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12-16张继平
张继平
(湖南省凤凰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416200)
孔雀组织滴虫病又称传染性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组织滴虫引起的一种孔雀寄生虫病。该病多发生于脏乱、潮湿的饲养环境中,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稀便,严重时伴有便血,且如不能及时施治,死亡率较高。因此,孔雀组织滴虫病不仅对孔雀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严重威胁,还可对孔雀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由于组织滴虫的虫体对正常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不能在正常外界环境中长期存活,而异刺线虫可作为组织滴虫的中间宿主,组织滴虫的虫体可随异刺线虫虫卵排出,并对孔雀的饲料和水源进行污染[1]。而孔雀组织滴虫病的主要发病原因采食了被异刺线虫及其虫卵污染的饲料和水源,造成孔雀的消化道被污染,导致孔雀组织滴虫病的发生。
2 流行特点
孔雀组织滴虫病没有明显的四季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多发于脏乱、潮湿的饲养环境中。此外,有研究表明,30~100日龄的孔雀较其他日龄的孔雀发病率高。
3 临床症状
患孔雀组织滴虫病的孔雀发病初期精神沉郁,闭眼呆立,采食量和饮水量降低,甚至废绝,排白色或黄绿色的稀水样便,患病严重的孔雀会出现排血便现象。患孔雀组织滴虫病的孔雀发病后期全身症状加重,消瘦,贫血,羽毛杂乱、无光泽,且陆续发生死亡[2]。
4 病理变化
孔雀组织滴虫病主要可造成孔雀的盲肠和肝脏的病变。患孔雀组织滴虫病的孔雀的盲肠肿大,且肠壁肥厚、坚硬,肠壁上布满大量的直径为2~4mm的溃疡灶。盲肠内的内容物呈干燥、结实的干酪样的凝固栓子,堵塞子盲肠腔内。盲肠内的凝固栓子的切面呈同心层状,中心为红色的血凝块,外面包裹着灰色或淡黄色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患孔雀组织滴虫病的孔雀的肝脏的表面散在或密布淡黄色或淡绿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特征性坏死灶,坏死灶的中间凹陷、边缘隆起。
5 诊断
(1)生物显微镜检查:收集患病孔雀的盲肠内容物,并用适当的40℃的0.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后,应用生物显微镜进行观察。在生物显微镜下,组织滴虫长度可达8~12mm,且呈钟摆状运动。
(2)根据患病孔雀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中的典型症状进行诊断。此外,在进行诊断时应注意孔雀组织滴虫病与盲肠球虫病进行区分。
6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防治措施
6.1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治疗措施
可在孔雀的饲料、饮水中添加药物,或对孔雀组织滴虫病进行治疗。
(1)呋喃唑酮,用法用量:200~400mg/kg(拌料),连续饲喂 4~5d。
(2)盐酸小檗碱,用法用量:0.2~0.6g/kg(体重),每日1次,连续口服3~5d。
(3)甲硝唑,用法用量:250mg/kg(拌料),连续饲喂5~8d。
(4)地美硝唑,用法用量:用饮用水按1:20的固液比进行混饮,连续混饮7~14d。
(5)常山80g,黄芩、地榆、青蒿、白芍和柴胡各40g,甘草20g,研磨后混匀,用法用量:3g/只,每日2~3次,连续饲喂 6~10d。
(6)青蒿、苦参和常山各500g,柴胡75g,何首乌80g,白术、茯神各600g,用饮用水按1:10的固液比进行煎煮,并将煎液浓缩至5000ml后,将其置于饮用水中进行混饮,可供800~1000只患孔雀组织滴虫病的病孔雀集中饮水,每日2~3次, 连续饲喂 10~15d[3]。
6.2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预防措施
6.2.1 加强饲养管理
由于组织滴虫易在脏乱、潮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孔雀组织滴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养殖户应定期对孔雀舍、运动场进行彻底清扫,对孔雀的粪便等排泄物进行集中的无害化处理,并加强孔雀养殖场内孔雀舍和食槽等器具消毒工作。此外,由于孔雀组织滴虫病可通过中间宿主异刺线虫卵进行传播,因此,养殖场可通过增加阳光照射与良好的排水系统来缩短中间宿主异刺线虫卵的活力。
6.2.2 驱虫药的合理使用
由于孔雀组织滴虫病可通过中间宿主异刺线虫卵进行传播,养殖户应定期使用驱异刺线虫的驱虫药物对孔雀实施驱虫工作。如左旋咪唑,用法用量:30~40mg/kg(体重),口服。
6.2.3 其他
除上述预防措施外,养殖户应向孔雀的饲料中添加酵母片、VA、VB和VC等物质;向饮用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用盐等,提高孔雀的消化功能,以此提高孔雀对组织滴虫病的抗病能力。
7 小结
综上所述,孔雀组织滴虫病作为兽医临床中常见的寄生虫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对待孔雀组织滴虫病的主要措施应采取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和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加强孔雀养殖中的饲料管理、消毒卫生和营养搭配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孔雀组织滴虫病的发生概率,保障孔雀养殖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