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0-12-16张席闻孙晓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张席闻 孙晓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使其具有较高的岗位胜任能力,获得企业的青睐,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分析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的实际需求,从而立足于实际,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现状介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其不仅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满足岗位需求沟通能力,同时要求其适应时代发展,具备数据分析、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只有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借助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创新能力实现职业发展、加强团队合作与沟通满足岗位需求。因此,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次研究中,首先针对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实践调查,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其存在的综合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学生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学生能力不足产生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有效解决措施,提升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为保障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 影响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专业实践活动开展不足与学生认知有误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困难是无法对企业中人力资源实际操作业务进行理解。当前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在实践方面开展明显不足,缺少人力资源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室,缺少实践基地合作,导致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没有条件进行实践锻炼,难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二,教学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足。例如,学生绩效管理能力不足,绩效管理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激励人才的有效手段,以及调配人员的重要依据。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显著,这造成很多学生对绩效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很高,影响其对相关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从而导致学生在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在实际进行绩效评价工作中,对量化指标的依赖性较强,而对非量化指标的应用程度较低,导致绩效评价对员工激励性不足,甚至还会打击人员教学积极性,使得学生绩效管理能力不足,影响其专业实践能力。
第三,学校开展专业实验实训不是足够的规范,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由于受到教学轻实践、重理论的影响,学校在进行专业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较差,缺乏完善的实验实训支撑体系,没有设置专职机构及人员,导致学生实践课时占比较少,与企业协作力度不足,学生实习机会缺乏。
第四,学生对专业认知的片面性,导致其自身弱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难度,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与人打交道,提升人际关系处理及沟通能力就可以,对专业实践课程效用存在质疑。对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目的不能有效把握,从而在相关课程学习中,不能做到全面投入精力学习,不利于其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教师重视度不够,教学流于形式
1.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重视不足,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仍旧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其侧重于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创新能力培养流于形式
按照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要注重培养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解与认识不够深刻,导致教学形式化严重,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教学时间成本,降低课程教学质量。
(三)专业课程设置滞后,缺少新兴学科师资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数据分析处理提供了技术条件,进一步提升其应用价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掌握数据分析技能。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时,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还相对缺乏。
一方面,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具有前瞻性,缺少信息化课程,而且在专业信息化教学中,学生仍旧停留在文档整理等基础阶段,在数据挖掘、分析、处理等各个方面的教学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学校相关配套的师资力量缺乏,没有能够指导专业知识与信息化结合的教师,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数据应用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发展。
(四)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理解不充分
就业能力内涵丰富,既包括学生获取工作机会的能力,以及持续留岗的胜任能力,又包括了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更侧重于提升学生找到工作的能力,以及持续完成工作的能力,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缺少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后劲。
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并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而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某一学期进行教学。这导致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不高。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往往只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初级阶段教育,而没有对其进行长期的就业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
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规划模糊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单纯的人事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足,缺少长远考虑,无法立足于自身实际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1.完善教学设计,奠定学生专业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设计需要将加强学生专业基础作为重点,并扩大专业口径,将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理论纳入到专业基础教学中。同时拓宽心理学、社会学、企业文化、管理伦理等专业口径,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室,校外与多个实践基地合作,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模拟企业运作,在实际企事业单位实习,逐渐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应当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性,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视度,并且提升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同时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完善专业信息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明确能力培养目标
学校应当立足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胜任能力中,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提出新要求,确定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包括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数据共享及收集处理的能力,使其具备数据管理、整合、分析、挖掘等方面的能力,并且能够将数据处理结果进行有效转化,为人力生产提供帮助;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大数据技术方法应用能力,提高其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性事务的工作效率。
4.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具有数据化特征的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其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其掌握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需求。首先,立足于人才储备、职业规划与引导,设置提高学生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其次,立足于学生实际学情,确立专业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加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性,有机融合信息类课程,使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的能力。
5.规范和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规范和加强专业实验实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突出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应当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成立专职部门,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协作的实验实训支持体系,对学生实践学习进行全程性跟踪指导;同时,加强实践课程的课时占比,至少在总课时的30%以上,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学习中。
第二,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校企结合、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学校应当配备专职机构和人员,加大企业开发力度,与更多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构建校内外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分布合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学校需要加强投入力度,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建设,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实践教学,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下,加强学生对专业实践流程的体验,从而做到理实一体,达到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目的。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能力
1.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应当重视的问题,提升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视度,采取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而保障学生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加快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改革,通过畅通校企双方交流沟通渠道,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引入到专业教学课堂,内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将课程考核与评价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将校内教学实际及时向企业进行反馈,合理对学生面向人力资源岗位的能力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合理性。通过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大数据应用能力
提高教师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化课程教学中,选择具有较高数据技术水平的专业教师,借助校内外资源提高教师大数据应用能力。一方面,有效整合校内资源,立足于学科互补,选择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教师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有效整合校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从企业聘请具有较强专业综合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企业对数据挖掘能力需求的实例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应当以学生实际学情为立足点,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评估,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专业教学内容。以满足大纲要求为范围,增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内容。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学模式的创新,真正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能力考核纳入到教学评价中,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为教师教学提供方向,从而树立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三)积极落实企业导师制
一直以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严重。侧重理论教学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但理论永远与实践有差距,学生的实践不足,既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企业导师制的教学模式,通过让企业专职专岗人员作为学生实践课程导师,借助其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岗位适应性的实践教学,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岗位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职业岗位具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度,在学生过程中自觉朝着岗位胜任方向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
(四)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能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职业规划,是其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化,向着专业顶尖领域迈进。第一,高校需要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地位,将其明确纳入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当中,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各项岗位胜任能力的同事,同步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认知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进行客观理性的自我分析,确保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性、合理性,从而引导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实现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 总结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才的选拔标准也越来越高,对其岗位胜任能力重视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充分立足现实需求,重视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水平,则需要以学生实际为立足点,深入分析其能力发展中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