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蓝耳病免疫失败原因与对策

2020-12-16赵玉军

中国畜禽种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母源耳病猪群

赵玉军

(河南省开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475000)

1 猪蓝耳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剖析

1.1 母源抗体问题

通常当母猪在孕期接种蓝耳疫苗后,其新生仔猪即可被动获得母源抗体,但存在部分仔猪母源抗体水平较弱,对蓝耳病毒缺乏有效抵抗力,免疫蓝耳疫苗后将削弱母源抗体与抗原的抵抗力,致使仔猪感染病毒。

1.2 免疫抑制与潜伏期

针对部分患有猪瘟、流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以及伴有妊娠、营养不良等应激反应的猪群,接种蓝耳疫苗后易增加免疫失败概率,削弱疫苗保护力。同时,倘若猪群在接种疫苗时已处于蓝耳病潜伏期,或在免疫空窗期感染强毒,也有可能在接种疫苗后发病。

1.3 疫苗质量问题

接种蓝耳疫苗可使生猪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但蓝耳疫苗的质量成为影响免疫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倘若选取含有强毒的疫苗或疫苗中抗原含量较低,易造成免疫失败,并且增加猪场爆发蓝耳病的概率。同时,由于蓝耳病毒易发生变异,倘若未能选取恰当类型疫苗,同样无法起到对生猪的保护作用。

1.4 动物免疫应答能力

猪群的健康状况与其免疫功能存在密切关联,对于免疫应答会产生直接影响,针对健康状况较差、免疫功能低下的猪群接种疫苗,易增加免疫失败概率。同时,诸如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免疫抑制性疾病,将对生猪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削弱其免疫应答能力,这类猪群在接受免疫注射后产生的抗体不足以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2 提高猪蓝耳病免疫成功率的对策

2.1 实行免疫抗体监测

动物疫病监测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技术举措,对此应建立猪蓝耳病免疫抗体监测系统,借助长期性、连续性监测确保及时掌握猪蓝耳病的流行趋势与发生规律,便于提前制定防治措施,合理控制疫情传播范围,抗体水平较低的生猪要及时补免,提高猪蓝耳病免疫质量。同时,要求猪场定期开展猪蓝耳病抗体水平自检工作,选取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母猪、种公猪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并严格记录母猪流产率、返情率、呼吸道疾病发生率,确保实现疫情及早发现与及时治疗。

2.2 健全疫情防控措施

针对猪场生产的各关键节点推行相应防控措施,如在母猪怀孕后期可选用1kg/t 包被替米考星、1kg/t 黄芪多糖添加在饲料中、连续添加15d,加强对母猪的营养管理,提高机体免疫力。在猪群接种蓝耳疫苗前将20%包被替米考星、黄芪多糖添加在饲料中,连续施加15d,有效抑制病毒与细菌继发感染问题。针对正处于蓝耳病爆发状态下的猪场,可在水中添加50%卡巴匹林钙、电解多维、葡萄糖溶液、连续添加2~3d,并在饲料中添加20%包被替米考星、黄芪多糖、10%多西环素可溶性粉、连续添加5~7d,帮助生猪快速恢复采食量,提高免疫成功率[1]。

2.3 执行规范免疫操作

规模养猪场应依据国家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厅发布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针对不同日龄生猪分别做好猪瘟、猪肺疫、伪狂犬、口蹄疫等基础免疫工作,严格依照规范化免疫操作程序执行,杜绝针头多次使用,实现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有效预防。同时,对疫苗运输环节需建立全过程冷链体系,严格遵循疫苗存储、运输要求,落实各环节的监管工作,进一步提升疫苗质量。

2.4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日常饲养管理需加强猪舍养殖环境、温湿度与通风管理工作,营造舒适的饲养环境,防止猪群发生应激反应,并将多种维生素添加在饲料中,增强生猪机体免疫力与疾病抵抗力,强化免疫功效。同时还需落实消毒灭源工作,严格执行定期消毒制度,严格消毒生猪排泄物、食槽、水槽、物资运输车辆、出入人员,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对猪蓝耳病进行有效预防,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提升免疫成功率。

3 结论

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病死率超过50%,对母猪、育肥猪等群体同样具有严重威胁。鉴于该疫病在免疫后仍具有一定的发病率,务必要明确掌握引发免疫失败的多重因素,采用合理监测、防控、免疫与管理措施予以防范,进一步提高免疫质量与成功率。

猜你喜欢

母源耳病猪群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H5、H7亚型禽流感母源抗体对蛋雏鸡首免日龄的影响
猪蓝耳病临床诊断与综合防治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sncRNAs调控植入前胚胎母源因子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滑液囊支原体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猪蓝耳病发病的特点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