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秧马:兼拔秧运秧功能之原始插秧机

2020-12-16张蓝水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4期
关键词:插秧机秧苗苏轼

张蓝水

秧马是中国农业史上一庄美谈。中国农机界一直认秧马是人工插秧时用的一件器具,长期没把它与插秧机概念联系起来看待。20世纪80年代,农学书刊出现过否认其插秧功能的观点。近期偶阅日本和田一雄与山本义辉合著《水稻插秧技术全书》,“中国式插秧机的起源——秧马”赫然映入眼帘。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面朝水田背朝天,弯腰曲背若许年”。育秧、拔秧、插秧历来是手工劳作,异常辛苦。育秧田与种植田比例约1∶10~40,可见插秧劳动强度极重。手插秧最大问题是弯腰曲背之劳累。为摆脱困境,900多年前,武昌人创制了坐骑插秧的“秧马”。有趣的是,古籍农书记载“秧马”的文字,最早的文献记录是北宋大文豪苏轼。

古人写诗行文多是业余,这些文人多在朝廷做官,靠官饷维持生计。北宋时,苏轼曾被贬(湖北)黄州,“吾尝在湖北,见农夫用秧马行泥中,极便,顷来江西,作秧马歌以教人,罕有从者。”(见明·万历年间刻本《东坡志林》)《秧马歌并引》对秧马结构、功能和工作状态表述得颇为清晰。引文说:“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yulv)而作者,劳佚(yi)相绝矣。《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擿(zhi)行泥上,岂秧马之类乎?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

《秧马歌》诗中有“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脋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跃滑汰如鳧鹥,纤纤束藁亦可齎(ji)”,生动描述了农人用秧马插秧情景。

按苏轼诗文:1.稻农骑坐在秧马上,插秧、拔秧不再弯腰曲背。2.用双足和后背推撑,驱动秧马在水田前后滑行。3.秧马前头可捆缚秧苗。苏轼看到秧马对稻农的切身好处,后在江西、浙江、广东等地为官,都大力推广秧马。

育秧田少,插秧面积多。若稻田地块大却不很平,就要分畦(小区)。秧马本身不是直接完成拔秧、插秧的技术程序,而是人在拔秧、插秧时不再呈弯腰曲背状态,从而减轻了劳累程度。这就解决了插秧中一个大难题。故此,秧马是供人骑行,仍然是靠手臂和腿脚动作完成拔秧、插秧,水田布秧的稻田器具。如同现今菜苗移栽机,依然靠人手取、放菜苗,秧马可算个半机械化器具。

从苏轼发现并著诗文,历经北宋、南宋、元、明、清至今,有许多涉及秧马的言论和诗文。

北宋·唐庚有“到罗浮始识秧马”诗;北宋·黄徹“坡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当作《秧马歌》,叙述甚详。唐子西至罗浮、始识此器。作诗……亦巧于用事也”。

南宋·居简“且看秧马追风”;南宋·曹勋“插秧方能骑秧马”;南宋·楼璹(shu)《耕织图诗——插秧》:“谿南与谿北,啸歌插新秧…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南宋·赵蕃“农夫秧马驶”;南宋·陆游“出从父老观秧马”“君看此翁闲适处,不应便谓世无仙”“日驱秧马听缫车”“处处跃秧马”“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南宋·陈起辑“儿牵秧马妇携笠,泥滑不嫌春雨少”;南宋·刘克庄“秧马从今渐可行”。

元·王祯“秧马。苏文忠公序云”后录《秧马歌并引》全文。清·陆世仪“苏文忠序,有秧马之说,亦甚奇。(后录《秧马歌并引》部分引文)按秧马,制甚有理。今农家拔秧时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载秧,供拔莳者,甚便”;清·刘应棠《分秧——土人曰栽》“宋东坡先生有秧马歌,意秧去田远者须此马载之而行乎?”清·弘昼等《秧马图说》“秧马。苏轼诗序云”(后录《秧马歌并引》部分引文);清·李彦章“昔东坡先生在惠州,为秧马歌以示博罗林令抃,林躬率田者制作阅试,州民皆施用以为便”;清·胡天游作《秧马赋》“观其制也,骧首昂尾…不胫而走,无烦风入之轻;不秣而驰,乃有星言之税”“忽骋捷以千畦,俄廻镳(biao)以百陇”。历朝历代人热情赞颂秧马减轻插秧劳苦的历史功绩。

农机研发优先原则一般是:人所不宜不易>劳动强度过大>技术复杂环节。武昌古农夫优先攻克了弯腰曲背插秧、劳动强度过大之劳苦,复杂的插秧技术程序留待今人完成。南宋大诗人陆游盛赞秧马是稻农神仙般的创造。据古诗文所述,秧马功能有三:1.解决拔秧弯腰。2.解决插秧弯腰。3.解决水田布秧。笔者依据有3方面。

一是秧马功能,古代多认为是解插秧之累。从众多古诗文描摹的稻农热火朝天骑秧马、“日行千畦”插秧劳动场面来看,绝对是指大面积稻田插秧,不会是小面积秧田拔秧行为。“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既可捆已拔之秧,也可捆要插之秧。南宋人曹勋诗句“插秧方能骑秧马”。南宋人楼璹诗句“啸歌插新秧”。清人陆世仪说秧马“兼可载秧,供拔莳者,甚便”,莳即插秧。清人李彦章所辑“(惠)州民皆施用以为便”。清人胡天游说“忽骋捷以千畦,俄廻镳以百陇”。秧田是不分陇的,拔秧劳动不会有“千畦、百陇”之说,也不需要“忽骋捷、俄廻镳”的快速作业,而要细慢分苗。

陆游高度评价苏轼“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其“君看此翁闲适处,不应便谓世无仙”诗句,不能不让人想到,不解决最要紧的插秧劳累问题,这些岂不都成为无稽之谈?!

二是秧马既能插秧也能拔秧。清人陆世仪直说秧马“今农家拔秧时宜用之”。秧马只是农夫骑着,不用弯腰曲背而已。真正插、拔动作还是靠手臂实现,插秧兼拔秧是正常、自然之事。

三是秧马可作水田布秧运送器具。清人陆世仪说秧马“兼可载秧,供拔莳者”。清人刘应棠似猜中了苏轼的心思“宋东坡先生有秧马歌,意秧去田远者须此马载之而行乎?”若在秧马上捆绑上秧苗,可在水田小区运送秧苗。手牵“腹如小舟”的秧马在水田分送秧苗,应是轻松之事。

历朝历代人们感叹秧马对插秧的历史功绩,清人陆世仪大赞秧马“制甚有理”,的确是北宋时代武昌稻农的杰出发明。苏轼深入田间得以发现,并在所到为官地推广。其影响至今,由此引发研制出现代插秧机。这是封建社会一位地方官和文人对社会的不朽贡献。

若秧马只能解决育秧田的拔秧,而不能解决劳动量最多的插秧弯腰曲背这个大问题,也就不会从苏轼发现,历900多年之久,引起那么多文人、官员、农学家、农史学家如此大阵势的关注,故而成为中国农业史上的一庄美谈。

从苏轼及历代论述可知,秧马主要功能是插秧。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农学界、农机界未见有过异议。1984年后,农学界出现一种否定秧马插秧功能的意见,认为只是单一的拔秧功能。对此,笔者手头有两本持此论之书:1985年6月出版、章楷编著《中国古代农机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彭世奖编注《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古代农机具》说:“苏轼在歌中描述秧马,对于它的功用没有说得很清楚,以致过去大家都误认为是骑着插秧用的。近经农史工作者仔细分析,知道这是一种骑坐着拔秧用的工具”。在没有任何文献引述、分析的情况下,匆匆对古人、对古文献下这样的断语,未必是严肃的。为印证此见,书中附了一幅可能是自绘的秧马图,将元·王祯《农书》秧马图中,秧马下有序的一丛丛插秧苗画面,改为秧马前看似无序的育秧苗,秧马处无秧苗的水面。把“腹如小舟,昂其首尾”前后翘度很大的秧马,改成前后平缓形状,把农夫腰间与秧马前侧栓结的绳子舍去。《农政全书》(明·徐光启)及《古今图书集成》(清代)所附秧马图基本与《农书》(元·王祯)近同。从这3部古书秧马图可印证,古代秧马主要功能还是插秧。

《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在“种植机具”部分摘引《农书》(元·王祯)“秧马”处,有个小注:“过去多认为秧马是插秧工具。1984年李群认为应是拔秧工具。文见《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笔者极为赞同。”看来,两书之论可能都与1984年李群之文有关。

个别学者借助学术刊物,对某个历史问题进行探讨甚或争议是正常现象。没有相涉学界广泛参与争议,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研究,最终做出结论并公之于世,则缺乏权威性,既难以服众,也难有约束力。

有人会说,“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是拔秧而非插秧的需要。既然拔秧时需要缚住拔下来的秧,那插秧时也可缚住待插的秧苗。又说,秧马在拔秧田容易前移,在插秧田不易后移。细想人手插秧是秧插在眼前水田成行成陇,随之向后退移。所骑秧马与人腰之间有绳相连,双脚踩地后退时,腰绳牵动加之后背推撑,秧马自然滑动后移,不会成为问题。

有人会说,秧马伊始即为拔秧而创制。设若如此,徒手拔、插一样弯腰,骑秧马能前行拔秧,当然也可后移插秧。在水稻移植中,插秧是主要劳作,劳动最大量在插秧。骑过秧马拔秧之人会受到启示,能前进拔秧,不能后退插秧吗?一试便灵。用它来解决任务最重的插秧之苦,当是一种必然。宋以来,那么多诗文赞颂插秧就是明证。

中国是水稻插秧机的发明国。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机专家与稻农共同发明了插栽秧苗的插秧船和插秧机。因对象是育秧大苗,难以解决连续供秧,最终影响了其发展。

我国农学界、农机界长期以来普遍默认秧马属插秧用具。农机界没有提高到日本学者“中国式插秧机的起源-秧马”的程度。国内农机界未把秧马与插秧机同等看待,约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文人苏轼所述,未引起技术学者专注。二是秧马重在免除稻农弯腰曲背劳动形态,未解决插栽过程的技术程序。

在《水稻插秧技术全书》中,日本学者、插秧机专家从我国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的秧马图获得重要启迪,认为这“为人们了解插秧方法的变迁和插秧机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并赞道:“要探求今日中国出现的插秧机的起源,可算是这秧马了。”

从“秧马图”想到插秧船,进而探索插秧机构,研发现代插秧机。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秧马是中国式插秧机的起源。在中国古代播种、栽植机械中,既然“瓠种器”可以认为是中国原始的播种机,那么“秧马”也可以认为是中国原始的插秧机。

在职时,本人曾采访过来华工作的山本先生。山本义辉是日本久保田公司历30年插秧机研发方面的专家。下乡考察时,他看见在平盘内培育的秧苗。受此启示,他们研发了小苗带土育秧。秧盘装上插秧机,插秧爪可将小苗插栽到田里。足够的秧盘,保障了插秧机连续作业。日本式秧盘使中国式插秧机获得新生。从此,久保田研制出新式连续作业的商业化水稻插秧机。此是其口述大意。

插秧机的生命力在秧盘。从此日本成为插秧机产品和技术输出国。

猜你喜欢

插秧机秧苗苏轼
从善如流
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农民
浅谈水稻插秧机的使用维护及故障排除
超智能插秧机
稻田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