一旦达到防治指标,积极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带动群防群治,力争将黏虫危害控制到最低程度。

5.3 组织群防联防,保证防治成效

由于黏虫具有群体迁移性、突发生和暴食性,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将会造成多次重复防治,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难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为此,要开展统防统治,即统一组织、同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防治,要配齐喷药设备和物资,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在当地迅速形成群治联防的工作态势。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为防治重点,同时要对路边、农田地头、村村之间、屯屯之间公路或作业路等害虫迁移途经地段进行防治,做到不留死角,确保防虫工作成效。

5.4 推进高效植保机械

采取多种措施,推进作业效率高、雾化效果好、农药用量少的高效植保机械。加大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等老旧机械淘汰力度,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的示范作业,推广应用新型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5.5 加大科学用药培训

以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强培训,全面提升用药主体素质。一是深入农药安全使用培训活动。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多内容的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培训和植保机械维修使用技术培训。二是对全市植保技术人员开展病虫监测、绿色防控、农药减量等技术培训,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5.6 具体防治措施

5.6.1 防治时期

由于玉米黏虫是一种“爆发”性的害虫,因此,对玉米黏虫的防治应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及时监测田间虫情发生动态,早发现,早防治,当百株玉米有黏虫30头以上时立即防治,尽量把玉米黏虫防治在3龄以前(黏虫在5~6龄为暴食期,因此防治适期要在4龄之前),施药以9时前、18时后幼虫取食高发时间为宜,重点喷洒植株叶片尤其芯叶上。

幼虫最佳的检测方法如下:玉米田块用一块2 m×1 m白色不透明的塑料布,放在玉米两垄沟中间,然后将玉米植株抚弯反复拍打数次后,在塑料布上检查,可见有1~2龄幼虫落到塑料布上,检查数量;调查草荒较重的玉米地块,先将塑料布放在稗草下面,将稗草抚弯反复拍打数次,再检查幼虫数量,然后再如以上方法调查玉米植株上的黏虫数量,二者之和可以得出玉米田块的幼虫数量。5.6.2 农业防治

适时早间苗、定苗,一般在幼苗3~4片叶进行间苗,去弱苗,留壮苗。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没有使用化学除草药剂的,头遍铲趟后,每隔10~12 d铲趟1次,做到三铲三趟;使用除草剂的可趟2遍。玉米7~9叶期或拔节前进行,追肥总氮肥量的75%~80%,追肥部位离植株10~15 cm,深度8~10 cm。抓好除草工作,控制草荒,破坏玉米黏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源。

5.6.3 生物防治

在玉米黏虫产卵始盛期挂放寄生赤眼蜂,或每0.067 hm2用8 000IU/mL的苏云金杆菌110 mL或100×108孢子/g球孢白僵菌600~800 mL兑水30 kg均匀喷雾。

5.6.4 人工捕杀

田间发现被害株(叶片缺刻,有粪便),早晚人工捕杀幼虫。

5.6.5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糖醋液诱杀成虫,用糖醋酒液或其他发酵有甜酸味的食物按一定的比例配成诱液,再加入少量敌百虫,将诱液放入盆内。每天傍晚打开盖子,将诱液置于田间距地面1 m处,次日早晨取回诱盆取出蛾子并加盖,以防诱液蒸发。2~3 d加一次诱液,5 d换1次,连续 16~20 d。

5.6.6 化学防治

叶面喷雾:每0.067 hm2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30 mL兑水30 kg均匀喷雾,或选择速效性杀虫剂喷洒,例如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功夫+甲维盐、氟铃脲+高效氯氰菊酯。不要单独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脲、抑食肼等缓效性杀虫剂。一般选择早晚幼虫取食的高发时间,喷药部位尽量施药在玉米心叶。黏虫有受惊落地的习性,要注意喷洒地表。还要喷洒地边路旁的杂草。撒施毒土:每0.067 hm2用48%毒死蜱乳油100~150 g适量加水,拌砂土40~50 kg扬撒于玉米心叶内,既可保护天敌,又可兼防玉米螟。注意科学施药。防治药剂需交替使用,并严格根据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开展防治,注意安全间隔期,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农药。喷药时一定要戴上防护手套、口罩等,做好防护工作,确保施药人员安全。

猜你喜欢

黏虫植保幼虫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不同饲料对黏虫繁殖力的影响
洛阳市科技特派员到偃师市开展科技服务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植保机
无怨无悔四十载 植保战线展芳华——访山西省太原市植保植检站副站长何淑青
陆良县黏虫种群监测与卵巢发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