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拉村鸟笼制作工艺市场研究

2020-12-16

营销界 2020年41期
关键词:鸟笼卡拉技艺

一、卡拉村概况

卡拉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黔东南州“美丽乡村”的示范村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的东部。全村辖区面积1.5 平方公里,辖一个自然寨,三个村民小组,共171户626 人,主要以杨、吴、王等民族姓氏为主,其中苗族占总人口9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卡拉村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和苗族服饰,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鸟笼制作工艺,有县级非遗保护项目苗族酒歌、飞歌、情歌等。民族节日有端午节、七月半、苗年等,民族文娱活动有芒筒芦笙表演、鸟笼工艺展示、苗歌对唱、斗牛、斗鸡、斗鸟等。

二、产业情况

卡拉村近年来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主要体现在鸟笼制作和兴办农家乐。卡拉村171 户人家有125 户(贫困户31 户)具有纯熟的鸟笼制作工艺,鸟笼制作已成为当地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村“两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当地村民积极参与鸟笼制作,卡拉鸟笼远销新加坡、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以来卡拉村共销售鸟笼12 余万只,年收入约650 万元,每户人家年收入超过5 万元。

随着卡拉村鸟笼制作产业的发展壮大,卡拉村渐渐成为网红村,加之旁边万达小镇的建设完毕,卡拉村利用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以往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纷纷回村兴办农家乐,目前该村已有28 户人家建成具备提供餐饮与住宿服务的农家乐,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斗鸡火锅,成为万达小镇观光游客主要的餐宿地。今年来,卡拉村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 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 万元。除鸟笼产业和农家乐外,村干部带头集资组建村级蔬菜合作社,目前该村种植蔬菜100 余亩,总产量超过30 万公斤,产值高达90余万元。

三、卡拉村鸟笼制作工艺

卡拉村制作鸟笼的工艺已有400 年的历史,属于南派鸟笼,鸟笼工艺精湛,精致美观,主要以金竹、雷竹为原材料,集多种工艺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十几道工序。第一步从选料开始,一般选用竹梢挺直,无病虫害,竹龄在三年以上的竹子,竹子种类多为楠竹、水竹、雷竹、金竹等。楠竹硬度高,主要用来制作笼圈(当地人称为笼箍),一根楠竹大概可以做十个鸟笼的笼箍。水竹柔韧性好,一般用来做笼丝,竹节不能低于35cm。无论选用楠竹还是水竹,青皮竹比黄皮竹更结实耐用。选定合适的材料后,第二步为破竹,破竹需要使用到篾刀,用力讲究稳和准,破竹后,需要将做笼丝的水竹放在大锅中蒸煮,进行除湿定型,经过蒸煮后,竹料会变得更加柔韧,不易生虫。除湿定型是所有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温度的把握需要非常的精准,温度过高会使得竹丝发脆,容易折断;温度过低则达不到除湿和防蛀的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防蛀效果,会在蒸煮时加入一些当地的草药,配方是保密的。第三步为笼箍制作,削料后,将竹条沿着钢圈模具内侧盘卷,需要使劲,使竹圈层间尽量不留空隙,圈好的竹条需要用绳子逐段箍紧,挂在背阴处晾干定型。第四步拉丝工艺,需要将竹子表面的蜡质层用刮刀刮去,将竹条的一端削尖,直径按鸟笼大小而定。将竹条插入拉丝板的小孔里,用钢丝钳夹住露出的尖端,用力将竹条拉过板孔,反复几次,就可以做成编织鸟笼用的笼丝了。最后一步,就是编织。编织制作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最简易的,不加修饰的原生态鸟笼,做起来也很费工夫。即便是手艺最娴熟的村民,一天最多也只能做五个。如果要将鸟笼做精致,需要用小刀慢慢地抠,要花上十天到二十天才能完成,顶级的鸟笼制作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精湛的技艺。制作一个普通的竹节鸟笼需要44 条笼丝,双丝笼则需要88 条。穿丝很有讲究,一定不能穿反,外面的一层叫篾青,里面一层叫篾黄,篾黄是不能穿在上面的,否侧笼子会奓。编织要从顶部开始,为了保持笼身的平衡,要先从四个方向各穿三条笼丝,笼圈上要留出2cm 的长度,穿好所有的笼丝后,利用手掌的宽度,将笼圈挤压到底部。这步工序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步摸索用力的均衡,如果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将笼丝压断。穿完底圈之后,再用刮刀做一根夹击用的竹签,将笼圈底部多余的笼丝去掉。在穿完底部的笼丝之后便是编织笼门,将梭板放在相应的位置,用预留的竹丝插入便完成了。

四、卡拉村鸟笼制作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传承和保护卡拉村的鸟笼工艺,首先要保护其文化的“原生态”,即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鸟笼工艺的不断创新。只有不断为传统技艺赋予新的活力,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探究鸟笼制作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方式为分析鸟笼工艺发展的现状提供借鉴意义,现在卡拉村鸟笼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协会传承和保护模式

据卡拉村村支书王玉和先生介绍,卡拉村制作鸟笼已经有400 多年的历史,60 年代被迫中断,期间村里有四位老人偷偷保留了这门手艺,这才使得鸟笼工艺流传下来。他从其中一位老人处习得制作鸟笼的技艺。他在掌握技艺后,决定带着村里人一起致富,他邀请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制作鸟笼,不仅传授技艺,还指导鸟笼的销售。让全村村民有活干,有钱赚。2016 年,王玉和带头成立了鸟笼协会并出任会长。

鸟笼协会聚集了村里所有手艺好的鸟笼师傅,由技术能手带头,统一采购原材料,培训和指导村民们进行鸟笼编制,村民们编制好鸟笼后,由鸟笼协会收齐和进行销售,结算后进行利润分成。越来越多的村民经由鸟笼协会学习鸟笼制作工艺,为鸟笼工艺传承的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承人传承模式

卡拉村大多数村民从鸟笼协会培训学习到初级的鸟笼制作工艺,想要真正学到鸟笼工艺的精髓,必须向老一辈的鸟笼工匠潜心学习,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许多人浅尝辄止。据王玉和先生介绍,他之前陆续收过数十个徒弟,但是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寥寥几人,而最后坚持下来的人都成为鸟笼工艺真正的传承人。

五、卡拉村鸟笼工艺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科技进步带来的选择性记忆

随着科技的进步,制作鸟笼的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度关注,导致坚持古法制作鸟笼的传承人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会使得古法制作鸟笼技艺最终失传,给鸟笼制作工艺的内容和形式造成缺陷。

(二)观念变化导致的市场缩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对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现在养鸟的人越来越少,这就使得鸟笼的基础性功能失效,冲击了传统的鸟笼市场。

(三)文化冲击导致的思想变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许多年轻人被西方节日和西方文化所吸引,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失去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鸟笼工艺的传承。

(四)由于年代变迁导致的自发性工艺遗失

由于鸟笼制作工艺传承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着一代代传承人亲手传授,在年代的变迁中,有一部分工艺已经遗失在历史长河之中,鸟笼制作工艺的完整性已经缺失。

六、卡拉村鸟笼工艺传承及发展的建议

非遗项目在传承中遇到的困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当前产业升级、社会转型、观念更新、市场竞争、全球化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新形势,如何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政府强化保护职能

政府是保护非遗文化项目的重要主体,可依托行政力,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基金运作体系,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等手段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

(二)鸟笼价值功能转型升级

过去的鸟笼仅仅只是用来装鸟的,而现代养鸟的人越来越少,导致鸟笼的基础性使用功能价值丧失。因此,鸟笼的价值功能应转向为装饰品,并且应将现代元素融入鸟笼制作当中,借此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兴趣。

(三)借助学校传承技艺

目前仅仅在丹寨县的中小学一些重要的节庆仪式上对鸟笼工艺进行介绍,黔东南唯一的一所高校凯里学院应该开设有关鸟笼技艺的课程,让更多人的大学生认知这项非遗文化,从而更好恶传承与保护。

(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现代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工艺传承已无须局限在特定地点。卡拉村村委应积极寻找高校或旅行社开展合作,开发App,在App 上投放各种鸟笼制作视频,甚至可以借助 AR演示,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学习鸟笼制作工艺,而非仅仅局限在卡拉村及其周边。

(五)打造文化旅游

积极寻求当地政府合作,开展诸如“鸟笼节”、“鸟笼展”之类的活动,吸引游客来此。同时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体验类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获得参与感,这样才能留住游客。此外,民族手工技艺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既可以引导广大民众实现其个人的价值,又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实现其文化价值。

七、结语

社会的开放,科技的发展,时刻冲击着古老的传统工艺和文化。人们在这种古老与现代的文明撞击中做着无奈的选择,是为了顺应市场,形成工业化生产的流水线,还是恪守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技艺,抑或是在二者中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丹寨县卡拉村应充分借助贵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政策红利,利用卡拉村绝佳的地理优势,发展文旅项目,将当地的鸟笼文化融入旅游项目,例如开设鸟笼制作体验馆,在体验馆里,不仅可以现场教授游客鸟笼制作工艺,而且可以让游客进行自行体验,同时可以在鸟笼里放进很多鸟,例如鹦鹉、画眉、孔雀,增加观赏性与趣味性。

猜你喜欢

鸟笼卡拉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影音室里面的卡拉OK
鸟笼逻辑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鸟笼
古董鸟笼:欣赏收藏两相宜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卡拉OK也发烧 Earthquake(大地震)DJ-Quake
你是哪种职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