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防治进展
2020-12-16刘妍林丽丽
刘妍 林丽丽
(1,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64100; 2,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大窑街道畜牧兽医站 264100)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1.1 研究情况
最近几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出现变异毒株,毒力超强,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对于所有品种的鸡只都能感染,不同血清型的毒株之间存在致病性及抗原性变异。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增殖位置主要是B 淋巴细胞,所以在B 淋巴细胞迅速增殖期间,一旦机体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会发生严重的免疫抑制反应,导致致病性因素对机体的侵害,出现免疫失败现象。
1.2 防治情况
目前,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免疫接种,尤其是对于种鸡群免疫十分重要,母鸡可以为后代提供母源抗体,抵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侵害,保护雏鸡健康。 根据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不同毒株的不同毒力和活性,已经研制出部分活毒疫苗。 在实际养殖生产中,较为常用的疫苗是油佐剂疫苗,能加强鸡群中鸡只免疫力,预防效果良好。 此外,基因重组疫苗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高免血清、病毒灭火组织疫苗、高免卵黄液等生物制剂用于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预防液也有一定效果[1]。
对于发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以使用高免血清注射液或高免蛋黄注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也可以使用复方炔酮,通过口服方式给药,每只鸡每天用量为1~2 片,连续治疗3d。肌肉注射丙酸睾酮1 次即可发挥疗效。
2 鸡马立克氏病
2.1 研究情况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体是疱疹病毒,其毒株根据毒力不同可以分为温和毒株、强毒株、超强毒株及超级强毒株。 该病毒对没有接受过免疫的鸡只有很严重的危害,能使肿瘤发病率增高。 对于接受过免疫接种的鸡只,在接触患病鸡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鸡马立克氏病会导致鸡只淋巴细胞坏死、溶解及转化,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鸡只出现免疫抑制反应。 在鸡马立克氏病发病周期中,潜伏期阶段即可出现短暂性免疫抑制,通常在感染后7d 左右出现,在发病期出现持续性免疫抑制。 此外,鸡马立克氏病能侵害鸡的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使其免疫功能受损,这也是鸡马立克氏病能引起免疫抑制的一个原因。
2.2 防治情况
目前,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主要使用多价苗。 但疫苗使用不能完全避免该病发生。 还需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进行预防。 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尤其要重视孵化室及育雏舍的卫生条件,预防雏鸡患病。 如果鸡只在孵化过程中感染,即使孵化后及时接种疫苗也仍然会发病。 鸡只饲养条件对其抵抗力的影响较大,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环境对预防该病有重要意义。 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避免病毒流入及交叉感染。 一旦鸡场中出现患病鸡要第一时间采取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措施[2]。
3 传染性贫血病
3.1 研究情况
鸡传染性贫血是由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免疫抑制剂疾病,相比其他几种本文介绍的疾病,该病较新。 鸡传染性贫血可以通过水平方式和垂直方式进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成年鸡感染后不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会对疫苗抗体的生产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活疫苗抑制较为明显。 同时,贫血病毒还会对疫苗免疫损伤起到加强作用,导致免疫失效,引起继发感染。 贫血病毒感染雏鸡后会对淋巴组织造成损伤,影响机体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传染性贫血病危害较为严重,但持续时间短,发病期间引起的免疫力下降会大大增加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3.2 防治情况
贫血病毒的毒株中尚未发现无致病性的毒株,所以不建议使用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使用灭活疫苗接种能提供一定的保护力,并且可通过母鸡为雏鸡提供母源抗体。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治疗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 做好环境控制工作,加强检疫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性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其他免疫抑制类疾病的防控。
4 禽白血病
4.1 研究情况
禽白血病的发病范围广泛,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报道,能感染各年龄段的鸡群,感染率较高,但发病率较低,该病可以通过水平方式和垂直方式进行传播。 发病率受感染时间的影响,感染越早、发病率越高。 禽白血病病毒对雏鸡危害较为严重,鸡群感染后通常在性成熟后发生死亡。 其他免疫抑制类疾病的发生能增加禽白血病的发病率。 目前发现了致病性更强的毒株,能导致2~5 月龄的鸡只发生肿瘤引起死亡。 禽白血病能使鸡只出现贫血、肝炎、免疫抑制、特异性肿瘤等。 该病导致免疫抑制的原因主要是禽白血病病毒会阻断B 细胞的成熟及T 细胞的发育,影响机体免疫功能[3]。
4.2 防治情况
对于禽白血病的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使用。 首要措施是切断其传播途径,抑制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重视对该病的诊断,定期对鸡群进行检测,及时淘汰所检出的阳性鸡,积极净化种鸡群,加强防疫。 尤其要重视5 日龄内雏鸡的预防,彻底消毒孵化舍和育雏舍,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营养供应的充足,提供干净的饮水,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提高机体抵抗力。
5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
5.1 研究情况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在美国被首次发现,随后逐步蔓延至全世界各地,现今阶段该病全球各地都有发病案例。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由韩国首次分离,该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现阶段已分离出30 种以上不同株的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毒株种类不同会直接导致致病率差异,但其抗原性相似,在防治过程中不需要另行区分。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在感染禽类后会造成禽类生长速度减缓、羽毛无光泽,同时淘汰率及死亡率快速升高。 不仅造成机体出现患病症状,甚至会干扰其他禽病疫苗的免疫效应,造成免疫紊乱或免疫失效,极易引起大量继发性疾病。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在破坏患病鸡只体内正常免疫的同时还会通过淋巴细胞、网状皮细胞在体内的免疫系统器官中进行传播、破坏,造成患病鸡只脾脏、法氏囊及鸡胸腺等免疫器官发育不全、萎缩及肿大等情况,淋巴细胞数量急剧降低并且发生病变或者坏死。 其中雏鸡在感染该病毒后患病症状尤为明显,会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患病鸡只免疫抑制程度受患病毒株种类及感染程度影响,通常情况下二次应答的影响小于初次应答。
5.2 防治情况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应用于养殖生产中。 对该病预防是关键,加强养殖场的卫生防疫,同时加强饲养管理,通过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提高鸡只抵抗力,降低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风险。 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需要通过检测血清方式进行淘汰检测,一旦检测发现为阳性第一时间淘汰。
6 呼肠孤病毒感染
6.1 研究情况
呼肠孤病毒会引发鸡病毒性关节炎,该病毒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同时发病率极高,可达100%,且致死率极高。 呼肠孤病毒属于免疫抑制因子,会造成免疫器官大小、结构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同时导致该器官免疫功能下降,影响鸡只在环境内的适应能力,造成免疫抑制。 呼肠孤病毒不会造成全身性免疫抑制,仅针对部分患病器官造成影响。 雏鸡对呼肠孤病毒极为敏感,患病率极高,但随着鸡只日龄增加,对该病毒具有一定抵抗力,因此,对7 日龄内的雏鸡要进行格外保护,避免雏鸡患病。
6.2 防治情况
禽呼肠孤病毒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且该病毒在环境中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传播方式多样,增加了该病的防控难度。 做好卫生管理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定期对鸡舍进行清洁消毒,在有病情发生时及时清理鸡舍,并进行彻底消毒能预防禽呼肠孤病毒在鸡场内的传播。 1 日龄雏鸡对该病感染性最强,随着年龄增长至2 周龄时,机体能建立一定的抵抗力,并逐渐增长,所以需要使用疫苗对雏鸡进行早期保护。
呼肠孤病毒现阶段有针对性疫苗,有弱毒苗呼肠孤病毒SII33 及灭活苗马立克氏病疫苗。 为了保证雏鸡在7 日龄内对呼肠孤病毒具有一定抵抗力,对产蛋种鸡进行免疫接种,雏鸡从母体获得母源抗体,保证雏鸡在7 日龄患病率降低。 随后使用灭活苗进行首次免疫,并采用灭活苗进行二次免疫,这种搭配使用的免疫接种方式是预防效果的最佳方式。
7 小结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不仅会在发病过程中影响鸡只健康,还会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免疫效果差或免疫失效,使鸡群感染患病的风险增加。 目前在养鸡生产中,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是疾病防控的重点,本文对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提出防治措施,希望能为养殖户提供参考。