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扫描受检者敏感器官体表辐射量及防护措施的初步分析
2020-12-16梁耘
梁 耘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广西 百色 533000)
CT扫描设备可以对不同的组织受X光吸收差异展开成像基础,扫描中会生成X光。根据相关临床研究发现,CT扫描辐射计量约占医院有关辐射计量的50%左右,也是医源性辐射的主要源。国际放射防护组织认为,X光计量每增加1mSv,就会增加0.05‰的恶性肿瘤发生率,为此CT检查有致癌的风险,在CT扫描中应该尽量缩小患者的受照计量[1]。热释光计量对于辐射计量的测量有着较高的精确性,为此,在探究分析头部CT扫描受检者敏感器官体表辐射量及防护措施,需要借助热释光计量计,以此为头部CT扫描防护措施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设备
此次研究采用两台CT设备,其型号256CT由GE公司所生产,128CT由西门子公司生产,扫描部位围绕人体模型头部中心为主。X线计量借助热释光剂量计测量法。热释光测量计主要由LiF粉末构成,根据标准流程退火后将其装置于密封的塑料管之中。人体模型防护采用0.5mmPb铅当量的铅衣。
1.2 方法
应用头部常规Sequence序列对CT人体模型实施扫描。热释光剂量计的布置,在CT人体模型头顶部至会阴部与背侧对应的皮肤表面,设置热释光剂量计,共计101个,直接照射区域放置热释光剂量计共计11个,将其放置于头顶部、眉上、眼睛等位置。颈部放置热释光剂量计共计9个,将其放置于腮腺、甲状腺等位置。躯干共放置81个热释光剂量计,将其置于胸腺、乳腺、肝门、肾脏等平面部位。在人体模型并为加之任何防护的一组、戴有铅围脖盖铅衣的二组以及戴有铅围脖穿无袖铅衣的三组防护状况下展开头部CT扫描,扫描完毕后将热释光剂量计回收[2]。
1.3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式,对三组人体模型敏感器官区域的辐射计量展开对比,组间分别应用SNK方法,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剂量报告、直接照射部分与本底辐射计量的分析
第一代双源CT对人体模型展开常规头部CT扫描,一、二以及三组计量报告容积CT计量指数值44.04mGy,计量长度乘积为632mGy。热释光剂量计本底测量值0.070mGy。一、二以及三组直接照射部分的辐射计量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颈部、甲状腺、体部腹侧以及背部辐射计量情况分析
颈部铅围脖保护区域一、二三组的辐射值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部腹侧区域一组辐射计量相比于二组与三组差异较大,组间对比P<0.05,证实差异性存在,而二、三组辐射计量相当,组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体背部区域一组明显大于二组、三组,且二组大于三组,组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
3 讨论
X线扶着的生物效应主要以随机与非随机效应为主。任何的细微辐射计量都有可能诱发随机效应,不会受计量阈值影响,其发生几率较低;而针对非随机效应的阈值情况,辐射损伤会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可见,CT扫描的X线防护是十分重要的。X线辐射防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非随机效应的发生,从而减少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根据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的基本要求指出,在CT检查过程中,应该做好非检查部位的防护措施,合理应用防护工具与辅助防护工具,如铅橡胶、铅围裙、铅橡胶颈套、铅橡胶帽子等。如何降低或者避免受检者敏感器官引发非随机效应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
此次通过对人体模型展开CT头部扫描,对不同防护措施情况下各个敏感器官的辐射计量展开测量,希望获得最适合的防护措施。当前,CT检查过程中,患者接受辐射剂量主要以直接测量方法与间接测量方法为主导。直接测量方法借助含有金属氧化物粉末的热释光剂量计实施测量,根据有关临床研究证明,热释光剂量计对图像效果并无影响,测量辐射计量有着较高的依赖性。间接计算法所获得的有效辐射计量精确度为40%左右[3]。
此次研究结果,头部CT扫描后计量参数表明一、二、三组直接照射位置的辐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铅围脖保护区域一、二三组的辐射值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部腹侧区域一组辐射计量相比于二组与三组差异较大,组间对比P<0.05,证实差异性存在,而二、三组辐射计量相当,组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体背部区域一组明显大于二组、三组,且二组大于三组,组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可见,受检者戴有铅围脖与穿铅衣后,才能有效减少非受检部位敏感器官的辐射计量,从而发挥防护左右。此次研究结果与夏春潮、蒲进、李磊等人研究结果相同[4],说明此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头部CT扫描过程中,铅围脖联合铅衣的方式与固有的铅衣覆盖方式相比,患者非受检部位敏感器官X光辐射计量明显降低,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