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智育与德育平衡,打造班级共同体
2020-12-16宋慈艳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宋慈艳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班级共同体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营造具有正义、友爱的班级成长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有益发展。班主任需要反思:怎样来打造班级共同体?过于强调智育,忽视德育的学习、实践,反而让班级管理陷入“失控”局面。为此,笔者以班级共同体为视角,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一、开展正义教育,在班级生活中明白是非
什么是正义?如果说班级学生中有自私、冷漠、疏离现象,那正义教育能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友好、和谐、秩序。将每个学生都纳入班级共同体中,培养学生的正义价值。班主任要首先践行公正意识,以身作则,率先示范。通常,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掌握着教育等物质、精神资源,如何分配给学生,由班主任来定。如果分配不公正,必然会引发其他学生的不满。班主任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敏感性,树立公正意识。同时,对于教师的权威,也需要建立在班级正义的基础上。班主任不能是“独裁者”,而应是“引导者”“伴奏者”“服务者”角色,班主任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维护班级的正义,才能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权威。同样,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正义感。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班主任的权威命令被看作公正,即便是“不平等”的命令,也会认为是公正的。如对于说谎、偷窃行为,如果不进行批评、惩罚,则对于低年级学生会认为是“允许”的。在中年级学生群体中,“平等”要高于权威,追求行为动机,不在只受到奖励、惩罚的影响,而是道德行为本身。如在班级公共活动中,异质学生在交往中有自己的见解,对正义有诉求,则会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或冲突。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无约束的协商”条件,让班级管理充满公正感。
对高年级学生群体,不再追求“绝对平等”,关于公正,并非意味着完全服从同一规则,而是考虑“公道”。如高年级学生懂得对平等的补偿,理解“弱势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既要懂得尊重别人,减少误解、嘲笑,还要注重道德平衡的协作,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如在日常班级活动中,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张扬儿童个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性,以共同体为目标,来规范和约束学生,让学生适应班级共同体,培养公共精神。
二、增进友爱教育,让学生之间能友好相处
友爱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家庭生活里,以血亲关系相处,而在社会中以朋友关系相处。友爱教育是构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友爱教育,让学生认识友爱关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平等交往、和谐相处。在班级共同体建设中,班主任要确立友爱教育目标,让每个学生能够从班级生活、学习中认识友爱,践行友爱。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竞争意识很强,在情感上相对脆弱、易被人际关系问题困扰。如在班级管理中,常会有一些学生与其他同学关系不和,被他人嘲笑、起绰号、不被他人理解,在班级活动中遇到麻烦,没有知心朋友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友爱教育缺失存在较大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如果学生缺失同情心,猜忌、嫉妒,则很难营造良好的班级育人环境。为此,展开友爱教育,班主任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通过“关心”来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将班级生活中的“伤害与受伤”转换为“关心与被关心”关系,引导广大学生“相亲相爱”,去践行“关心”,懂得“关心”的方法,去抚慰其他学生的心灵。道德养成需要循序渐进发展,班主任在友爱教育实践中,要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鼓励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交往,让同学在谦让、友善中体验友情;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班主任要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难题,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活学生不断进取的态度,让每个学生乐学、开朗、合群、自立。
三、确立合作意识,促进个性与群性同发展
班主任在平衡智育与德育关系时,要明确合作意识,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还要兼顾班集体的群性,实现两者的协同。班级共同体对教师而言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对学生而言是学习本领、发展人格的地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意识,强调班级学生要多互动、多交流,共同成长。班主任要积极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协作。在合作学习中,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异质性,明确小组目标、个体责任、均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在班级活动中,要引入合理分工,制定激励措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通过关爱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重构智育与德育平衡,有助于学生获得正面的品格教育,才能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